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山东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情况
时间: 2024年7月11日(星期四)下午3:00
出席: 省委海洋办常务副主任,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张建东 省发展改革委副厅级干部于明兵 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一级巡视员罗辉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高洪岩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宋文华
内容: 邀请省委海洋办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情况
 
文字实录 正序 | 倒序 手动刷新 自动刷新:
   

陈琛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召开“走在前 挑大梁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场,邀请省委海洋办常务副主任,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张建东先生,省发展改革委副厅级干部于明兵先生,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一级巡视员罗辉先生,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高洪岩先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宋文华先生,介绍山东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加快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张建东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张建东

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向大家介绍山东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有关情况。首先,我代表山东省委海洋办、省海洋局,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山东海洋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山东是海洋大省,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为山东海洋发展掌舵领航、指引方向,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山东贡献。山东省委、省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陆海统筹,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海洋强省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一是海洋经济快速发展。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8.5%,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7.2%。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达7620.4亿元,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6个产业增加值均居全国第一位。

二是海洋科技不断突破。海洋领域唯一的国家实验室崂山实验室入轨运行,中国海洋大学、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国家深海基地等50个“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集聚山东。海洋领域全职驻鲁院士22人,占全国的1/3。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在深海开发、智能装备、生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山东科学技术最高奖,三分之一来自海洋领域。

三是港口建设实现跃升。沿海港口实现一体化发展,生产性泊位达661个,其中20万吨级及以上大型泊位29个。累计开通集装箱航线354条,航线数量和密度居北方港口首位。布局内陆港50个,开通海铁联运班列95条,海铁联运箱量居全国第一。货物吞吐量连跨5个亿吨级台阶,2023年达到19.7亿吨,居全国首位。

四是海洋生态持续改善。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动态整治入海排污口2万余个。“十四五”以来,争取中央资金27亿元、地方投入14.8亿元,开展海洋生态治理,整治修复岸线42.9公里、滨海湿地8660公顷。4个海湾入选全国美丽海湾,数量居全国第一。2023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95.6%,历史性进入全国前3名。

五是海洋合作深入拓展。连续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全国唯一的联合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户青岛,“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同步启用。“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新设涉海类外商投资企业153家,船舶及海工装备、水产品等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今年5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要求我省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我们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走在前、挑大梁,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

一是加快形成现代海洋经济格局。发挥山东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枢纽作用,主动融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探索陆海联动融合发展新模式,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沿海现代海洋经济带。

二是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做强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化工等优势产业集群,壮大海洋船舶及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打造全球领先的海工装备研发制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三大基地”。

三是加快塑造海洋发展强劲动能。积极争取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在山东布局,全力支持崂山实验室建设,建好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等高能级平台,每年实施20项“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建设世界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四是加快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完善一流港口基础设施,提升航运综合服务能力,与沿黄流域省份共建沿黄陆海大通道,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中心。力争今年的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超过4000万标准箱。

五是加快绘就人海和谐美丽画卷。持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探索海洋绿色发展路径,实施海洋生态修复工程,确保2025年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40%,让山东的海更蓝、水更清、滩更净,带给人民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六是加快构筑海洋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化拓展涉海开放合作领域,建设高能级海洋开放合作平台,提升海洋经贸合作水平。积极办好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建设好“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全面拓展山东发展新空间。 

   

陈琛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新华社记者

山东有哪些海洋优势产业?山东如何培育壮大海洋产业? 

   

于明兵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我省海洋产业发展的持续关注。山东海洋产业基础雄厚,2023年,全省海洋产业实现增加值7620.4亿元,同比增长7.9%,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15个海洋产业中,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电力业发展尤为突出,这6个海洋产业增加值均居全国第一位。其中,海洋化工业增加值突破了1200亿元、达1240.7亿元。

工作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培育壮大海洋产业: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会同省海洋局等编制《现代海洋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并纳入省政府印发的“三个十大”行动计划推进实施。印发实施“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山东海上风电发展规划、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等。同时,围绕产业发展、人才招引、重点涉海企业培育、重大项目建设等,从财税金融、技术创新、对外合作等方面,接续出台64条高含金量政策,并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

二是突出集聚发展。统筹优化陆海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沿海7市海洋经济、海洋产业一体化发展。做大做强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青岛威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培育形成青岛市海洋交通运输产业集群等12个“雁阵形”产业集群。依托32个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园区涉海企业总数近1.1万家,实施重点项目1130个,总投资4228亿元,取得涉海发明专利及科研成果3635项,打造海洋科技创新平台494个。遴选确定总投资3755亿元的158个项目纳入海洋强省建设重点项目库,定期调度推进,进一步夯实海洋产业支撑。

