【字体: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回应“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问题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回应“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问题
时间:2019-03-12来源:大众日报

  

  3月11日上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记者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就“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生态

  王志刚介绍了我国科技创新“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到2035年左右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即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走在世界前列。从定量来讲,按照去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排名,我国综合科技创新排在第17位,2020年的目标是第15位左右。科技贡献率要达到60%,去年达到了58.5%。另外,还有一些定性指标。”

  王志刚表示,科技部要紧紧依靠广大科技人员,倾听和服务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上一切愿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员。政府要在法律、政策、环境以及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解决科技人员所需。“科技部和相关部门一起制定相关政策,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生态。”

  “我们要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信任与监督并重,不断加强学风、作风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使科技界呈现崇尚科学、具有良好科学素质、能够一心向学的状态。”王志刚说,“要建立一批队伍,他们自主决定自己的科技活动,我们更多的是提供环境和保障,为他们排忧解难。”

  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

  “我们应该给予基础研究足够的重视,否则科技创新就没有源头。”王志刚说,“基础研究能力和产出是我国的一个短板。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要有统筹,因为基础研究往往不是研究的终点,论文本身也不是这个成果的句号。”

  对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较低的问题,王志刚表示,现在已经看到了好的势头,在中央财政持续加大投入的同时,企业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也开始把基础研究作为重点。“中国加强基础研究是坚定不移的,今后会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以市场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王志刚说,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很多,“我们把科技成果本身作为充分条件,把政策、法律、金融、政府服务、产业界参与、社会各界支持等作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充分条件,颠覆性的产业就产生不了。把握科技成果转化,要区分成果的成熟度,另外一定要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转化。成果的拥有者、承接者是主体;政府主要是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做好服务。”

  王志刚表示,下一步,仍然要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重点。一是做好国家技术转移体系、技术转移基地、技术转移主体及技术转移服务等方面工作。二是推动符合技术成果转化需求的国有资产评价、管理制度建设。同时,推动科技金融的结合。

  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不是把钱撒开用

  科研人员有时会遇到科研的未知性和预算要求具体化之间的矛盾。王志刚坦言,这个矛盾确实存在。“在改进科研经费管理方面,首先是以信任为前提,但不能没有监督。改革的重点是怎样以激励、信任为出发点改进管理。”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王志刚表示,“包干制”改革本身是个手段。“我自己也搞过科研,看到‘包干制’,首先想到的是一种责任,不是有钱就撒开了用。要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被信任。”他说,要把“包干制”改革同“放管服”改革结合起来。“‘包干制’改革要在基础研究定额补助项目等方面进行先试,目前已经选择了60多家在进行试点,在试点中不断推进、完善,通过改革激发创新主体、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让科研人员不再受帽子、牌子、报销、填表等问题困扰

  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王志刚说,要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好的环境,使他们不再受帽子、牌子、报销、填表等方面问题的困扰。科技部和相关部门一起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七项行动,推动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落地。同时,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有关政策的知晓度,加强政策协同,解决政策“打架”问题,强化指导和督促检查,使科技人员不唯身份、不唯编制,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

  营造科技人员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

  王志刚说,要更多关注那些把科研创新作为毕生事业的年轻同志。“有些年轻人太着急,我不太赞同。人才流动很正常,而且必须流动,但是三天两头流动可能就有问题。”他呼吁,给青年人更多成长空间,积极鼓励扶持,年轻的科技人员也要有雄心。“不同年龄段的科技人员互有所长、相互支撑、相互提携、相互尊重,要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让每个科技人员在中国科技创新大潮中有自己的位置、自己的机会和成长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作贡献。”(记者 李子路 赵君 赵洪杰 张春晓 代玲玲)

(责任编辑:祁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