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山东政务信息(2018年第51期)山东政务信息(2018年第51期)
时间:2018-05-16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济宁、威海等地创新举措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济宁市探索“互联网+环保”新路径,建设济宁智慧环保监管平台,对1万多个各类监督监测点位、3.82万家污染源进行全天候在线监控。威海市严格环境准入,完成火电、水泥、钢铁、平板玻璃4类大气主要污染行业共61个排污许可证的审核发放工作,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两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聊城市强化领导保障,成立十个督导组,督促县(市区)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落实责任。设立大气治理考核督查指挥部,专项推进各行业、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滨州市强化环保监管和问责追责,因环保问题问责市县党政干部306人,对4个县区实施约谈,对11个市直部门和8个县区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兰陵县建立工业企业巡查监管机制,对重点工业企业每两周进行一次全面巡查,每周至少开展一次夜查,今年以来共检查企业685家次,责令停产整改39家,拆除“散乱污”企业35家。武城县加快企业环保监控治污工程建设,1076家企业安装视频监控。东明县推行环保“网格化”监管,设立网格长33个、协管员415个,将各类污染源全部纳入网格监管,做到监管责任无缝隙、全覆盖。 

  东营市发挥三大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 

  发挥产业优势,围绕油气能源装备、铜冶炼等重点领域,在9个沿线国家设立企业17家,承担合作共建项目5个。发挥技术优势,采取装备制造、技术服务、工程承包“三位一体”模式,在伊拉克、俄罗斯开展钻井工程、天然气处理等一条龙承包服务。发挥专业优势,成立工程技术服务队伍120余支,向土耳其、伊拉克等国家外派劳务996人。 

  烟台市多举措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产业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产业,着力培育电力工程、石油能源等6大服务外包产业集群。打造多元服务外包载体,建成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3处,入驻企业160多家。深化国际经贸合作,18家服务外包企业通过国际资质认证。积极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年累计培训1万余人次,就业率达96%。今年以来全市离岸、在岸执行额同比分别增长26%和333%。 

  潍坊市加强资金扶持破解乡村振兴融资难题 

  设立总规模2亿元农业“新六产”发展引导基金,力争3—5年内投放企业50家。设立1000万元资金开展融资增信试点,增信对象贷款不需要再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和抵押,并享受优惠费率。设立1000万元贷款贴息专项资金,按贴息期限1年,贴息率为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支持各类市场主体55家。设立1000万元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累计发放贷款9.8亿元,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近100倍。 

  日照市加快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建立市县乡三级产权交易平台,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等纳入交易流转。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列入综合考核体系,每月至少现场办公1次,及时评估整改。目前全市产权交易平台累计完成交易3979宗,金额4.16亿元;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5769家,土地经营规模化率达46.2%;1576个村集体完成改革任务,占比达53%。 

  济南市推进对外经济合作成效显著 

  对外承包工程项目规模不断扩大,获得对外承包工程资格企业超过100家。对外投资快速增长,已对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起步良好,在建境外经贸合作区5个。走出去带动作用增强,进出口额5000万美元以上企业中外经企业占39%。企业境外承包工程项目、境外投资项目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工程项目分别达51%和42%。 

  枣庄市大力培育制造业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集中力量培育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等六大优势产业板块。积极解决好30家龙头骨干工业企业个性需求,对30个重点工业和信息化项目实施全程跟踪管理服务。加快浙大山东工研院、北航机床创新研究院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实施“企业上云”工程,力争到2020年突破3000家。 

  青岛市李沧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进权力“瘦身”,行政审批事项缩减至69项,压缩比例达35.5%。提升行政效能,222项行政许可及其他权力事项全部实现 “只跑一次腿”,“零跑腿”事项比例达72.1%,“立即办当天办”事项比例达50%。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审批模式,对材料齐全项目2个工作日办结,特别紧急的当天受理当天办结。 

  新泰市强化政策支持激活经济发展引擎 

  设立总规模28.4亿元的5支创新投资基金。与蚂蚁金服集团、软通动力集团合作,实施蚂蚁金服县域服务项目,打造支付宝智慧城市平台。加快培育创新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27家、32家和15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1.7%。

 

  

 

(责任编辑:宗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