三是坚持向海图强。聚焦实现种业自立自强,推进水产种业振兴。全省拥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18家,累计通过国家审定水产新品种61个,均居全国首位。围绕打造“蓝色粮仓”,积极拓展耕海牧渔空间和深远海资源开发能力,启动实施海洋牧场示范创建三年行动计划,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7处、占全国总量的39.6%,数量、面积、规模均居全国首位。我国最新一代深远海一体化大型风电安装船、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下水运营,自主研建的“蓝鲸1号”“蓝鲸2号”钻井平台创造多项世界纪录。

四是强化科技赋能。着力推进海洋科技高水平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赋能海洋产业发展。依托崂山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国字号”科研平台,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等大科学计划,深海智能浮标、水下无人航行器等一批高端装备技术实现突破。推进海洋领域“四链”融合发展,组织开展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蓝色人才专项,累计引进培育涉海领域高层次人才213名,突破海工装备研发等97项关键核心技术。“十三五”以来,全省海洋领域共有1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该领域全国获奖总数的4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

我的回答就到这里,谢谢! 

   

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

发展海洋经济同时,美丽海洋建设持续推进。山东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进展如何,有哪些创新举措? 

   

罗辉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山东省坚持陆海统筹,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去年全省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5.6%,同比提升10.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三位;累计建成4个国家级美丽海湾,数量全国第一;全省40条国控入海河流总氮浓度同比改善21.1%,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不断提升。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落实“三个责任”,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一是落实党政领导统筹责任。建立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总湾长、相关负责同志任副总湾长的省市县三级湾长体系,省市党委一把手每年召开专题会议,高位推动解决重难点问题。二是落实职能部门共管责任。省市两级每年出台湾长制工作要点,各级湾长定期巡湾,涉海相关部门现场办公,共同发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三是落实上下游城市共治责任。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范围由沿海7市拓展至全省16市,全流域开展入海河流水质改善和总氮污染治理,做到河海共治,责任共担。

二、抓实“三个重点”,强化污染精准治理。一是抓实入海排污口分类整治。动态完成2万余个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工作并建立“一口一档”台账。烟台市入海排污口“分级分类”管理模式被国务院发文推广。二是抓实入海河流总氮治理。指导各市制定省控以上河流“一河一策”总氮治理与管控方案,推进入海河流总氮科学精准治理。三是抓实重点海湾污染防治。印发三个省级海湾污染整治指导意见,针对海湾环境资源特点,提出针对性治理对策。

三、务实“三个举措”,提升综合监管能力。一是务实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全国率先印发《山东省美丽海湾建设要求》《山东省美丽海湾建设提质增效工作方案》,坚持各美其美、因地制宜,统筹谋划提升美丽海湾建设质量。二是务实开展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山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立法,设立黄河口海草床、崂山湾海藻场养护观测站,探索海草床、海藻场养护修复经验模式。三是务实提升监测应急能力。与山东海事局建立海洋环境监测应急船舶共建共享机制,部省共建国家海洋环境监测基地和北方海洋环境应急处置中心。

下一步,我厅将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以海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积极服务海洋强省建设,让碧海银滩成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港口是山东海洋强省和对外开放的突出优势,请问围绕加快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山东下一步有哪些具体举措? 

   

高洪岩

近年来,我们按照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的实施意见》《山东省世界级港口群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全面推进沿海港口一体化运营,大力建设世界级专业化码头集群,加快港口智慧绿色转型,畅通双循环陆海物流网络,全力推动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截至2023年底,沿海港口2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数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集装箱海铁联运量等重要指标均居全国沿海省份第1位。

下一步,我们将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强能力、强辐射、强创新、强链条”,加快建设世界级海洋港口群,进一步提升山东港口服务国家战略、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枢纽作用和支撑能力,为引领带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强力引擎。

一是在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基础设施上再提速。加快推进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港投万邦矿石码头工程、烟台港西港区LNG码头等大型专业化泊位建设,进一步提升沿海港口通过能力。加快推进董家口-沂水等疏港铁路项目建设,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建设航道、锚地和防波堤等公用基础设施,提高通航保障水平。

二是在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上再加力。推进沿黄陆海大通道建设,以山东港口群为引领和枢纽节点,进一步优化海上航线网络,畅通陆向物流通道,完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加强与黄河流域内陆省份的陆海直达连通。到2027年,集装箱外贸航线达到280条,内陆港达到60个,海铁联运集装箱达到500万标箱。

三是在培育发展港口新质生产力上再突破。大力推进传统码头设备更新改造,开展港口重大装备全自主关键技术研发,推动省部共建国家级科研平台。加快建设零碳码头、零碳港区,大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和利用,全面推广岸电使用,推动港口碳达峰、碳中和。到2027年,非液体散货专业化泊位岸电设施配备率不低于90%,港口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占综合能源消耗比重不低于65%。

四是在打造综合服务体系上再提升。推动从装卸港向枢纽港、贸易港和金融港升级,全面推进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大力发展现代供应链物流金融服务业,建设北方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中国北方生活消费品分拨中心,积极推进青岛港和日照港大宗商品储运基地建设,全面构建依托港口的一流供应链服务体系,将“大流量”转化为“高价值”。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当前,山东把发展深远海养殖作为一项重点工作,请问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工作成效? 

