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威海专场
时间: 9月26日(星期日)下午3:00
出席: 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闫剑波 市政府秘书长邓勇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刘树伟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精致城市建设办公室主任宋修德
内容: 邀请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闫剑波等介绍有关情况
 
文字实录 正序 | 倒序 手动刷新 自动刷新:
   丁绍敏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威海专场,很高兴邀请到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闫剑波先生,市政府秘书长邓勇先生,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刘树伟先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精致城市建设办公室主任宋修德先生,围绕“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加快建设‘精致城市·幸福威海’”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闫剑波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闫剑波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各位朋友: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和大家在这里见面。在此,我代表威海市委、市政府和290万威海人民,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光临,感谢大家多年来对威海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十三五”时期,是威海市高点定位、奋勇争先,争当全省走在前列排头兵的五年;是保持定力、主动作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五年;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五年。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威海视察,全市人民倍受鼓舞。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把“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交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合格答卷。在这里,我想用六份答卷,来汇报威海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的实践和探索。 

   

第一份是城市建设的答卷,精致城市建设的路径越来越清晰。总书记要求威海建设精致城市,我们理解,这说明威海有基础、有条件,经过多年发展初步具备了精致城市的形态。但威海还不是一个高标准的精致城市,需要深入践行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系列指示精神,需要不断完善提高,才能达到精致城市的目标。对此,我们从3个切入点入手,探索精致城市建设道路。 

   

一,从精致理念入手。我们提出“六个精字”的思路,即:精当规划、精美设计、精心建设、精细管理、精准服务、精明增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领域、各环节都按照精致的要求和标准来优化提升。当然,精致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城市建设的问题,还涉及到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我们按照宽窄两个口径,用精致理念统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

第二,从不精致的地方入手。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会留下一些遗留问题,我们称之为“城市成长中的烦恼”。这几年,我们重点解决了4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办证难问题。2018年开始进行摸排,全市有近16万套房屋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办不了产权证,我们用2年时间,已经化解了15.7万套,化解率超过98%。二是“半拉子”工程问题。我们摸排了全市242个闲置项目及“半拉子”工程,通过腾笼换鸟、破产重整等方式,已经盘活220个。三是城市低效用地问题。共排查出40个片区、1.9万亩低效用地,现在已经完成整治5057亩。四是城市管理服务中不精致、不文明、群众不满意问题。去年我们利用无人机航拍的方式,从空中的视角查找隐藏在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当年就解决了1284个问题,从细节上提升了城市的精致度。

第三,从群众关注的身边事入手,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比如,改造了170个老旧小区,解决了一大批影响居民生活环境的问题。推行“暖心食堂”计划,在城区建成47处社区食堂,在农村建成574处老年餐桌,让老年人能够吃上“一顿热饭”。在街头新建215处口袋公园,满足居民和游客的休闲需要。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290.7万人,比上次人口普查增加10.2万人,“十三五”期间城镇化率由63.2%提高到70.2%,城市宜居指数保持全国前列,美丽城市、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国全省试点。 

   

第二份是创新驱动的答卷,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坚持产业为王、项目为王、企业为王,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十三五”期间,威海的经济结构悄然发生变化,体现在“三个第一”。一是创新环境指数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由291家增加到73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38.8%提高到68.7%,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1441家。二是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晋升全省第一梯队。全市有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小巨人”企业244家,这些“专精特新”企业都有“撒手锏”产品。比如大家在注射疫苗时用的注射器,威高集团就承担着全国70%的新冠疫苗用预灌封注射器保障任务。三是高耗能企业、重点污染单位数量全省最少,是全省唯一“能耗双控”考核提前完成“十三五”任务的市。 

   

