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省科技厅副厅长于书良谈全省科技创新情况
时间:2018-02-01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东省政府网:于厅长您好,请您谈一下2017年以来科技创新领域,在支撑新旧动能转换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和亮点?

  

  于书良:好的。省十一次党代会指出,今后五年是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窗口期,我们要实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必须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作为统领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为此,全省科技部门加大工作举措,努力在创新驱动重要领域工作取得实效,有力支撑新旧动能转换。

  经初步预计,2017年,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将达到2.4%左右。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34.8%,比年初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近百个,千亿规模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8个。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600家,同比实现翻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有望超过6300家,同比增长1/3左右。全省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67773件,发明专利授权量19090件;全省共有有效发明专利74590件,同比增长20.3%,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57件,较上年提高1.24件。全省共申请发明专利5万余件,授权1.5万件。登记技术合同24900余项,成交金额510亿元,同比增长21.6%。

  我们重点推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核心关键技术攻破,积极抢占产业技术发展制高点。围绕打造产业未来发展优势,着力建立技术储备机制。在海洋、生命、材料、信息、新能源等交叉学科领域,组织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开展目标明确的应用基础研究,在合成生物学、大数据应用、生物传感、分子探针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形成了多支学科带头团队,各类项目预计共申报发明专利100余项,有力促进基础研究成果深度消化、前沿领域战略跟踪和优势学科提升。

  围绕推动产业高端发展,着力建立技术跟踪机制。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组织实施信息安全、高性能特种新材料、智慧工场、高端装备、绿色化工、精准农业、重大新药创制、精准医疗等16个科技创新工程,发挥专家智库作用,精心凝练产业重大科技问题,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协同攻关,加快推动我省更多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行、领跑的转变。

  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科技问题实现重要突破。例如,全球首台3.0T/850型MRI分子成像超导磁体样机研发成功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标志着我国高端医疗影像装备研发已走在世界前列。自主设计建造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成功承担了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任务。该装备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是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95%的深海海域。我省自主研发设计的深远海养殖工船通过养殖工船和多类网箱组成的离岸养殖系统,成功实现三文鱼等高价值海洋冷水鱼类深远海智能养殖,水质环境监控、深层测温智能取水与交换、饲料仓储与自动投喂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世界上首创温带海域冷水鱼类规模化养殖模式。我省开发出“水相合成”等具有颠覆性和国际前沿水平的绿色化工工艺,有力推动了绿色化工技术体系发展。

  (二)发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示范引领作用,助推蓝色经济发展。按照国务院“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战略定位,大力推进山东半岛国家自创区建设,区内高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路径。落实在改革发展方面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探索形成了“大部制”管理、“双轨制”人事制度等改革经验,将研发经费后补助等试点政策推广至全省。发挥自创区发展建设资金引导作用,以1.5亿元资金带动市区两级财政投入近1亿元,其他社会投入超过19.5亿元,有力推动示范区建设发展。示范区内6家国家高新区以实际管辖全省0.8%的土地,贡献了全省约6%的生产总值,是全省平均水平的8倍。2017年,示范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1250亿元,同比增长10%,税收收入1010亿元,同比增长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8400亿元,同比增长12%。

  加快推进科技园区转型发展。实施高新区“双带工程”,指导每个高新区打造1-2个产值和相关指标走在全省前列的“名片产业”。2017年,全省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约12700亿元,占区内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良好。加快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4个产业集群有望获得科技部试点建设批复,3家基地获得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认定,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总数达到69家,成为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生力军。2017年以来,我们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经初步统计,今年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将超过1600家,增加数量同比翻番,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有望超过6300家,比上年增长三分之一左右。从发展势头来看,有望提前实现达到8000家的预定目标,我们将力争到2021年前突破10000家。

  为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实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情况通报制度,同时将上述指标作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内容列入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考核指标体系中,倒逼效果明显。

  二是各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叠加,红利释放效应发挥作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加大,企业、政府尝到甜头;普惠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举措,调动了企业积极性,2016年省级财政投入2亿元,惠及811家企业;鼓励支持小微企业双创的措施见效,其中创新券、小升高补助累计投入7539万元,惠及1642家小微企业;为204家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科技板”挂牌的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2.5亿元;作为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省份,积极探索了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解决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难的路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都发挥了促进作用。2017年以来,有130余家企业得到1514万元省级财政杠杆资金,支持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8.47亿元,实现新增产值20多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8多亿元,新增利润2.68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852个。其中,烟台市12家企业41件专利获得贷款1.325亿元。

  三是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体制改革,提振了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尤其是横向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鼓励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措施,让科研人员更乐意带成果到企业转化,为企业解决现实问题。在省市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下,调动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积极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加快。

