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德州专场
时间: 2021年11月5日(星期五)上午10:00
出席: 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长民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淑华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丰勇
内容: 邀请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等介绍有关情况
 
文字实录 正序 | 倒序 手动刷新 自动刷新:
   丁绍敏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15场,德州专场,非常高兴邀请到了德州市委书记田卫东先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长民先生,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淑华先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孙丰勇先生,围绕“攻坚克难强担当 苦干实干开新局”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田卫东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田卫东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德州的情况。首先,我代表德州市委、市政府,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德州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德州地处黄河故道、运河之滨,因黄河古时称“德水”,取“德水安澜”之意而得名。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人口561万,辖11个县市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十三五”期间,德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各项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为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79亿元,由2015年的全省第11位提升到第9位;市场主体达到 47.6万户,比 2015 年增长 65.8%。今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7%,增幅均居全省上游。

质量效益实现新提升。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十三五”期间,累计关停、整顿“散乱污”企业近8000家,实施重点技改项目550个,完成投资83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年均增长3个百分点以上。新增上市企业7家,总数达到10家。成功创建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33个工业大类中,26个实现正增长。10月27日,中国第一辆冬奥会雪蜡车正式交付使用,实现了“国内首创、世界领先、完全国产”,主要研发承制单位就是德州泰山体育产业集团。

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构建社会大救助体系,整合15个职能部门42项救助政策和资金,搭建统一的数字信息平台,对易返贫致贫人员动态监测、及时救助,这一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坚决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产量常年稳定在150亿斤以上,成为全国5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开展“村村有能人、镇镇有专家”行动,今年村“两委”换届,从北京、天津等地回引人才任村干部729人。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累计引进京津冀项目591个。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18个重大事项、135个投资过亿元重大工程。积极融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主动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与东盟地区有进出口实绩企业459家。先后承担32项国家级、98项省级改革试点任务,成功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2020年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改善49.5%,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较2015年改善39.1%,改善幅度居全省前列。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较2015年提升25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

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十三五”时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1%、8.6%。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2.7%以内。新建改建幼儿园367所、新增学位10.9万个,56人以上大班额动态清零。建立全省首个国家医疗保障信息平台,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26.5%。

以上是“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十四五”时期,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三个走在前”的殷切嘱托,坚决落实省委“六个一”的发展思路、“六个更加注重”的策略方法、“十二个着力”的重点任务,扬优势、补短板,抓机遇、开新局。作为全省唯一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的城市,我们将按照京津冀产业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一区四基地”的功能定位,全力打造山东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6%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6%以上,“四新”经济占比年均增长9.8%,力争人均GDP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建设“富强、活力、幸福、美丽”新时代现代化新德州。

一是把先进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加快建设中国食品名市、体育名城、区域性现代物流节点城市。优选培植排头产业,突出抓好生物医药、食品加工、高端装备三大优势主导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三大战略先导产业,现代物流、会展经济、医养健康三大新兴服务业,力争3-5年实现倍增,提升重点产业区域首位度。突出抓好33个产业链链主企业,坚持一链一策、一链一专班,全力推进投资1500亿元的13类37个重大项目。我们刚刚出台支持先进制造业强市25条意见,加快培育梯次强企方阵,力争3年内营业收入过500亿元企业实现突破,过百亿、50亿30家以上。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核心地位,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抢占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金融等“新赛道”,围绕京津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面向大院大所的中试基地。我们成立市人才发展集团,设立人才基金,建立人才园区,正在争创国家体育技术创新中心,加快中国(德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着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实施“三年10万大学生兴德”计划,建设区域性人才聚集高地。发挥省级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优势,打造面向京津冀鲁的职业教育集聚区。

三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打造有吸引力、年轻人喜欢的城市。深入开展城市更新。实施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开发,打造全域水系连通与生态保护工程,实现5大干流、89条支流贯通,构建现代水网体系,建设国家节水型城市。认真落实“两个清零、一个提标”要求,积极创建雨污分流整建制清零试点城市,力争2023年清零。大规模实施造林绿化,提高碳汇能力,走出平原地区也有“金山银山”的路子。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围绕打造服务京津冀的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德州游”“德州造”“德州味”“德州宴”,让人流物流信息流由“流动”变成“留下”。