第三份是扩大开放的答卷,对外开放新高地效应日益显现。威海在对外开放领域承担着3项国家级试点任务,分别是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这些试点政策的叠加效应,使威海的对外开放走在全省前列,无论是外贸还是外资都处在全省领先水平。外贸依存度全省第一,达到42.1%,比全省高22.6个百分点;外资企业数量全省第三,“十三五”期间成功引进惠普、捷普等世界500强企业,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由1292家增加到1673家,占全省的9.93%,累计利用外资59.4亿美元,年均增长14.5%。同时,我们大力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推动开放型城市向国际化城市迈进。去年威海获评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第四份是海洋强市的答卷,海洋经济特色更加鲜明。威海海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接近陆地面积的2倍,海岸线长986公里,占全省的1/3、全国的1/18。我们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做深做足海洋特色文章,推动实现四个转变。一是海洋捕捞由近海向远洋转变。全市实际经营远洋渔船473艘,船队规模和产量产值全省第一,总功率全国第一。二是海水养殖由低端向高端转变。全市有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4处,占全省的25.9%,海洋牧场面积突破120万亩。威海海产品年产量长期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去年达到287.3万吨,人均1吨左右,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全省人均只有46.4公斤和82.9公斤,说明威海作为“海上粮仓”的优势突出。三是海洋制造业由海产品加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成立全省首支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企业开发的可注射骨修复材料、高品质药用海洋蛋白等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造船、钓具等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入选首批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被评为中国钓具之都。四是海洋服务业由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转变。成立国际游艇产业研究院,建设运营千公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游艇、垂钓、休闲运动等新兴产业都得到长足发展。 

   

第五份是环境保护的答卷,生态城市品牌进一步擦亮。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我们实施最严格的环境监管、最积极的生态建设、最集约的资源利用,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家级荣誉基本囊括,一系列生态环保指标全省最优、全国领先。这里介绍“三个最优”:空气质量最优,在全省唯一连续5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去年空气质量9项指标均位列全省第一。能耗指标最优,“十三五”期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4.8%,煤炭消费控制工作排名全省第一。海水水质最优,最新发布的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威海海水浴场全年为优质海水,是全国9个优质海滨城市之一。 

   

第六份是民生保障的答卷,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精致城市的答卷,人民是最好的考官,幸福是最美的答案。去年威海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源自哪里,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组指标,用数据来说话。一是收入指标,全市人均存款10万元,在全国排第18位。二是健康指标,人均预期寿命81.5岁,比全国高4.2岁。三是文明指标,连续三次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全域一片红”,也就是市本级和所辖区市都是“全国文明城市”。四是文化指标,威海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人均文化事业费、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文化站设施平均面积、城市书房数量等指标均位居全省第一。五是信用指标,威海是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稳居前列。六是威海群众满意度调查位居全省第一,而且连续13年保持全省前列。这六个方面的领先指标,是“精致城市·幸福威海”的最好诠释。 

   

各位媒体朋友!努力交出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答卷,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把精致、幸福、现代化作为统领各方面建设的核心要求,大力推进产业现代化、城市国际化、新型城镇化、发展绿色化、治理现代化,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产业现代化,就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高度融合、协同发展,争取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美元,新经济占比进一步提高,站稳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城市国际化,就是继续提升城市功能国际化、城市经济国际化、城市人文国际化水平,争取对日韩合作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新型城镇化,就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均衡发展,争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左右,成为全国精致城市标杆和样板。发展绿色化,就是全面普及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争取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美丽城市。治理现代化,就是全面推行“六治一网”市域社会治理模式,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大幅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发展格局。各位媒体朋友,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唯有实干才能交出合格答卷。我们将聚力高质量发展,振奋精神、奋发有为,加快建设水平更高、成色更足的“精致城市·幸福威海”,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威海力量。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丁绍敏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新华社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威海市是如何理解“精致城市”,怎样贯彻总书记指示要求,把城市建设得更加精致的? 

   

闫剑波

我们理解,“精致城市”与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城市观,体现了集约化发展的城市观,也体现了统筹发展的安全观。具体的工作,请宋修德先生给大家介绍一下。

宋修德

各位新闻界朋友!大家好!我们把“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作为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从宽窄两个口径理解、设计和推进精致城市建设。建设精致城市没有先例可循,三年来,我们边探索、边总结、边提升,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丰富,搭建起“精致城市”理论框架和政策体系,创建了全国唯一的“美丽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威海大地上结出丰硕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是突出“六个精字”:

第一,精当规划,在优化顶层设计上取得重大突破。认真总结城市发展历程,广泛吸收先进经验,探索建立精致城市政策体系。制定了《威海市精致城市建设条例》,对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服务保障等作出一系列规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技术导则,城市建设管理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都按照精致的标准来优化提升。

第二,精美设计,在塑造城市特色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全国率先开展第四代城市设计,实现中心城区16个管理片区、63个管理单元城市设计全覆盖,使城市显山、露水、透海,彰显山海景观特色。出台《威海市城市风貌保护条例》,编制城市风貌保护规划和保护名录,较好地保持了威海特色的“大山海、小珠链”城市风貌。今年,我们以“城市与设计”主题,会同中国建筑学会、省住建厅,共同举办第11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方案竞赛。对于优秀的设计方案,我们将择优在威海建成落地,并在建筑铭牌上永久性标注设计人的信息。

