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山东省属国资国企科技创新情况及省属企业首届“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时间: 2024年7月17日(星期三)上午10:00
出席: 副省长周立伟 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满慎刚 浪潮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继永 山东科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董火民 山东港口集团首席科学家张连钢
内容: 邀请省政府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省属国资国企科技创新情况及省属企业首届“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文字实录 正序 | 倒序 手动刷新 自动刷新:
   孙应琢
媒体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刚刚,大家参观了山东省属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果,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山东省属企业纷纷向“新”而行,积极以高水平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副省长周立伟先生为大家介绍山东省属国资国企科技创新情况。刚才,周省长也和我们一起参观了省属企业首届“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大家都感到非常振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满慎刚先生,浪潮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继永先生,山东科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董火民先生,山东港口集团首席科学家张连钢先生。

首先,请周立伟副省长介绍有关情况。 

   周立伟
新闻届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上午好!首先,对参加今天新闻发布会的各位媒体朋友,表示热烈欢迎!并借此机会,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山东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企改革发展,明确要求:要切实发挥国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这是总书记赋予国企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要求新定位。省属国资国企时刻牢记总书记重要指示,深入落实全省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当重要战略科技力量的“排头兵”“主力军”。截至今年6月底,省属企业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08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04项,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和填补国内空白的高端科技成果取得突破。刚才我们参观的省属企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就是省属企业近两年来科技创新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下面,我从五个方面简要介绍一下省属企业科技创新有关情况。

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建立研发投入刚性约束机制,分层分类设置考核目标,推动企业研发投入高速增长。“十四五”以来,省属企业研发投入由2020年的255.7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87.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4%;今年1-6月,省属企业研发投入220.4亿元,同比增长12.2%。

二、创新企业集聚成群。深入开展国有重点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企业。在国务院国资委“双百企业”“科改企业”2023年度专项评估结果中,我省13家“科改企业”获评标杆、优秀等次。截至6月底,省属企业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5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3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8家、瞪羚企业81家。

三、创新政策持续赋能。制定落实研发费用分类视同利润加回机制,2023年,省属企业发生研发费用全额视同利润予以加回。实施科技创新突出成绩企业加分机制,2023年,对荣获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的山东重工集团等7户企业,分别在经营业绩考核中予以加分奖励。优化科技创新考核指标,2024年,绩效考核中将科技创新指标所占权重由原来的12.5%提高至30%。

四、创新生态融合贯通。积极与国内外顶尖高校、大院大所密切合作,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今年1-6月,省属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交流1200余次,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近800次。充分发挥8个“山东国资科创基地”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构建具有山东国资特色的创新生态圈。

五、创新平台能级跃升。实施创新平台“扩面提质”行动,推动省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目前研发机构覆盖率已达到68.3%。指导省属企业加快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截至6月底,省属企业拥有科研平台597个,其中国家级平台76个、省部级平台519个。组织浪潮集团联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山东科创集团、乾云信息科技集团共同发起成立省属企业应用创新实验室,为企业应用创新提供全链条综合保障服务。

今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山东视察,赋予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健全创新支持政策、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奋力开创国资国企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在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中当先锋、作表率,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强劲支撑、贡献更大力量。

通报完毕。 

   孙应琢

谢谢周立伟副省长!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人民网记者

刚才我们参观了省属企业首届“十大科技创新成果”,请问这些创新成果主要亮点有哪些? 

   

满慎刚

谢谢你的提问。为进一步营造良好创新发展氛围,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省国资委通过企业申报、初选、专家复评等程序评选出了省属企业首届“十大科技创新成果”。十大成果主要分布在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海洋等“十强”产业,及智慧矿山、智慧交通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领域,涵盖了近两年来省属企业在各个领域的重大创新突破。下面,我简要介绍下各个创新成果的突出亮点。

第一个成果是山东重工集团“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3.09%商业化柴油机研发及应用”。该成果持续突破柴油机热效率极限,四年实现了柴油机热效率的四大跨越,标志着中国内燃机行业又一次走向了全球科技巅峰。

第二个成果是山东能源集团、山东黄金集团共同承担的“深地资源智能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与示范”。该成果突破了深地精细探测、深井智能开采等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全面提升深部资源开采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为我国矿业领域向智能化智慧化无人化方向转型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第三个成果是山东海洋集团“耕海1号大型智能化海洋渔业综合体”。“耕海1号”是全国首制装备型海洋牧场综合体,在国内首次突破多项技术难关,实现了海洋牧场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我省海洋渔业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开创了我国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新模式。

