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济宁专场
时间: 2021年11月1日(星期一)上午10:00
出席: 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永生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田和友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洪正 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弢 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鲁先灵
内容: 邀请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永生等介绍有关情况
 
文字实录 正序 | 倒序 手动刷新 自动刷新:
   丁绍敏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13场,济宁专场,非常高兴邀请到了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永生先生,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田和友先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洪正先生,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弢先生,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鲁先灵先生,围绕“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 奋力开创济宁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于永生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于永生

济宁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著称,现辖11个县市区和4个功能区,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890万,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求真务实、担当作为、苦干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圆满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任务目标。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到4494.3亿元、411.8亿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时,作出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掌握了一流技术,传统产业也可以变为朝阳产业”的重要指示,为我们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市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纵深推进“三个坚决”,大力培育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产业突破引领发展突围。2020年,“四新”经济占比达到23.3%,比2017年提高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14家,比2017年实现翻番,今年又新申报624家,预计净增300家以上;省瞪羚企业达到94家,居全省第4位;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20家。装备制造、研学旅游、科技金融、纺织服装4个产业入选省首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在“四减四增”三年行动(2018—2020)实施评估中,我市居全省第1位。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中,我们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发展活力充分迸发。实施“十大改革攻坚行动”,“十三五”期间集中突破286项改革事项,“市县同权”改革等200多项经验获省级以上推广。在2020年国家和省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中,我市分别居全国第24位、全省第3位,入围全国25个营商环境便利度最高城市,政务服务指标、政府采购指标进入全国标杆城市。目前,全市市场主体达到88万户、比2015年增长92%。57家世界500强企业落地济宁,累计投资120亿美元,济宁大地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区域统筹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45.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1%。全长41公里的内环高架全线贯通,与都市区外环高速互通互联,新机场、鲁南高铁、机场高速即将竣工,成为全省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市文化中心“一体四馆”、济宁大剧院、市民公园等城市“新地标”建成投用,城市能级、品质大幅提升,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新城建”试点城市等国家级名片。坚持“五大振兴”一体推进,乡村振兴全面起势,粮食总产近百亿斤,“济宁礼飨”荣登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4名,获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资格。大力实施“四好”农村公路、农村饮水安全、农厕改造、清洁取暖、污水处理等工程,11个镇入选国家和省特色小镇、重点示范镇,农村环境整治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中,我们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化“两创”结出丰硕成果。牢记总书记“四个讲清楚”和文化“两创”重要指示要求,全面加强研究平台、人才队伍建设和重大课题研究,自觉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中担负重大使命。在全省率先推行“图书馆+书院”、乡村儒学讲堂等模式,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挂牌成立,孔子博物馆开馆运行,尼山圣境成为山东文化旅游新地标,高标准承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国际孔子文化节、央视春晚秋晚等重大活动,面向全球选聘23名儒学研究高端人才,形成了一批高水平儒学研究成果,济宁全球儒学研究、交流、传播高地地位更加凸显。着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培育提升干部为政之德,成立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累计培训全国各地学员8万余人,被中组部列入省部级党性教育基地。全市年接待游客近1亿人次,获评中国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成功获得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承办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中,我们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福祉大幅提升。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始终稳定在80%左右。12.03万户、23.8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获省对市综合考核“打赢脱贫攻坚战”单项奖。投入24.1亿元,全面完成6948户、20436人黄河滩区迁建任务,在全省迁建工作总结性绩效评价中获第1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2020年全市PM2.5、PM10浓度分别比2015年改善37.8%、43.3%,优良天数达到231天、比2015年增加71天;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南四湖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入选淮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试点。全力办好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民生事业,“十三五”时期,累计新改扩建学校316所、新增学位28.3万个,总投资70亿元的市公共卫生“五大中心”加速建设,免费公交、幸福食堂、希望小屋等惠民措施广受人民欢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十四五”是济宁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确立了“奋战十四五,跨入全省第一方阵、争当鲁南经济圈排头兵”的奋斗目标,树立了“以发展论英雄、以结果论英雄、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打出了“干部助企攀登”“三个百亿”“按揭农业”等一系列组合拳,凝聚起全市上下勇争一流、担当实干的强大力量。今年1—9月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9%,新增“四上”企业767家、连续4个月全省第一,新增市场主体11万户,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后劲十足。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我们将坚持“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不动摇,以“231”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强力突破“制造强市”,确保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我们将围绕“把济宁打造成山东对内陆和国际开放桥头堡”目标,对运河全线200多公里港口进行统一规划整合,大力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全力打造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和港航物流新高地。我们将着力建设组群结构大城市,加快推进“任兖邹曲嘉”都市区交通、产业等一体融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互联互通、组团发展新格局。我们将以优秀传统文化“八个融入”为总抓手,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积极争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加快建设全球儒学高地和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我们将坚持人民至上,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着力建设全省教育、医疗、康养“三大高地”,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奋力开创济宁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丁少敏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记者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人民日报记者