第三,精心建设,在提升城市功能上取得重大突破。先后承担了地下综合管廊、“城市双修”、“美丽城市”等多项国家试点任务,累计建成地下综合管廊40.6公里,海绵城市50.7平方公里,城市清洁供暖和天然气“镇镇通”全面普及。结合全省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我们打造了环翠区卫城片区、经区韩乐坊片区2个省级示范片区,启动了千公里海岸线滨海步道建设。到今年年底,从高区西海岸到荣成天鹅湖近200公里滨海步道将全线贯通,欢迎各界朋友来威海休闲度假,近距离体验精致城市的美丽风景。

第四,精细管理,在创新治理模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试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城管平台拓展升级,城市管理案件处置率达到99.7%。创新开展红色物业工作,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打响“红色物业·情暖万家”服务品牌。今年7月份,我们总结红色物业的成型经验,出台了全国第一部《红色物业建设规范》。目前,全市住宅小区物业覆盖率达到100%,业委会、物委会覆盖率达到93.8%,物业缴费率达到87.2%,业主满意率达到90.5%。

第五,精准服务,在提高民生温度上取得重大突破。聚焦群众衣食住行,坚持从细节入手,着力解决具体问题,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城市软硬环境大幅度改善,群众生活更加舒心、便利。比如,聚焦停车难问题,新增7300个公共停车位,在全省率先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向社会开放,有效地缓解了这一群众高度关注的堵点问题。

第六,精明增长,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持续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空气质量连续五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今年2月份,我们出台了国内首部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涵盖生态环境、城市特色、公共服务、发展动能、社会治理5个方面,使各项工作可量化、可操作。4月份,我们完成了市辖区城市体检和市域精致城市建设评估。从体检结果看,50项体检指标中,威海有6项优秀、36项达标,总体达标率为84%;50项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中,有16项提前达到2025年目标值。下一步,我们将牢记总书记殷切嘱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域精致城市建设,把城市建得更加精致,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威海提出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的目标定位,请问信心和底气在哪里? 

   

闫剑波

“十四五”时期,威海提出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应当说定位不低。按照高点定位的目标去追求,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是有的。刚才在介绍情况的时候也讲到了,威海这个城市有独特的优势,资源非常丰富,有大面积的蓝色海洋,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当然,要想争当排头兵,首先要保证综合实力能够排在前面。因此,最大的信心来源于产业和企业两个方面。

一方面,源于威海有比较优良的产业结构。我先后在省内5个城市工作过,东南西北都有。我认为从目前的产业结构来讲,威海是比较合理的,没有钢铁、水泥、化工、建材、玻璃这些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威海现在已经形成了7个特色产业集群,比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比较典型的就是打印机产业。现在我们拥有国际第一品牌——惠普打印机,目前惠普占到全球打印机份额的40%;我们还拥有国内第一品牌——联想打印机,也就是说,现在打印机的国际、国内第一品牌全部集中在威海。通过品牌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市目前有200多家制造业企业在为打印机产业进行配套。我们测算了一下,到2025年的打印机产能可以达到1200万台,这样全球每3台打印机当中,就有1台是威海产的打印机。再如新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以威高集团为代表,掌握了很多的先进技术,储备了大量的高端产品,这些都将在不久后推向市场。再如碳纤维等复合材料产业集群,以国内碳纤维行业首家A股上市公司——光威集团为代表,在我国碳纤维高端领域应用,首屈一指,对这一领域国外“卡脖子”的技术,我们现在全都掌握。另外,还有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时尚与休闲运动产品、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以及康养旅游等产业集群,都非常健康、绿色的,而且都是朝阳产业。有这些产业支撑威海的经济发展,正是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所在。

另一方面,源于威海有一批健康发展的企业。刚才也给大家介绍了,威海企业的科技含量都比较高,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少,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全省最高,许多企业都掌握着独到的技术。而且威海的企业特别讲诚信,以信贷指标为例,全市不良贷款率在1%以内,说明威海的企业家是非常讲诚信的。当然,一些企业目前也在经历一些困难,但是发展都是比较健康的。有这么好的企业,有这么好的产业结构,当然我们还要继续加倍努力,相信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大众日报记者

威海市获评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请问威海是如何优化营商环境的? 