第四个成果是浪潮集团“面向云数智关键应用的分布式融合存储”。该项成果突破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支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以数据为中心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价值生产平台,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4.5亿,荣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五个成果是山东港口集团全球首套“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该项成果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全面超越国内外同类产品,实现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每小时60.2自然箱,十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世界纪录,助力中国港口行业勇攀国际领先高峰。

第六个成果是山东能源集团“盘古矿山大模型关键技术研发与规模化应用”。该项成果是全球首个矿山大模型,成功突破行业传统人工智能应用难题,实现了矿山领域人工智能模型的规模化复制和快速应用推广,加快了矿山智能化建设进程,建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矿山人工智能产业集群。

第七个成果是山东科创集团牵头实施的青海省“揭榜挂帅”重大科技专项“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该项成果解决了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存在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助力我国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

第八个成果是山东高速集团“济青中线零碳智慧关键技术”。山东高速集团打造的济青中线济潍段,是全国首条零碳智慧高速、首条隧道不降速通行的高速公路、首条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四网融合”的高速公路,为高速公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山高经验、山东样板、全国标杆。

第九个成果是浪潮集团“工业数据链网融合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该项成果作为数据要素开放共享和可信流通的技术解决方案,已成功为食品、能源、电子等32个行业构建了工业互联网数字底座,服务超过2100家大中小企业。

第十个成果是山东种业集团“荷斯坦奶牛特色核心种质自主培育及良种产业化”。该项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率先研发的牛体外胚胎生产、牛试管婴儿技术体系并实现产业化,开创了牛繁殖技术的“5G”时代。 

   中新社记者

请问浪潮集团在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方面有哪些措施? 

   

刘继永

近年来,浪潮集团积极实施人才引领企业发展战略,打造信息产业人才高地。现在集团员工总数达到3.5万人,其中研发技术人员2万人、占比57%。下面具体介绍一下:

第一,搭建人才成长平台。集团现有11个国家级平台、69个省级平台以及25个集团级平台,通过重要岗位历练、揭榜挂帅等方式,累计培养引进省级及以上人才203人,其中泰山产业领军人才51人、数量在省属企业中排名第一。推动二三级单位全部设立研发机构,总数达到186个,吸纳了1万多名科研人才;联合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建设了4个国家级特色软件学院、35个联合实验室及研究中心等,累计培养科技创新人才1400多名;特别是今年我们和山东大学共建了“浪潮人工智能学院”,加强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联合培养。

第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分层分级培养。开展浪潮科学家培养计划,每年选拔至少30名17级以上高端人才参与重大科研项目;对8到16级中级人才,开展研发架构师、卓越工程师等培养;对7级以下初级人才实施新星训练营、启航计划等,每年培养超过1000人。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出台科技创新人才职级评定办法,根据专业能力水平划分为浪潮院士、首席研究员等11个职称、30个职段,每年开展2次职级评定,对符合条件的科技创新人才做到应评尽评;同时,对在关键技术攻关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建立职级评定绿色通道,2020年以来破格晋升2000多人。

第三,加大人才激励力度。对优秀科技创新人才,集团根据对应的职级,从高确定薪酬待遇;通过股权激励等七种方式,对4000多名科技骨干员工实施中长期激励。集团专门设立科研成果贡献奖,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的、奖励300万,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奖励200万,获得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的、奖励100万;设立“星锐奖”,奖励在研发技术、产品、标准等方面作出突出成绩的创新人才,最高奖励50万,累计奖励160多人。

第四,改善人才工作生活条件。近年来,我们投资13亿建成浪潮青岛大数据产业园、投资18亿启用北京浪潮智谷大厦、投资30亿建设算谷浪潮科技园,这些设施可容纳3万名左右的人才入驻;新建了藏书量6万多册的图书馆;建立人才子女入学和就医绿色通道,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激发了创新人才的积极性,累计突破的关键技术从2020年的101项增加到现在的500多项、增长400%,有效专利从6800多件增加到2.1万多件、增长208%,国家以上标准从147项增加到252项、增长71%,集团科技实力显著提升。 

   央广网记者

2023年,山东科创集团被评为首批“山东国资科创基地”,请问山东科创集团在发挥科创基地作用,打造具有山东国资特色的创新生态方面有哪些思路、措施和打算? 