大家都知道济宁历史上因运河而兴,被誉为“运河之都”,刚才于市长介绍济宁正在大力发展港航物流,请问在具体实践中是如何设想和推进的? 

   田和友

济宁是运河流经最长的城市,素有“运河水脊”“运河之都”之称。历史上,济宁因运河而立,因运河而兴,元明清时期管理运河的最高机构“河道总督署”就设在济宁。现如今,济宁航运能力在运河沿线12个港口城市中居第1位,是国家确定的京杭运河6个重点建设港口之一。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放大“黄金水道”优势,组建了济宁港航集团,全力打造全国一流内河航运体系,努力建设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

一是以“大港口”推进基础设施优化。按照“布局大港口、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的发展目标,做优做强港口、航道等港航基础设施。港口方面,今年4月9日,梁山港公铁水多式联运正式通航,标志着我国东西部重载煤运铁路通道瓦日铁路与京杭运河连通,成为了领航运河、通江达海、辐射全国的重要枢纽;煤炭通过瓦日铁路运输到梁山港直接装内河货轮,走京杭运河从镇江入长江,每吨运输成本能节约50到60元。今年以来,梁山港实现吞吐量1173万吨(集港584.47万吨、疏港588.32万吨),平均每天4万吨,节约物流成本近4000万元(通航以来,装船1605条共136.45万吨)。今年9月,开通了济宁港至武汉、太仓(上海)、南京、淮安、连云港的定班制集装箱航线,5天可达太仓、10天可至武汉。通过内河水运,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以到武汉为例,集装箱内河运输综合成本仅相当于公路运输的三分之一。同时,主动对标青岛港等大型港口,重点推进济州港、龙拱港等千万吨以上的大型现代化港口建设,争取3至5年时间,济宁港吞吐能力达到1亿吨。航道方面,加快推进湖西主航道“三改二”和支线航道提升等工程,构建“一干双线十二支”内河航道网络。目前,京杭运河济宁以南主航道全部达到二级通航标准(可通航 2000吨船舶)。

二是以“大融合”实现港产城协同发展。按照“以港促产、港产融合、港城协调、产城互动”的发展格局,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港口+产业+园区”运营模式。规划建设主城港区、梁山港区、微山港区等十大港产融合区,依托港口功能,布局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商品贸易及信息服务等产业,打造运河物流特色核心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构筑运河物流产业带。目前,围绕港口建设了江北粮食物流园、钢铁物流加工基地等产业园区。

三是以“大数据”引领智慧港航建设。按照“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的要求,加快智慧运河物流建设,推动数字化航道改造,规划建设智慧港航平台、运河物流大数据平台,着力打造区域性运河物流信息高地。支持港口企业与中国通商集团、中国船舶、武汉理工大学等合作,推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港航物流业的推广应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目前,济宁港航集团智慧港航大数据服务平台一期已建成投用,实现了港口安全环保闭环管控、仓储吞吐状态实时监控、船舶车辆位置实时跟踪。

下一步,我市将依托京杭运河,全力以赴做好“济宁港航”这篇大文章,以实际行动落实好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国家大运河战略作出济宁贡献!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大众日报记者

刚才于市长介绍中,关于济宁城市发展的思路,提出了“都市区一体化融合发展”。请问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有什么具体的思路举措? 

   田和友

现代化都市圈(区)是“十四五”时期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刚才于市长提出的“都市区一体化融合发展”思路,这也是市委、市政府反复研究确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体化的布局、管控与治理,集中优势资源,引导交通、生态、文化、公共服务等重大项目和要素协同良性配置,建设高能级现代化城市,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鲁南经济圈排头城市”。之所以提出这个思路,可以概括为“三个有”:

一是有条件。济宁城市结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组群结构”,现辖11个县市区和4个功能区,其中任城、兖州、邹城、曲阜、嘉祥5个县市区,任何两个县市区的城区之间,1小时左右都能够通达。同时,这5个县市区聚集了全市1/3的土地、1/2的人口、2/3的经济总量、4/5的财政收入,是市域内资源最集中、人口最集聚、经济最发达、设施水平最高的区域。可以说,济宁打造组群结构都市区的条件得天独厚。