  (四)加快建设综合性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进程加快,制定中心章程,组建理事会,形成科学有效的运行及管控体系,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探索积累经验;科技部将中车集团作为首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改革试点单位,把唯一定向委托企业组织实施的先进轨道交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0个任务中的7个,定向委托中车集团组织实施,加快提升我国轨道交通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依托潍柴集团筹建国家氢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加快突破燃料电池商用车的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国家科技部以此为试点,将国家燃料电池商用车技术研发重大科技专项委托潍柴集团牵头实施,这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也反映出我省企业创新实力的提升。积极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青岛大学生物多糖纤维成形与生态纺织国家重点实验室、齐鲁工业大学生物基材料与绿色造纸国家重点实验室列入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建设计划,将为我省纺织、造纸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强化技术创新中心布局建设。积极推进碳纤维、生态纺织、智能农机等5家试点建设中心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多方参与的中心治理架构,加快关键技术突破。省智能农机技术创新中心在重型拖拉机智能化、稻麦联合收获机械智能化等关键技术研究方面都取得重要突破。

  (五)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助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为落实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作出的“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的重要指示,我省构建了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龙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9个)和省级农高区(14个)为重点、省级农业科技园(111个)为依托,覆盖全省涉农县(市、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四级体系,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链条向高端延伸,带动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建设模式得到中央农工办、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将面向全国推广,为全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探索了经验;实施农业科技园区产业提升工程,壮大园区城区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形成了11个全国同领域规模最大、效益最突出的特色产业群。

  种业是农业根本。总书记强调的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也是强调良种的问题。从1995年开始实施的农业良种工程以及2014年开始实施的“小麦、玉米双增产工程”,育成了1400多个作物、林果、畜禽、水产等自主创新品种(系),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藻类、贝类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种质资源均出在山东,推动我省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马铃薯良种繁育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目前已培育出“希森5号、希森6号、紫玫瑰1号”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型新品种(系)18个,其中“希森6号”新品种最高亩产达到9.38吨,创造了世界纪录。2016年,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目前,我们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启动新一轮技术创新,加快“南种北繁”、“东种西育”、马铃薯雾培技术、藻类为基的生物合成材料等技术攻关。

  围绕加快农业绿色高效发展,启动实施“植物根系微环境”科研计划,通过强化农业基础理论创新,摸清植物根系与微环境水、气、肥、微生物菌群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挖掘植物抗逆和养分高效利用基因,为培育具有耐盐碱、抗旱、耐瘠薄等环境友好和养分高效利用的突破性植物新品种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推动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向绿色智慧农业方向发展,试验示范面积扩大到98.2万亩,其中超过10万亩盐碱地变为“吨粮田”,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累计辐射带动推广1600多万亩。从2018年开始,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将开启升级版建设,走绿色、循环、可持续的新路径,更好发挥对农业领域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作用。

  (六)深入开展科技合作,加速高端科技资源聚集,服务新旧动能转换。深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与以色列、乌克兰等重点国家合作实现新突破,培育了中以科技转移平台、中乌科技创新研讨会等科技合作品牌,科技合作交流活动成效和影响不断提升,突破了空间电子枪轻量化集成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建成我国首个空间焊接地面模拟试验平台,共建了中乌超宽禁带半导体联合研发中心、中集巴顿焊接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为关键技术突破提供支撑。创新科技合作模式,在全国率先成立“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吸纳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12个国家的48家高新技术园区和科研机构加入联盟,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科技园区开展双向技术转移。积极“走出去”开展合作创新,加快推进中国-乌克兰生态纺织国际科技产业园建设,在乌克兰打造生态纺织产业链;支持马铃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希森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建立分中心,带动我省农业新薯品种、栽培技术和专用农机装备的系列化输出。

  山东省政府网:我省在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于书良:科技成果是新动能的重要源泉。2017年以来,着力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一是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为切实解决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最关心、最期待解决的实际贡献与收入分配不完全匹配、股权激励等对创新具有长期激励作用的政策缺位、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研究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修订通过《山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制保障;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实施意见》等配套文件,提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揽子”措施,构建层次分明、内容丰富、措施科学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为加快推进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强力政策保障。实施支持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补助政策,拨付经费近1000万元对全省56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进行支持,加快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启动建设。积极对接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获批建设,加快探索建立具有山东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模式,支撑引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完整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撑体系,积极推进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策源地,与济南市启动建设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已签约入驻各类服务机构40余家,共建的山东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已经启用;突出蓝色经济特点,支持青岛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以青岛、烟台为核心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集区建设;突出绿色农业特点,发挥国家级农高区核心载体作用,重点开展高效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盐碱地改良等重点领域创新与成果转移转化,建设绿色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三是推进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出台《山东省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施方案》,24家省属科研院所完成理事会组建,初步建立起决策层、执行层、监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管理模式,在编制人事管理自主权、收入分配自主权等7个方面获得更大自主权,有效破解了科研院所长期以来存在的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运行僵化、科研自主权不足等体制机制问题,得到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拥护,干事创业的精神面貌得到明显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为全国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树立了典范。实行科研院所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后,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显著增强。2017年以来,改革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级、省级科技计划数量明显提升,成果转化收益同比大幅增加,广大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积极推进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自主决定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将找矿科技成果转让收益上交有关税费后剩余的6.25亿元净收益资金,纳入单位综合预算管理,用于科研基地建设、大型仪器购置、创新平台建设等,促进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良性循环。

  四是积极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目前,高校科研单位对成果转化还存在怕担风险和承担责任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推动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开展高校科研体制改革试点,与山东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4家高校和24家省属科研院所逐一深入研究细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地举措。仅山东理工大学和青岛科技大学就出台了100项细化落实的举措,老师们的反应良好。青岛科技大学被科技部树为全国双创典型,模式被推广至全国。山东理工大学科研人员新型发泡剂成果转化单项收益5亿元,其中4亿元归个人(团队)。

  前三季度共登记技术合同10368项,成交金额183.57亿元,同比增长35.04%。

  山东省政府网:科技人才不足一直是我省短板问题,科技部门如何围绕培育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发力?