   董火民

谢谢你的提问。山东科创集团高度重视国资科创基地建设,将基地功能建设与集团“科创服务及科技产业培育”主业主责深度融合,以“立足基地、服务国资、辐射全省”为目标,力争将基地建成服务全省科技创新、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的科创生态新载体。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打造特色科创服务。围绕科技型企业“孵化期、成长期、发展期”等阶段的需求,我们布局了专利运营、仪器设备平台、数字化转型、技术标准等17项全链条科创服务,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初步形成了全要素、平台式、专业化的特色服务体系。其中,知识产权运营方面,服务全省有ESI 1%学科的25家高校5.5万项专利盘点,精准推送1050项高价值专利至28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制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价体系,输出数字化解决方案500余项;产业技术标准服务方面,牵头或参与制定“系统与软件工程 功能规模测量 COSMIC方法”等30项国家标准和“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指南”等100余项地方、团体标准,推动科技创新与标准协同发展。

二是推进科技产业培育。我们通过为技术找应用场景、为应用场景找技术,培育以骨干企业“强链”为核心、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补链”“延链”为重点的科创产业发展业态。近年来,累计协助50余家新孵化企业完善机制、拓展市场,其中近20家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出13名泰山产业人才,研制出20余项国产化替代产品;累计服务200余家快速成长期的企业,其中发展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3家、挂牌上市企业6家,初步形成了“有技术、有人才、有产品、有应用、有场景、有产业”的培育模式。

三是塑造全省科创品牌。基地围绕构建“省属国资国企链接全球优质创新资源枢纽”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省属国资国企合作桥梁”目标,打造建设示范样本,努力发挥基地带动辐射效用,服务全省科技创新发展。建设以来,我们发起成立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人才创投联盟等组织,常态化开展项目路演100余次;建设省内首批“概念验证中心”,获批全省首个技术经理“合伙人”试点,建立“离岸孵化器”对接海外资源,累计培育引入海内外院士、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30余名,吸引近300名专业博士落地山东,基地资源集聚效应充分释放。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做好国资国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资源导入、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等服务,打造“大国企应用场景+技术领军人才+科创服务+资本”新业态,为全省新质生产力培育做好支撑。 

   大众日报记者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请问山东科创集团这几年的经验和成果有哪些? 

   董火民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山东科创集团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把省内外的成果、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与省内产业发展需求做融合,把各类创新成果加速转变为新产品、新模式、新产业,总结出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做法:

一是步入成果转化新阶段。山东科创集团成立以来,经历了科技成果转化自发成长、规范发展、生态协同等阶段,通过不断迭代、经验积累,已进入科技成果转化3.0新时期。早期1.0,集团整合、划转了省科学院30户科技成果转化企业,通过为企业配备管理团队、规范治理等方式助力企业成长,形成了发展班底,具备了初步经验。2.0阶段,我们依托科教产、科技股权投资等方式,完善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要素的评价体系,走通了“科技+金融(资本)+产业”新型产业培育模式,累计孵化战略新兴产业幼苗企业46家,激活“沉睡”科技成果373项,这些企业累计营业收入4.5亿元,解决了科技成果与市场应用“最后一公里”有机衔接问题。当前3.0时期,我们更加注重生态协同,探索形成了“投资方管财务、产业方管运营、专家管技术”的全新合作模式,实现转化成功率更高、企业发展势头更好。

二是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山东拥有大量应用场景与产业需求,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路径通畅、未来空间巨大,通过推动技术链与产业链“双向贯通”,培育一批“潜力股”“成长股”,为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能。近年来,我们通过成果转化、科技股权等方式培育了以华致林医药、远联化工等为代表的科技股权投资企业和以飞博赛斯、山科数研等为代表的成果转化企业,拥有省级瞪羚企业46家、专精特新企业64家,在科技部公布的35项“卡脖子”技术中布局攻克高端光刻胶等3项,科技型企业培育初见规模。

三是服务模式趋于高能级。目前,我们已具备“一站式”服务体系,内容更加丰富、水平更加专业,实现了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如,打造“飞地孵化+园区转化”产业化项目引育模式,通过科技园区运营提升地方产业链水平,现建设运营7个科技园区,累计招引、孵化科技型企业200余家,引入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40余名。设立和运营科技特色基金11支,完善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等成果转化金融服务,与28家高校院所、10余家检测机构等合作建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为科技型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链接国内外优质科创资源,以科技成果转化为路径,做实科创服务、做优产业生态,做好骨干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推动科技型企业做大做强、挂牌上市,加速未来产业培育,为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

请问山东港口集团目前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还有哪些计划? 