二是有必要。济宁894万人口、全省第4位(常驻人口836万、全省第6位),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6位,但是市区面积只有1534平方公里(230.1万亩),在全省16市中面积最小,与经济体量、发展水平严重不符。同时,我们市区还面临采煤塌陷地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发展空间,必须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优化空间布局。

三是有基础。围绕都市区一体融合发展,近年来济宁做了大量工作。交通连接方面。2018年底106公里“大二环”竣工通车,去年年底41公里的内环高架快速路主线通车,标志着我市迈入立体交通新时代。今年年底,横贯济宁的鲁南高铁通车,明年新机场投入使用,将进一步加速都市区各县市区融合。文化生态方面。都市区内有2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富集,是全国少有的文化高地;区域内有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医学院等7所高校,在校生10余万人,是山东重要的教育高地。同时河湖、湿地密布,水系发达,初步形成水绿相映的公园城市、湿地城市。功能互补方面。都市区内产业基础好、互补性强,有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6个省级开发区,必将产生巨大的集聚效应和强大的竞争力。特别是2018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中心城区“一二三四”重点建设任务(“一核引领、两环支撑、三带协同、四城驱动”),太白湖新区、蓼河新城、运河新城、西部新城、颜店新城等新区拔地而起,这些都为都市区一体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于这些考虑,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研究,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全力推动“都市区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思路。近期开展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召开都市区一体化发展专题会议,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指挥长的都市区规划建设指挥部,研究制定了《加快推进济宁都市区规划建设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重点任务、责任分工,全力全速推动都市区规划建设。

二是规划引领。聘请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济宁市都市区发展研究及行动计划》,重点实施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快速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集中突破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布局,把济宁都市区城市群打造成带动引领县市区、辐射吸纳周边市的区域发展高地。

三是交通先行。目前,济宁已逐步形成“北有日兰高速、西有济徐高速、东有京台高速、南有济邹高速”都市区高速外环,当前重点是依托内环高架和绕城高速,加快构建都市区一体化快速交通体系,实现“10分钟上高架、20分钟上高速、确保市区到各县市高速公路1小时通达”,真正把济宁打造成为全国全省综合交通重要枢纽城市。

今后,我们将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都市区一体化融合,着力构建功能互补、结构合理、高效运营的组群结构大城市,更好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大运河国家公园”“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发展重大战略,全力推动济宁“十四五”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台山东站记者

大家都知道,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孔子研究院时要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段时间又被山东省确定为2022年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承办城市,请问济宁在推进文化“两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弢

感谢媒体朋友对济宁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使命重托,抢抓发展机遇,站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化强省建设的高度,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为牵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文化“两创”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我市先后被评为中国文化竞争力十佳城市、十大最具人气旅游目的地,成功获得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承办权,入选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入围今年“五一”黄金周增速最快十个目的地城市。文化“两创”、文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等经验做法在全国推广。下面将我们的主要做法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是聚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坚持以文化人,做好“阐释”文章。以“八个融入”为总抓手,实施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普及工程。创新开展了尼山书院国学公开课、孔子学堂、青少年国学夏(冬)令营、“新六艺”体验课堂等4.8万场活动,服务群众280万人次,使优秀传统文化由“庙堂之高”进入“百姓之家”。“儒学讲堂”入选全国宣传工作案例,“图书馆+书院”、“舞前一堂课”做法在全省推广。坚持以文塑城,做好“赋能”文章。引进了灵山集团、华强方特、华侨城等领军企业,建成了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孔子研究院,实施了鲁源小镇、复兴之路文化科技项目、十里画廊等牵动性项目。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主体工程提前封顶、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全省唯一标志性项目,微山湖旅游区创5A顺利通过省级评审,即将进入文旅部专家验收阶段。坚持以文彰旅,做好“结合”文章。积极承办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活动,研学旅游入选全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培育国家、省市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60家,利用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等高端平台,推出“跟着孔子去游学”精品线路。《去圣地,寻找中国人的精神密码》是全省唯一入选文旅部评选的“港澳青少年内地游学推荐产品”。国家文物局主办的2021年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在我市举行。