   

闫剑波

威海是一个开放比较早的城市,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比较多,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对威海来说尤为重要。我们专门成立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专班。具体工作,请邓勇先生做个介绍。

邓勇

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的软实力建设,我们做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就是遵循一个标准,让企业和群众满意。在去年的第三方评价中,我市市场主体满意度位居全省前列。工作中,念好“准、减、信”这三字诀:

第一,“准”就是精准有效服务企业。各个直接服务企业的部门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都建立了一套精准有效的涉企服务机制,能够及时了解和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工信部门牵头建立“四张清单”调度办理机制,工业企业如果有经营方面的困难、有技术需求、有资金需求、有产业链方面的问题,随时可以提出来,我们通过建清单、立台账,一个一个解决。我们依据12345政务服务平台建立了接诉即办工作机制,凡是企业有诉求,1个工作日响应核实,2个工作日落实反馈,12个工作日之内办结确认。金融监管部门牵头建立了金融辅导员制度,对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一对一协调服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建立了企业用工服务的专员制度,登门开展服务,陪着有用工需求的企业外出招工。在市级层面,闫剑波市长牵头,建立了重点项目要素保障机制,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每周收集、解决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制约问题,一周一办结,从资金、土地、手续办理等方面保障项目落地实施。

第二,“减”就是实实在在减轻企业负担。坚持刀刃内向、再造流程,实施“五减”行动,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次数、减费用,努力给企业松绑减负。例如,社会投资类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全链条闭环审批办理,审批流程保持全省最优;创新融资服务方式,获批了全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面实现招投标领域的全流程电子化,入选了全省首批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省市一体化试点。同时,紧盯获得电力、获得用水、获得用气、纳税申报、跨境贸易、获得信贷等关键领域,分类地开展专项提升行动,努力做到用时更少、费用更低、服务更优,跻身中国城市政商关系排行榜的前20强。

第三,“信”就是营造诚实守信市场环境。作为全国第一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威海大力实施信用“五进”工程,推动信用体系建设进企业、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率先推出“海贝分”个人信用积分,建立了“事前信用承诺、事中分类监管、事后联合奖惩”的新型市场监管模式,在建筑、房地产等行业领域探索开展信用监管,让“信用威海”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构建企业信用综合评价体系,为诚信企业提供便利的“信易贷”服务。今年以来,发放“信易贷”304.2亿元,位列全省第一。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威海作为海滨城市,在落实海洋强省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闫剑波

在经略海洋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寄予厚望,要求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和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威海是一个滨海城市,总书记的这几点要求,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具体情况请刘树伟先生做一个介绍。

刘树伟

海洋一直是威海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的34%,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海洋大市”。威海入选了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试点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在全国沿海城市中集五项试点于一身的,独此一家。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持续提升海洋科技支撑能力,加快海洋产业升级。去年正式启动全域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工作,推动海洋产业由资源依赖、规模扩张型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型转变,走出一条海洋经济创新绿色发展新路径。在海洋科技方面,威海有三个全国领先的亮点,就是一个试验场,一个海高园,一个策源地。

一个试验场,就是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我们依托全国唯一的国家浅海综合试验场,规划建设远遥浅海科技湾区,打造海洋装备、检验检测、海洋信息等产业聚集区。目前已经与60多家涉海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省级以上海洋领域创新平台147家,引进北京大学威海海洋研究院、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和行业龙头企业。例如,从上海引进的智真海洋科技公司,就是一家海洋智能装备企业。别看这家公司全体员工都是九零后,却在全球水下自主机器人竞赛中连续两年打破了国外关键技术垄断,自扎根远遥浅海科技湾区后,该公司的研发周期较之前缩短了一半以上,年产值更是翻了几番。

一个海高园,就是威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这个园区是北方唯一的海洋生物科技专业化园区,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山东省农高区,正在积极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围绕打造海洋生物产业引领区,我们聚集布局绿色养殖、远洋渔业、海洋食品、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总体规模和多个细分产业全国领先,努力建成全国最大的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冷链物流基地。

一个策源地,就是海洋碳汇策源地。在发展海洋碳汇方面,威海起步较早,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市120万亩海洋牧场“十三五”期间年均减排CO2气体48.12万吨,占全省减排量的1/3;2017年以来修复海草床6050亩,每年固碳约33.5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2万亩。我们引进全国唯一的海洋生态主题院士工作站——焦念志、唐启升院士工作站,成立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着力做好“减碳”和“固碳”文章,为推动全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案,也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和样板。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闫市长刚刚介绍,威海市群众满意度连续13年保持全省前列,请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闫剑波