  于书良:党的十九大指出,要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为做好科技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刘家义书记指出,要营造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真正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围绕把这些部署要求落实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科技人才政策、措施上,科技厅围绕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加大科技人才培育支持力度,着力营造良好环境,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加快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强化“智有所值、劳有所得”激励。在全国较早制定了《关于加快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放大工资性收入的激励作用、支持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合理收入等政策,最大限度体现知识价值在分配中的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人才荣誉机制。制定出台了《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试行)》,在全省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型组织和创新型企业中选拔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及团队,启动以领军人才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建设工作,首批10家工作室已获得命名。发挥省科技奖励荣誉激励作用,在省科技进步奖中增设青年人才创新贡献奖,鼓励更多人才脱颖而出。

  (三)重点抓好战略性科技人才和青年人才的支持培育工作。发挥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在培养战略科技人才中的作用,围绕领军人才制定重大创新任务指南,支持科技领军人才组建团队,牵头实施重大科技创新任务。探索依托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工作室,建立对领军人才及团队的稳定支持机制,为其潜心研究创造条件。发挥自然科学基金在支持青年人才自由探索方面的作用,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扩大支持范围,加快培养一批具备创新精神的青年科技人才。自2014年起,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每年增加5000万元,目前规模已达2.5亿元,更多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获得支持。2017年,我省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847项,同比增长9.3%,立项数量再创新高;获得资助金额8亿元,位列全国第8位。这表明我省基础研究人才队伍规模在持续、快速地扩大,基础研究水平和能力在不断增强,正在成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力量。

  (四)注重人才载体平台建设,打造科技人才工作品牌。在强化人才激励支持的同时,省科技厅积极为人才施展才干搭平台、创条件。一是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人才凝聚作用。不断完善以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体系布局,强化人才、平台、项目一体化建设,搭建科技人才聚集高地。支持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完善现代科研管理体制,赋予更多科研自主权,已凝聚科研队伍达到2000人,其中院士20人。二是创新工作模式,搭建柔性引人用人载体平台。加强“院士工作站”建设,从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简化行政流程和办事手续,全省346家院士工作站凝聚了280多名院士及其团队。启动“千人计划”工作站建设,积极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服务我省新旧动能转换。三是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工程,打造科技领军人才品牌。实施百名优秀创业导师选拔和百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培育工程,强化对在全省创新创业中涌现出来的优秀科技人才的宣传推介,扩大创新影响力,充分发挥优秀科技人才在创新创业和新旧动能转换中的示范引领和模范带动作用。

  当前,我省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千人计划”专家、“万人计划”专家和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分别达到199人、113人和16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2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超过1万人。

  山东省政府网:山东是海洋大省,科技创新如何在支撑海洋经济发面发挥作用?

  于书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省委全委会围绕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制定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部署。山东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为此,我们立足现有基础,加强资源整合,精心凝练优势,切实发挥科技对海洋强省建设的支撑作用。

  一是强化资源整合,加快提升海洋领域源头创新能力。在科技部的关心指导下,2013年筹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在海洋科技创新方面有了一定起色,构架起国家实验室的管理架构,与国家自然基金委建立联合基金,吸引省内外涉海机构参与科研活动。今年是联合基金实施的第6年,基金实施以来共立项35项,吸引山东省内外45家单位参与其中,推动海洋国家实验室作用得到积极发挥。 “透明海洋”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构建全方位的海洋观测体系,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工程实施等提供支撑,科技部将此列入国家“十三五”海洋科技发展规划。实验室自主研发的4000米深海Argo海试成功,以智能浮标、深海Argo、水下无人航行器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装备即将问世;深海基因库、微生物库、药库建设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大洋中脊硫化物矿床、大陆架油气钻探均取得突破进展。近日,实验室又牵头成立智能超算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同步启动全球首个超算互联网体系建设工作。目前,省政府已正式申请将E级超算平台落户海洋国家实验室。近期,45名院士联合建议大洋钻探船落地青岛,科考任务将由海洋国家实验室统筹;海上试验场等大型科学装置也将加入,成为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是加快海洋科技产业聚集区建设。目前,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海洋科创中心建设打下一定基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作用已经开始发挥,这都为海洋科创中心的培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聚集区建设将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为创新策源地,以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学中心为核心支撑,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要载体,沿海七市参与建设海洋科技产业聚集示范区,加快推动山东半岛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带动临海七市走错位发展的路子,推动海洋产业群“上下配套、左右耦合”,形成创新型产业增长极,实现“一核多极”的发展态势。

(责任编辑:佟猛)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