二是聚力资源整合、融合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以阵地涵养文化,建设了山东领先、全国一流的市文化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和杂技城“四馆一城”,运营以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1600余场,接待量突破400万人次,600余个省内外考察团前来参观学习,成为全市文化惠民新高地、城市地标新形象。建成国家一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17处、达标“乡村儒学讲堂”3740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六融六促”模式》等12个项目获山东省文化创新奖。以精品弘扬文化,杂技滑稽作品《岁月》获中国杂技最高奖“金菊奖”,填补全省23年空白。国家艺术基金立项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我市连续在两届省文化艺术节上斩获优秀剧目奖和优秀演员奖。以融合传承文化,建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打造文旅融合样板镇村130个。文旅融合经验入选国家发改委典型案例,我市在全国经验交流会上作为全国文旅系统和山东省唯一代表作典型发言。

三是聚力传承创新、赓续文脉,让优秀传统文化“亮起来”。“日游夜演”市场繁荣,《金声玉振》《微山湖》《礼门义路》《忠义梁山泊》等一批旅游演艺节目登上舞台,尼山圣境成为山东文化夜游新地标,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月光消费”提质升级,牛楼小镇等28家景区开展夜游活动,拉动夜间消费近3亿元。“璀璨夜游”点亮运河。“运河记忆”文化街区夜游项目正式运营,打造了“一河两岸、三街六巷、四馆五点”的生动景象,成为国庆假期“网红打卡点”。

四是聚力深挖富矿、塑形铸魂,让优秀传统文化“兴起来”。打响济宁文旅整体品牌,将孔孟、运河、水浒、微山湖等景区连点成线,精心打造了国学经典研学游等“四大主题线路”和拜圣习儒等“六大体验活动”。构筑文化展示传播窗口,在全省率先开通研学旅游高铁专列。“背论语免费游三孔”荣获“中国旅游营销创新奖”,“孔府过大年”荣获中国旅游总评榜营销创意奖。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整合300余家海外媒体开展文化“两创”主题报道活动,覆盖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4亿观众,大力提升了“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以承办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为重大机遇、重大责任、重大使命,实施济宁“文化旅游创新突破年”行动计划,奋力实现“资源整合、布局优化、品牌塑造、产品开发”四大突破,全力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先行示范区,以全球化视野筹办世界文化旅游名城高峰论坛,以特色化定位举办富有济宁地域特色的开幕式,以国际化标准打造一批高端文旅观摩项目,以全媒体眼光开展多层次文旅宣传,努力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迈出更大步伐、实现更大突破。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报记者

我们了解到,济宁作为农业大市,这几年在乡村振兴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里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 

   王洪正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济宁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关注!近年来,济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实施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起势,成效日渐凸显。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力突破产业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坚持用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培植全链条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压紧压实粮食稳产责任,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480万吨、居全省第4位,水稻年产量43万吨、居全省第1位。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全市建设良种繁育基地60万亩、高标准农田530万亩,嘉祥、兖州成功获批“国家制种大县”。截至目前,全市586万亩秋粮已基本收获完毕,527万亩小麦播种已达九成,为明年夏粮丰产丰收打下了良好基础。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平台。金乡县、嘉祥县先后获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嘉祥县、梁山县纳入“国家级沿黄肉牛产业集群”支持范围。全面实施“两全两高”农业机械化工程,成功创建“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市”。与中国农科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黄淮海现代农业研究中心。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植。制定实施了《济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担保工作暂行办法》,市财政列支5600万元贴息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05家、社会化服务组织7425家、农民合作社2万家、家庭农场2.8万家,带领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坚持质量品牌引领。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战略,创新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济宁礼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联合推广模式,全市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取得全国第三批、全省唯一一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资格。泗水地瓜、微山湖大闸蟹等5个区域公用品牌和39家企业品牌纳入省级知名品牌名录、居全省第3位,“济宁礼飨”荣登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第4名。