四是发挥德州农业优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围绕统筹推进“五个振兴”,突出办好三件大事:一个是抓好“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在粮食绿色高产高质高效上实现突破。“吨半粮”就是年亩产要达到1500公斤以上,具体为小麦产量不低于650公斤、玉米产量不低于850公斤。从今年秋种开始,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100万亩核心区、单产1500公斤以上,300万亩辐射区、单产1200公斤以上,600万亩带动区、单产1100公斤以上,建成全国第一个大面积“吨半粮”示范区。第二是抓好中国食品名市建设,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上实现突破,认真落实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政府共建方案,加快建设“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打造面向京津冀鲁的“中央厨房”。第三是抓好强镇固基,在推进城乡融合上实现突破,集中培育10个中心镇,探索“为民服务区域中心”建设新模式,努力打造产业振兴的引领镇、公共服务的先行镇、乡村文明的样板镇、共同富裕的示范镇。

五是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围绕“三个走在前”、促进共同富裕、对接京津冀等重大课题谋划推进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吸引外来人口落户。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头号改革项目,叫响“德办好”政务服务品牌。加强与南宁合作,建设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打造中国北方对接东盟重要支点城市。

六是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及时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探索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有效途径,让农民有更多机会增收致富。我们正以“构建困难群体全生命周期基本生活保障体系”为目标,建设大救助体系升级版,探索共同富裕的民生保障实践。

今后几年,我们将坚持以“两个维护”为统领,坚决扛牢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打造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大力倡树“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常态化开展政治生态分析研判,从政治建设、选人用人和干部队伍建设、干事创业氛围、正风肃纪反腐等六个方面,对县市区、市直部门政治生态进行监测考核、“精准画像”,以政治生态引领产业生态、市场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全面优化,攻坚克难强担当,苦干实干开新局,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德州贡献! 

   丁绍敏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记者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人民日报记者

德州作为山东省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城市,有哪些优势,下步有什么打算? 

   田卫东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2015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对我们来讲,这既是重大使命责任,也是重大历史性机遇。

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德州具有很多优势。从区位看,有地利之便。德州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处于京沪交通大动脉,通达包括22个省会在内的200多个城市。开通了直达北京的“德州号”,朝发夕归,每天往返德州—北京的高铁有107个车次,1小时10分钟可抵达北京。从产业看,有差异化优势。德州农业生态优势突出,与京津地区有差异化发展的广阔前景。国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就有90多家落户德州,打造京津冀鲁“菜篮子”和“中央厨房”具备独特条件。从承载力看,德州有较大空间。经过多年发展,德州拥有一批重要开放平台,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拥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可以承载京津地区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职教资源充裕,拥有中高等职业院校32所,每年培养各类职业技术人才10万人以上。特别是,京津央企集中、大院大所集中,德州民营经济基础好,与京津冀互补性强、潜力大。从协作看,有良好基础。近年来,我们围绕“一区四基地”功能定位,主动对接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累计引进京津过亿元项目591个,占全部招商项目的1/3,有研、新希望等一批央企、强企落户德州;全市1700多家企业与600余家大院大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累计转化科技成果1324项;柔性引进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853人,院士56人。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战略融入借势借力,突出一个“聚”字,聚产业、聚资源、聚要素、聚人气、聚红利,建设全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着力推动“四个融入”:首先是产业融入。积极对接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发挥德州民营经济优势,加大对接央企(国企)力度。目前已与33家央企实现合作,落地项目37个。当前正与省国资委等部门筹备“对接京津冀·国企德州行”系列活动,请媒体记者朋友关心关注。其二是市场融入。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着力发展通道经济,面向京津冀加快培育发展大市场、大物流、大商贸,争创国家示范物流园区,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节点城市,打造会展名城,让流动的要素留下来。其三是平台融入。依托现有的2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高能级平台。正在规划建设高水平中试基地、“京鲁数谷”数字经济产业园,打造“北京—济南”医药产业走廊新节点,形成“研发在京津、转化在德州”的科技协作模式。其四是政策融入。深入开展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制定与京津冀交流频繁的通办事项清单,力争纳入京津冀区域通办圈。

融入对接京津冀,关键是人的融入。我们成立了市人才发展集团,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开展“十万青年才俊兴德州”等活动,吸引各类人才到德州创新创业。加强干部人才交流,目前国家部委、央企、金融机构在我市挂职干部有近百人,选派德州干部对口学习、挂职实训,以干部人才融入,推进产业、市场、平台、政策等多元融入。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德州把先进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在推进这项工作时,德州有怎样的具体措施呢?今年秋季降水较多,简要介绍一下秋粮生产的数据。 