这个问题,请邓勇先生介绍一下。

邓勇

作为一个城市,怎样来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认为是这样的,一个是做好一个“加法”,同时做好一个“减法”。做加法就是靠产业、靠发展,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万元、2.3万元,年均增长6.8%和7.4%。做“减法”,就是减少群众的操心事和烦心事。围绕做好“减法”,主要是创新三项机制。

一是建立“高效联动、快速反应”的群众诉求办理机制。我们把12345政务服务热线作为与群众沟通的主平台,从2017年就开始在全省率先开展政务服务热线优化整合工作,是全省启动最早、力度最大、整合最彻底的市。我们打造了全市一体的综合受理平台,保证群众“打得通”,督促部门“办得快”,推动诉求“办得好”,实现数据“用得准”。在此基础上,今年我们又按照“1+2+N”的思路,推动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平台、网格化平台、数字城管平台优化整合,把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的各类资源整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群众诉求办理效率。今年头八个月,服务过程满意率99.7%,办理结果满意率93.7%,综合满意率96.7%。

二是建立“群众点单、政府办事”的为民服务机制。我们每年都公开征集群众的意见建议,贴近群众需求办理一批民生实事。对群众通过信访等各种渠道反映的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重复反映的共性问题,建立一整套督查办理机制,需要市级层面研究的提交会议研究,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解决的及时组织会商,每个问题都明确责任清单和整改时限,推动群众反映问题有效解决。同时,出台《群众反映热点难点问题承办责任倒查办法》,对群众反映的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合理诉求,进行承办责任倒查,倒逼责任部门主动履职尽责,以高效工作作风,赢得群众信任和满意。

三是推行“六治融合、一网联动”的社会治理机制。“六治融合”,就是通过强化政治引领、自治基础、法治保障、德治教化、智治支撑、信治引导作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一网联动”,就是通过大力实施网格化的治理提升工程,有效整合、强化城乡网格化服务管理基础。比如在“信治”方面,我们大力推行“基层治理精致化”行动,通过搭建“信用超市”“信用借还”等不同场景,为居民建立信用档案,在社区管理中融入信用元素,有效解决了乱停乱放、乱扔垃圾、不文明养犬等一系列社会治理中的不精致问题。通过创新社会治理,威海的刑事、治安案件发生率持续下降,社会治安满意度测评位居全省第一,入选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山东新闻联播记者

我们注意到威海市提出立足千里海岸线,打造一条创新链,共圆一个创业梦。请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威海在创新创业领域都有哪些举措? 

   

闫剑波

这位记者朋友非常有心,威海确实具有强烈的创新基因和创新精神。威海建市比较晚,1987年才成立地级市,当时没有铁路,就自己修铁路,没有大学,就主动引进大学,这样的创新基因一直是存在的。这些年,我们始终把创新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威海有句城市广告语叫“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后来我们又加入了创新的内容,叫“千里海岸线,一条创新链”,“千里海岸线,一个创业梦”。围绕科技创新,我们做了一些工作,具体情况请刘树伟先生做一个介绍。

刘树伟

创新驱动是威海重要的城市发展战略,我们主要在3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栽好“梧桐树”。有了“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我们在创新平台布局上进行持续优化,构建“1+4+N”高端创新平台体系。“1”就是威海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暨郭永怀高等技术研究院,将研究院与创新公司一体化设计,按照“事业单位+公司制”的模式运营,以更加灵活的机制吸引各类“双创”人才;“4”就是哈工大威海创新创业园、山大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工信部电子信息技术综合研究中心、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四大平台,打造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联合创新的有效载体;“N”就是体现平台体系的开放性,采取自建、共建、加盟等各种方式建设特色创新平台,目前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24家,延伸设立创新机构90家,加速汇聚各类“双创”资源。同时,我们还实施了初创企业“育鹰”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新兴产业“金种子”计划、高新技术企业“登高”计划、科技领军企业“登峰”计划,在孵的科技型企业达到1300多家。