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始终坚持把群众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把工作抓在手上,突出抓好“四好”农村路、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努力建设儒韵民风美丽宜居乡村。扎实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坚持“点、线、片、面”结合,省市县三级联创,梯次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2019年以来,市财政列支3.5亿元,围绕泗河、大运河2条示范带和黄河滩区、微山湖区、东部山区3大重点片区,集中建设了20个示范乡镇、200个示范村。3个片区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1.94万公里,行政村道路硬化率100%。探索“特许经营+城乡一体”农村污水治理模式,投资23亿元采取建站、纳管、拉运方式治理了90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范围,镇村环卫保洁人员达2万余人,基本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全市改造农村厕所106万户、占全省的1/10。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村庄清洁专项行动,村内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高。创新出台了《济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类管理意见》,启动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立法,为我市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管理长效机制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深化农村重点改革,激发乡村内生动力。用好改革这一法宝,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创新思路,真抓实干,在提高土地有效供给率、增加“三农”投入等农业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努力使乡村成为投资兴业的沃土、创新创业的热土、安居乐业的净土。创新按揭农业、按揭畜牧业模式。破解农民群众“融资难、融资贵”难题,全市共谋划“按揭农业、按揭畜牧业”试点项目24个,总投资35.56亿元,21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试点,2021年发布合作项目122个、成功招募合伙人91人。与清华大学签订“共建乡村振兴工作站协议”,成为全国6家之一、也是全省唯一一家。盘活用好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县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472.9万亩,居全省第2位。启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汶上县获批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趟出了闲散宅基地利用的新路子。泗水县积极开展全省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在农村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等方面先行先试。增加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积极推广“支部+农民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全市所有村均全部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组织,截至目前,全市村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820个,占94.7%。

下一步,济宁市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山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决落实好中央、省各项决策部署,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着力打造鲁西南农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和全国深化农村改革示范区,争当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排头兵,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贡献济宁力量。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在全面建成小康过程中,卫生健康是重中之重。济宁曾创新推出“先看病后付费”“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等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工作举措,今年又提出建设“全省医疗卫生高地”。请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济宁将采取哪些强力措施? 

   鲁先灵

感谢您对济宁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济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卫生健康事业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创新实施的“先看病后付费”“万名保健医生进农户”、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等工作举措,上升到全国层面推广,成为济宁卫生健康工作的“靓丽名片”。2016年以来,济宁市委、市政府接续实施两个医疗卫生“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医疗卫生硬件条件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一些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比如,名院建设方面,建成2个综合类别、4个专科类别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在全国三级医院绩效考核中,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省戴庄医院居全省前列。名科建设方面,全市建成5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省级临床精品特色专科,总体数量居全省“第一方阵”。名医招引方面,50名国内顶级医疗专家在济宁设立“名医工作室”,实行常态化坐诊,广大群众不出市就能享受到国内顶级医疗服务。同时,我市医养结合、中医药、基层卫生、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也处于全省先进位次。

“十四五”期间,济宁市将深入实施医疗卫生“六大工程”,全力推动医疗卫生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一是实施公共卫生跃升工程。投资70多亿元,启动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的济宁市公共卫生“五大中心”建设。其中,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聚力建设国家三级传染病医院,中医医疗中心聚力建设省内一流中医院,重症医学中心聚力建设省内一流重症患者救治基地,检验检测中心聚力建设国内一流的地市级疾控中心检验检测实验室,筹建济宁健康护理学院。同时,大力实施学科建设、人才储备、管理团队招引等工作,确保2025年前,市级综合医院、中医院、传染病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和疾控中心全部达到省内一流水平。

二是实施医疗能力登峰工程。未来5年,济宁市将遴选10个省级、100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向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发起冲击,持续保持全省先进位次。

三是实施医疗招才聚智工程。持续招引国内顶级医疗专家,2025年前建成80个“名医工作室”。未来5年,每年引进400名硕士及以上人才,每年支持20名优秀骨干攻读博士,打造高层次医疗人才队伍。同时,深化开展“三下沉三提升”活动,每年遴选300名基层业务骨干赴上级医院进修,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四是实施中医振兴提质工程。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针砭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王叔和等一大批儒医名家。今年9月,尼山世界中医药论坛在曲阜举办,我市同步举办儒医高峰论坛、叔和文化论坛、砭石文化论坛。下步,我市将大力实施中医药保障体系提升等“五大工程”,全力争创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未来3年,50%以上的县级中医院达到三级水平,建成不少于100个“精品国医堂”,全面推动中医药事业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

五是实施深化医改突破工程。今年,鱼台县实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推行医保基金、人事薪酬等“八统一”,取得“两升两降”(县域内就诊率同比上升、县域外同比下降,县域内医保支出同比上升、县域外同比下降)的明显效果。下步将全面推广鱼台县做法,加速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同时,深化实施分级诊疗、薪酬分配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等改革,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济宁“医改样板”。

六是实施基层卫生攻坚工程。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2025年前,20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水平。实施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攻坚,从今年起,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列支3000万奖补资金,每年带动4—5亿元资金投入,支持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确保重点指标进入全省先进位次。同时,我们将全面树立高点定位、勇争一流的作风士气,进一步加强政策、资金、信息化等保障,全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为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济宁贡献。谢谢大家! 