   刘长民

近年来,德州市加快推进新兴工业化强市步伐,工业实体经济发展速度质量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1566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4.7%、主营业务收入增幅28.6%、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1%,均位于全省前列。今年,德州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体会议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壮大工业实体经济,把先进制造业作为核心选项、头号工程”,优选排头产业,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推进生物医药、食品加工、高端装备三大优势骨干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三大战略先导产业,现代物流、会展经济、医养健康三大新兴服务业实现“三三倍增”,集中培育一批千亿级、五百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目前,我们编制了九大产业行动计划,成立了专门推进机构,出台了《德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若干意见》。具体措施:

(一)抓大企业,培植主导产业。全力抓一批立市立县大企业,力争3年内营业收入过500亿元企业实现突破、过百亿元过50亿元30家。哪个企业过百亿,市委、市政府敲锣打鼓去祝贺。一是聚要素。集聚全市资源向九大优势产业倾斜,建立财政、土地、投融资等保障机制。积极对接国内顶尖投行、大院大所、标杆企业、先进地区,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不断为九大产业注入源头活水。二是延链条。做深做实产业链链长制,紧盯产业链、技术链、价值链中高端,推动强链补链,推动全产业链发展。三是优布局。坚持全市产业“一盘棋”,布局“一县一支柱产业集群”。每个县市区聚焦2—3个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以链主企业为主导、上下游协作联动、产业链配套延伸的优质特色产业集群。

(二)抓大项目,培育梯次企业群体。把项目建设作为主抓手,实施好“四个一批”,即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从市级层面谋划推进具有支撑带动力、发挥“压舱石”作用的重大项目。一是支持骨干企业“跨越登峰”。加快“双50强”企业培育,支持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并购、联合等做大做强。二是培育高成长企业“热带雨林”。支持企业争当细分市场冠军,不断增强行业话语权和定价权,创造更多全国乃至世界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是促进小微企业“春笋拔节”。按当年规上工业企业培育计划1.5倍比例,调整补充 “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力争年新增规上企业200家以上。四是推动创业创新“孕育萌生”。认真落实《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打造一批示范基地,培育小微企业发展苗圃。

(三)抓“双招双引”,强化企业有效投入。围绕产业“三三倍增”计划,绘制招商图谱、创新招商方式,推动招大引强。一是加强招商力量。培育优质招商人才队伍,聚焦京津、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地区实行蹲点招商,充分利用企业招商、园区招商、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等多种招商模式。二是创新实行招商“新打法”。紧盯科学家,聘请高校院所应用研究型专家当招商顾问;紧盯金融家,聘请银行投资公司顶级分析师,搞好产业链条设计,撬动基金、链接企业、引进项目;紧盯企业家,招引央企、国企、双“500强”企业,加强对接合作,对接合作,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引爆点。三是建立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机制。落地前实行指挥部推进,建设期实行“项目经理制”,建成后实行首席政府服务官制(CGO),确保项目有人管、快落地、早达效。

(四)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发展活力支撑。把科技创新作为主引擎,让科技翅膀硬起来。明确“一个导向”,即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两个重点”,即解决制约创新转化的两个体制机制问题,一是建立市场化科技成果经理人制度,二是在全省率先建设中试基地。抓好“三个融合”,充分发挥教育、科技和人才作用,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企融合。抢占“四个新赛道”,一是抢占数字经济新赛道。强力抓好新基建,加快推进集群上网、企业上云、园区上线,每年评选10个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标杆企业、10个数字典型应用场景、“数字众创10强”。抓好企业技改,给予现有企业搞技改的奖励政策,像招商项目一样兑现。二是抢占绿色发展新赛道。树牢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双碳”战略,加快编制碳达峰实施意见,落实好“两高”五个减量替代政策,争创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三是抢占平台赋能新赛道。树立平台思维,围绕产业打造公共应用、标准监测检验、人才产业对接等平台,积极推动中国(德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四要抢占科技金融新赛道。实施金融畅通工程,完善全链条金融服务机制,企业研发阶段有天使基金,转化期有风投基金,产业化阶段有各类基金,建设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区、金融资源畅通示范区,打通上市通道,助推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

孙丰勇

今年秋收秋种期间,我们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决克服秋汛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全市开展“抢收抢种大会战”,争取今年晚收不减收,晚种明年保丰收。目前全市秋收秋种已全部完成,今年共完成小麦播种面积810万亩,秋收完成玉米790.2万亩,正全力抓好麦田管理,为明年夏粮丰收打好基础,今年的秋粮的数据,我们正在等待统计局的具体数据,(统计局)正在统计测算中。总体来看,从农业农村系统看,经初步测算,今年局部低洼地,单产略有减产。因为今年秋粮作物总面积比去年增加了9.8万亩,秋粮总产比去年基本持平略增。 

   大众日报记者

德州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在全国、全省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影响力和带动作用越来越大,德州市下一步如何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打响“中国体育名城”的品牌? 