二是广发“英雄帖”。这里重点介绍一下我们在全省率先推行的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简单地说,“揭榜挂帅”就是张榜悬赏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解决方案,谁有本事让谁干,谁有技术让谁上。这样一来,不仅仅有效降低了企业引才成本,也有效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我们首先从海洋冷链食品加工行业入手,在鱿鱼加工领域先行先试,针对用工最多、环境最差、企业最急需的鱿鱼掏黄和切组两项技术,拿出200万元张榜悬赏,中榜单位经过3个多月技术攻关,成功研制出装备样机,实现鱿鱼掏黄从人工4秒完成1个到机器2秒完成1个,鱿鱼头切组从人工每分钟完成10个左右到机器每分钟完成20个以上。在今年举办的国际英才创新创业大会上,我们又集中发布了14家企业18项重大技术需求,总“悬赏”金额6660万元,通过发布“英雄帖”的创新方式招引人才。目前,拓展纤维发布的“碳纤维配套上浆剂”“高性能喷丝设备”、天润智控发布的“复合材料导向臂”、普益船舶环保科技发布的“船舶烟气脱硫脱硝一体化”等项目顺利实现揭榜。

三是打造“新高地”。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6个地市之一,威海的目标就是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争取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区域创新中心。我们将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系统,布局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的创新共同体,通过连续举办“中韩创新大赛”“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中欧膜技术创新合作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活动,形成“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一体联动创新格局,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活力。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

作为中国距离韩国最近的城市,请问威海是如何发挥地缘优势,突破对韩开放的? 

   

闫剑波

我来具体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威海是中国距韩国最近的城市,海上的直线距离93海里,什么概念呢?从威海到大连,直线距离是94海里,也就是说到韩国比到大连距离还短,这就是我们的优势。中韩两国1992年建交,在1990年两国正式建交之前,威海就与韩国城市开通了第一条海上航线,搭建起中韩之间的黄金通道。去年威海口岸对韩进出口总值1484亿元,占全国对韩进出口总值的9.5%,接近1/10。进出口数量在全国口岸当中排在第三位,第一是上海,第二是深圳。作为一个人口不多、面积不大的地级市,对韩进出口能在全国口岸当中排在第三位,说明对韩开放活跃度是比较高的。2015年中韩两国签订自贸协定,威海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被写入自贸协定当中,确定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作为城市被写入两国之间自贸协定,这是首次。目前有984家韩国企业在威海发展,占到全市外资企业数量的一半。我们深化对韩合作的方向主要有三个:

一是打造国际物流黄金通道。没有疫情的情况下,我们对韩空中航班每周42个班次,既有客运也有货运;海上航线9条,目前能够做到夕发朝至,实现空运速度、海运价格,航线最密集、运输时间最短、运输成本最低、通关速度最快。开通了中欧、中亚、中蒙铁路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营。同时,我们还创造性推动“四港联动”,也就是威海海港、威海空港与仁川海港、仁川空港实行海陆空联动,这样就能实现多式联运,形成一条国际物流黄金通道。

二是打造中韩合作示范园区。刚才讲到,威海是首个写入自贸协定的中国城市,我们规划建设了24平方公里的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重点引进韩国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制造等行业优势企业,目前进展得非常好。

三是打造服务贸易先行城市。威海连续三次获批国家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地级市。去年威海市服务进出口同比增长19.8%,今年上半年又增长13.6%,特别是跨境电商增长得非常快。我们抓住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机遇,在信息技术、文化旅游、金融服务、影视动漫等各个领域先行先试,争取把服务业开放做得更好。

各位朋友,“千里海岸线,一幅山水画——走遍四海,还是威海”,诚挚邀请各位媒体朋友多到威海走一走、看一看,深入地了解威海,全方位地宣传威海,惬意地享受美丽威海。“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欢迎大家的到来!谢谢大家! 

   丁绍敏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刚才各位发言人系统介绍了威海的发展情况,威海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锚定争当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排头兵的目标定位,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在全国树起精致城市的标杆样板,交出了“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的合格答卷。新阶段有新担当、新举措、新形象,相信威海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步伐一定会越来越坚实,也请各位媒体积极宣传,大力报道威海的发展亮点和生动实践。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光临。 

 
更多>>
  •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处长 丁绍敏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处长 丁绍敏

  • 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 闫剑波

    威海市委副书记、市长 闫剑波

  • 市政府秘书长邓勇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刘树伟

    市政府秘书长邓勇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刘树伟

  •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精致城市建设办公室主任 宋修德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精致城市建设办公室主任 宋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