   新华社记者

济宁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较好,但同时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压力较大,刚才于市长提到济宁要以产业突破引领发展突围,请问在产业发展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于永生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济宁产业发展的关心,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济宁是全国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煤炭不仅助力了济宁的发展,也为全国全省能源安全做出重要贡献。但实事求是讲,也导致济宁产业结构偏重。历届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转型,特别是2017年以来,我们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四新”经济占比提高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翻番,累计完成技改投资1900亿元。今年,市委、市政府锚定“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工业立市、产业兴市、制造强市”鲜明导向,召开了全市科技创新暨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全市迅速掀起“大抓产业、大抓先进制造业”的强大热潮。具体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四个方面:

一是以体制机制引领产业发展。坚持“用抓工程的办法抓产业”,组建市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设立7个产业集群发展专班、7个要素保障组,上下一体、协同攻坚。围绕高端制造、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医药“23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梳理30条产业链,推行“群长+链长制”,搭建专利导航平台,实行“揭榜挂帅”机制,全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成立16个市直产业招商办公室,组建5个产业招商专班脱产招商,每季度向排名前三位的县市区和部门单位颁发“流动红旗”,后两位的颁发“鞭策黄旗”。建立市政府《重点工作推进情况通报》《重点工作推进落实经验做法汇编》《对上争取、对下指导、对外学习工作开展情况通报》“三个本子”,实行“红黄蓝”三色管理,每月对各部门、县市区工作进展情况、服务产业情况进行通报,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参考。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全市力量迅速向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集聚。

二是以助企攀登助推产业发展。实施“干部助企攀登”活动,组织经济主管部门、金融部门、人社部门和济宁产业研究院专家,从不同维度对全市所有企业进行逐户评估,筛选出402家先进制造业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对这些企业,市县两级选派834名干部靠上服务,每家企业一名干部脱产驻企、“一对一”包保,确保到2025年,“231”产业集群规模达到4000亿。同时,坚持“既要顶天立地、又要铺天盖地”,把“四上”企业作为培育市场主体的重要抓手,筛选达到升规纳统标准40%的“幼苗”企业、达到60%的“种子”企业、达到80%的“准四上”企业,集中资源要素精准培育,今年新增“四上”企业767家,连续4个月全省第1位。

三是以资源要素保障产业发展。围绕强化“人才”保障,坚持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两手抓”,成立人才发展集团,组建全省首家技工教育集团,搭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对接平台,确保2年内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20个以上,建设高能级研发机构30家以上。围绕强化“土地”保障,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实行“亩均效益”评价,今年以来,220宗、8320亩工业用地实现“标准地”出让。特别是“资金”保障,进一步强化“投入首位意识”,每月召开政金企对接会,实施百亿基金、百亿担保、百亿农担“三个百亿”工程,安排市属国有企业招聘100名金融人才,大力推进“按揭农业、按揭畜牧业”,从银行系统选派156名金融骨干到所有镇街脱产挂职金融副镇长。1-9月份,全市贷款余额增长15.3%、全省第2位。

四是以营商环境护航产业发展。营商环境领域每项指标、每项工作,全部对标全国一流城市,我市营商环境由2017年的全省倒数,大幅攀升至2019年的全省第2,2020年的全省第3;去年,代表我省参加全国营商环境评价,获全国地级市第8位,政务服务指标进入全国前10。特别是围绕服务企业,搭建了“惠企通”平台,已上线企业3.4万家,汇聚中央和省、市政策7万余条,实现惠企政策“一键匹配、免申即享”,相关做法在全国营商环境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产业发展需要“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下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山东“坚持创新创造,提高产业链、创新链协同水平”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升级,以更实举措积蓄发展动能,奋力走出一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再次感谢媒体朋友们对济宁发展的关注支持,也诚挚邀请大家多到济宁考察指导,亲身感悟儒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实地感受济宁的发展变化,热情好客的济宁人民期待你们的到来,谢谢。 

   丁少敏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刚才各位发言人系统介绍了济宁的发展情况,济宁市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聚焦“五个济宁建设”“八个强市突破”,奋力开创济宁争先进位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也敬请各媒体做好宣传,大力报道济宁的发展亮点和生动实践。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光临。  

 
更多>>
  •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处长 丁绍敏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处长 丁绍敏

  • 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 于永生

    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 于永生

  •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 田和友

    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 田和友

  •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洪正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洪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