   刘长民

德州体育产业通过多年的持续创新,呈现出由小到大、蓬勃发展的景象。现有体育用品及相关企业1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4家,其中,竞技体育器材企业7家、商用健身器材16家、健身路径体育器材8家,行业总产值400多亿元。目前,拥有国家体育产业基地(乐陵)、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庆云)、中国健身器材产业基地(宁津)等“国字号”品牌以及泰山体育、世纪星、迈宝赫等知名企业,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3件,中国名牌产品4件,国家免检产品1件。以泰山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体育器械产品,进入奥运会、全运会等国际国内重要赛事。德州正发展成为一座方兴未艾的“中国体育名城”。

德州如何扮靓“中国体育名城”这一品牌,主要措施和路径是:

一是加强领导,做好顶层设计。高层次谋划,高规格推进,市委书记田卫东同志任领导小组组长,举全市之力,集中要素资源、统筹人力物力,全力打造“中国体育名城”。近期,田卫东书记主持召开全市体育产业发展座谈会,在全市范围广泛凝聚起“发展大体育、构建大产业”的思想共识。市政府制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从审批手续简化、土地供应优先、资金人才扶持、费税减免等全方位提供支持。

二是依靠科技支撑,建设创新中心。充分发挥泰山集团龙头作用,依托现有泰山集团山东省体育用品技术创新中心,积极对接科技部、国家体育总局、省科技厅等单位,高标准建设国家体育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提升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国内一流集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培训、服务为一体的体育产业基地,加速体育产业科研成果转换、专业人才培养、产业配套服务,打造千亿企业和体育产业集群。

三是坚持规划引领,壮大产业实力。立足全产业链、全生产要素,聘请高水平专家团队编制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体育器材制造基地。体育器材产业方面,发挥泰山集团等骨干企业优势,推动产业向场景化、集群化、资本化、智能化、品牌化“五化”方向发展,着力培强龙头企业,强化数字赋能,提升产业竞争力。体育鞋服产业方面,依托泰山体育等知名品牌消费场景与销售渠道优势,发展以冰雪类运动鞋服、竞技用特种运动鞋服等品类为主的体育鞋服制造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体育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的体育器材展销旗舰店,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心城区体育公园、场馆、学校等公共服务、产业服务设施。积极承接举办区域性、国家级赛事,以赛兴城、以赛促产。支持泰山、盛邦等企业为学校和城市体育场馆提供装配式设施,实现从产品生产商到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

四是开放合作,打造高端品牌。发挥企业品牌建设主体作用,完善品牌建设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制定中长期品牌发展规划,对表国际标准,提高企业整体素质和基础管理水平,加快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扩大企业品牌知名度,以品牌建设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这个问题就回答这些,谢谢! 

   记者

田书记在发布辞里提到德州市社会大救助工作已经成为全国的民生改革品牌。请您为我们简要介绍下德州开展这项改革的初衷是什么,当前又取得了哪些实实在在的为民成效呢? 

   李淑华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德州社会大救助工作的关心关注。德州开展社会大救助体系建设,既有时代背景,也有现实考虑。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先后对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而从社会救助发展现状看,各类救助政策整合不够,救助资源统筹不够,救助方式满足多样化救助需求不够,社会救助体系改革势在必行。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中央对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了新的要求,保障困难群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路上不掉队,也需要救助工作更好发挥作用。基于这些情况,我们创新建立了以“135”为品牌内涵的社会大救助体系。这个“1”就是“救助领航、送爱到家”一个主旨,“3”就是困难群体主动发现、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救助保障、适应困难群体多层次需要的动力提升“三大机制”,“5”就是政策、平台、网点、队伍、保障“五大体系”。这是整个社会大救助的工作理念和主体架构。