   张连钢

近几年,中国港口行业在自动化、智慧化和绿色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码头智能生产管控系统的底层技术、港口大型设备的基础电控系统和基础传感器则依赖进口,这种状况对中国港口企业的生产经营构成巨大的潜在威胁。作为国有企业,我们有责任在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方面担当作为、先行先试。

我们依托自动化码头三期工程重点做了几方面工作:一是研发应用全国产定制化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用自主开发的A-TOS替代美国的Navis系统;用华为高斯数据库替换Oracle数据库;用华为欧拉、银河麒麟替代Windows操作系统。二是研发应用港口大型机械专用国产电控系统,用国产控制器、变频器、高精度智能传感器替代ABB、西门子、安川等国外垄断技术和产品。三是研发应用高精准定位控制技术的国产智能感知系统,实现综合作业成功率达到97%以上。此外,我们还实现了国产驱动桥、磁钉、电机、轴承、拖链、避障雷达等一系列国产化关键部件全面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国家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和山东省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需求,坚定不移走“全国产化”之路,进一步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着力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开展山东港口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设,围绕以人工智能赋能港航领域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全面开展“132N”架构人工智能(大模型)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和场景融合,打造“人工智能+港口+”示范工程。二是在青岛港开展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域多场景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研发自导向吊具,提升吊具进舱效率,推动船侧集装箱岸桥作业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研发全自动跨运车、双层箱运输自动导引车,推动码头更加智能、更加高效。三是在日照港开展顺岸式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备研发及工艺升级,研发新型作业工艺,突破顺岸式码头人机交叉难题,研发新型港口装备,突破轻量化港机及新型交换装备研发关键技术,提升作业效率,打造更为绿色的作业模式。

时值山东港口成立五周年,我们将矢志不渝推进港口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更好地服务全国全省发展大局,为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香港商报记者

请问山东省国资委在充分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方面,出台了哪些具体的考核激励政策? 

   

满慎刚

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省国资委始终坚持创新在企业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按照“能给尽给、应给尽给”的原则,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考核激励力度,引导企业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核定经济效益指标时,落实研发费用分类视同利润加回机制,提高重大技术攻关投入加回比例,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投入合理增长机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山东港口集团等7户企业承担18项国家、省重点研发计划发生的研发费用0.96亿元,分别按2倍、1.5倍共计加回1.45亿元。

二是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考核指标。2024年,在经营绩效考核中,对布局或拟布局战新产业领域的企业,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个性化考核指标;在改革绩效考核中,将科技创新指标所占权重由原来的12.5%提高至30%,充分体现对科技创新的极端重视和强有力支持。同时,强化研发投入和产出“双线”考核,在考核企业研发投入和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上,新增科技成果产出情况考核,包括企业制定标准数量、获得专利数量、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建设创新平台情况等,引导企业更加注重研发投入产出效率。

三是加大科技人才激励力度,促进内部分配向科技人才倾斜,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动力。在省属企业工资总额管理中,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的关键核心技术团队,工资总额难以满足工效联动支撑的,可以予以单列;引导企业内部工资总额分配向科技人才集中的子企业或机构倾斜,工资总额增量优先用于科技人才激励。2023年,共有5户省属企业申报28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涉及人员397人,实际单列工资总额8510万元;2024年,共有8户省属企业申报33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预计申请单列工资总额12381万元,同比增长31%,工资总额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开展国有企业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联合省科技厅,制定我省国有企业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聚焦建立“先赋权、促转化”的赋权模式,赋予国有企业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部分所有权、长期使用权,激发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方面主动作为、探索创新。力争2025年底前,促进国有企业一批科技成果取得重大研发突破,实现一批科技成果成功实施转化,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适合我省国有企业实际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机制。

下一步,省国资委将在落实现有政策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考核激励政策“工具箱”,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政策保障。 

   

孙应琢

感谢满慎刚先生的介绍。

记者朋友们,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国资委党委宣传与群团工作处高秀斌先生,联系电话:51767867。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更多>>
  • 副省长 周立伟

    副省长 周立伟

  • 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满慎刚

    省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 满慎刚

  • 浪潮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刘继永

    浪潮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刘继永

  • 山东科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董火民

    山东科创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董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