社会大救助体系建成运行以来,通过平台共实施各类救助118.7万人次,这其中既有基本生活类救助,也有教育、医疗、受灾、住房、就业、司法等专项救助,工作成效得到了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简单来说,德州大救助在四个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一是实现了对困难群体的主动发现和主动救助。我们在大救助平台汇集了全市600万人、200万户的德州所有户籍人口的包括公安居民基础信息、医保部门住院信息、财政供养人员、社保数据、不动产等22个部门46项2100余万条数据,实现了居民家庭人口全景画像。通过平台能够对困难群体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即时救助,可以有效避免“沉默的少数”因没有主动申请救助而无法享受政策的情况。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通过村级协理员对线下突发变故致困进行网络上传的方式,把快速发现的网织得更密,把救助帮扶做得更暖。

二是打通了困难群体申请救助的全通道。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困难群体都能够随时随地申请救助。在线上,我们建立了“一网三平台”,就是德州市社会大救助综合服务平台、电子监察平台、依托12345市民热线建立的呼叫平台和社会救助综合信息网,实现了智能研判,各项救助业务可通过大救助服务网站、12345市民热线、“德救助”小程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办理申请,做到了零跑腿、远程办、家中办,实现了“全域申请、居家办理”。在线下,我们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救助网点,为困难群众提供多样化温馨服务。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线上线下全天候、为民服务全覆盖”。

三是推进了体制机制的创新性改革。我们将原来分散在15个职能部门的42项救助政策以及17项福利政策和36项保险,全部纳入大救助平台运行,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动识别、信息比对、智能推送,同时与村级协理员主动发现相结合,改变了过去依赖部门自行确定救助对象的随意性方式,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让救助更加精准,更加公平公正。同时,我们深入贯彻“放管服”有关要求,按照“乡镇审核确认是常态、县级审核确认是例外”的原则,将能下放的审核确认权限全部下放到了乡镇,效率效能大大幅提升。

四是促进了社会力量的高效聚合。社会力量是社会大救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持在政策上保障、在力量上拓展、在方式上创新,探索了“慈善筹”“微心愿”等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品牌,一大批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社工人才、志愿者队伍等机构和群体与社会大救助建立了紧密联系。创建了以教育引导、劳动参与和社会联动为手段、以消除贫困文化和代际传递、提升劳动素养和减少低收入人口为目标,更多利用社会力量实施帮扶的动力提升机制。通过这些社会力量动员和运用,不仅能够优先救助现有政府救助资源和救助政策无法覆盖以及政府救助之后仍未摆脱困境的困难人员,还能够为困难群体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学业辅导、技术帮扶等专业服务,打造了“资金+物质+服务”的救助新模式。

下一步,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继续完善提升德州大救助,着力构建困难群体全生命周期基本生活保障体系,打造困难群体全生命周期基本社会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低收入群体幸福指数,通过更大力度的推进政府保障资源的统筹整合,通过第三次分配,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服务困难群体,运用德州大救助动力提升机制等措施,做小橄榄型社会结构的底端,并探索建立共同富裕的民生保障动态监测机制,开创德州共同富裕的民生保障实践。 

   香港大公文汇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德州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基于哪些考虑,有什么具体措施? 

   孙丰勇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德州自古就有“天下粮仓”之誉,明清时期是运河漕运的重要粮食集散地。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全国闻名的粮棉主产区;上世纪80年代,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在德州启动,拉开了渤海粮仓建设的序幕;2009年成为全国第1个“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的地级市。德州常年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全省1/6,扛牢粮食安全的责任义不容辞。

从德州看,在耕种面积有限情况下,粮食增产潜力在于主攻单产。在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我们近期启动了“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就是年亩产要达到1500公斤以上,具体为小麦产量不低于650公斤、玉米产量不低于850公斤。经过国家和省知名专家多次论证,认为创建“吨半粮”意义重大、切实可行,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实际行动。通过示范创建,带动粮食绿色高产高质高效。

为此,市委、市政府统筹推进良种、良田、良法、良技、良机、良网深度融合,实施了“六大工程”: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良种率达到100%;高标准农田提升工程,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775万亩;耕地地力提升工程,推广深翻耕、配方精准施肥等技术;增产技术模式集成推广工程,落实种、耕、播、肥、防、管“六统一”;现代农机装备提升工程,全程机械化率100%;科技服务网络提升工程,实行“一个工程、一个专家技术团队、一个行政服务团队”,聚焦关键领域集成科研攻关,努力把“吨半粮”示范区打造成粮食绿色高产高质高效发展的样板。

为确保“吨半粮”创建有效实施,我们建立了“书记抓粮”机制,四级书记一起抓,层层落实书记“指挥田”,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县抓高产区、市抓产粮大镇。每年列支财政专项资金进行奖补。突出规模化种植,重点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和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开展“粮王大赛”。将“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工作列入年度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对完成创建任务、验收达标的县市区,给予专项奖励。9月9日-10日,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到德州调研,对“吨半粮”创建给予充分肯定。近日,省政府、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支持德州市创建“吨半粮”市。

今年秋收秋种期间,我们坚决克服秋汛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秋收秋种已全部完成,共完成790万亩玉米收获任务,810万亩小麦收获任务,正全力抓好麦田管理,为明年夏粮丰收打好基础。

开展“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深化探索实践,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德州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提出,立足建设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打造“中国食品名市”。请问,德州市打造食品名市有哪些具体推进措施? 

   孙丰勇

德州是传统农业大市,是国家重要的粮食、蔬菜、畜牧主产区,常年粮食产量150亿斤以上、生猪存栏300万头以上、蔬菜产量650万吨左右、肉蛋奶产量150万吨以上,以金丝小枣、辣椒、桑葚为代表的特色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优越,市场腹地宽泛,粮油、果蔬、畜禽等百亿级以上食品产业优势突出,发展食品工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但现实中也存在产业链条不够长、精深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成为制约德州农业做大做强的瓶颈因素。为此,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德州要聚力打造食品名市,在强链延链展链上攻坚突破,倾力培植千亿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应该说,打造“中国食品名市”,既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当好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排头兵和建设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迫切要求,也是践行重农抓粮,实现富民强市的实际行动。

围绕打造“食品名市”,重点开展“四大提升”行动:

一是产业提升行动。每个县(市、区)每年至少培育、引进2家以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食品产业为重点的规模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引进、培植规模龙头企业20家以上。加大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家庭农场、特色产业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农业全产业链为抓手,依托现有粮食、果蔬、畜禽等特色产业资源,打造百亿级、千亿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产品由卖“原字号”向“制成品”转变,由卖“初级产品”向卖“精深加工产品”转变。大力发展以农鲜产品和食品为主的冷链物流,建设以冷链物流为支撑的优质农产品及食品供应中心。

二是平台提升行动。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四级联创机制,突出产业特色、要素集聚、质量效益、辐射带动,打造一批高标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立足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全国一流、德州特色,高标准定位、高水平规划、高起点开局,规划建设占地1万多亩的中国(德州)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园区,以食品工业园、创新创业园、冷链仓储物流园,全域乡村振兴规划展示中心、数字农业集控中心、“德州味”优质高端农产品集采中心等“三园三中心”为总体布局,聚焦“绿色生态、低碳环保、产城融合、智慧宜居”,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要素保障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食品产业发展新模式,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努力把园区打造成创新能力一流、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食品小镇”和中国农业食品创新产业发展样板区。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个院士专家团队”的总体布局,加强与大院大所合作,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研发基地及技术服务平台,提升农业食品产业科研创新能力。

三是质量提升行动。坚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产”“管”并重、标本兼治、闭环管理、全链条管控,把牢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每一道关口,强化农产品(食品)安全底线思维,压实属地责任,大力开展农产品(食品)安全集中整治行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农产品(食品)安全事件。严格落实农业化学投入品监管、农产品检验检测、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四项制度”,提升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开展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力争“十四五”末,整建制成功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提升完善农业标准规范,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逐步实现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新“三品一标”。

四是品牌提升行动。突出抓好品牌建设,以“德州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实施市、县、企业多方共建,积极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完善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品牌体系,发挥品牌集聚优势,增强区域品牌影响力,切实做到叫响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活跃一方经济。发挥“德州味”品牌运营中心、展销体验中心作用,依托高速服务区、火车(高铁)站、飞机场等关键节点,集中推介“德州味”区域公用品牌,全面提升德州品牌农产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每年在北京举办1-2次京津冀鲁(德州)优质农产品展销洽谈会,将展会打造成宣传展示、合作洽谈、双招双引的城市名片。

谢谢大家! 

   丁绍敏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刚才各位发言人全面介绍了德州的情况,德州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开拓奋进、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踏上新征程,奋斗新时代,德州将牢牢抓住战略机遇,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奋力开创德州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也请各位媒体关注德州发展,宣传德州成就亮点,报道德州生动实践。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光临。 

 
更多>>
  •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处长 丁绍敏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处长 丁绍敏

  • 德州市委书记 田卫东

    德州市委书记 田卫东

  • 常务副市长 刘长民

    常务副市长 刘长民

  •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淑华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