   

宋文华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落实海洋强省战略,深入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加快渔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渔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4762亿元,水产品产量达到914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十四五”以来,我省把深远海养殖作为海洋渔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规划布局了庙岛群岛、海州湾等深远海养殖渔场,探索发展重力式深水网箱、管桩围网、桁架类大型养殖网箱、养殖工船等四类深远海养殖方式,形成了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深远海养殖路径和模式,深远海养殖走在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2600余个,大型深远海养殖装备28台(套),养殖水体达280万立方米,深蓝系列、经海系列、财金系列等一批产量大、自动化程度高、世界领先的现代化养殖装备在山东设计、建造并投入使用,为全国发展深远海养殖探索了经验。

一是以科技创新培育渔业新质生产力。采取多学科交叉、跨行业合作的产学研联合攻关模式,协同开展深远海养殖品种、设施装备、养殖模式等关键技术研发。集中力量开展三文鱼繁育技术攻关,开创全球温暖海域养殖三文鱼先河。水下洗网机器人、吸鱼泵等关键设备的创新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创新突破船载舱养、水体交换等关键技术,实现全年持续产出。

二是以模式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坚持统筹谋划,全链条推进,初步形成了岸基工厂化育苗、近海重力式网箱标粗、深远海桁架类大型网箱养成的陆海接力梯次养殖模式,实现了从苗种繁育、规模化养殖到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品牌销售等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创新形成的“陆海接力”等生产模式和“海工+牧场”“蓝色粮仓+蓝色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

三是以政策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制定出台“十四五”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关于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措施,进一步整合省直多部门资源,推动形成发展合力。以青岛、烟台、日照为重点区域支持开展深海鱼全产业链提质增效试点。依托烟台市自贸区先行先试,在全国首创深远海养殖网箱平台确权新路径。青岛、烟台、威海、日照等市先后出台深远海大型养殖设施扶持政策,发展深远海养殖政策体系逐步建立。

下一步,我们还将研究制定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的意见,围绕种质创新、装备提升、技术研发、产业链延伸等方面重点发力,推动山东海洋渔业加快走向深蓝,为全国深远海养殖贡献山东经验。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省委海洋办作为山东省委议事协调机构,如何发挥职能作用,推动现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张建东

感谢您的提问。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建设海洋强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产业和部门,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统筹。

省委海洋办成立以来,坚决贯彻落实省委海洋委工作部署,发挥职能作用、实施陆海统筹,加强对海洋重点任务、重大事项的综合协调与督导落实,有力推进了全省海洋强省建设。牵头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推动海洋决策部署。召开3次全省海洋强省建设工作会议、海洋强省建设现场观摩会和7次省委海洋委全体会议,印发实施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行动计划,部署推动海洋工作。定期召开省委海洋办主任会议、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海洋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是推动海洋政策创新。印发《关于聚焦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 着力突破“四个一批”的实施意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6个政策性文件,会同省相关部门制定实施了促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海洋统计核算、现代海洋牧场管理等7项创新制度。

三是推动陆海联动发展。完善海洋强省建设推进机制,15个省直部门作为省委海洋委成员单位,沿海7市党委组建市委海洋委、海洋办,内陆市明确了分管海洋工作的领导和牵头部门。每年组织海洋强省建设专题研讨班,提升各级涉海干部经略海洋、推动海洋发展的能力水平。

四是推动重大任务落实。重点抓好“谋划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十件涉及全局性、牵引性的工作任务。建立全省海洋发展重点规划、重要事项、重大项目等落实台账,联合开展专项督查。组织对海洋强省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评选表彰,凝聚经略海洋强大合力。

下一步,省委海洋办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海洋工作重要指示要求,牢记嘱托、勇担使命、拼搏进取,扎实推进省委海洋委决策部署落实,全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一是组织开展海洋领域重大问题研究,高起点谋划和推进全省海洋事业,制定出台新时期全面建设海洋强省的意见。二是协调推进海洋强省建设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确保省委、省政府关于海洋发展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三是加强各市及涉海部门间沟通联络,协调解决跨海域、跨区域、跨部门的复杂矛盾问题。四是组织海洋领域的重大制度创新、政策调研,推动国家重大海洋试点示范,以“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全面推进新时代海洋强省建设。 

   

陈琛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海洋局办公室王超,联系电话:51791626。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大家! 

 
更多>>
  • 省委海洋办常务副主任,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 张建东

    省委海洋办常务副主任,省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一级巡视员 张建东

  • 省发展改革委副厅级干部 于明兵

    省发展改革委副厅级干部 于明兵

  • 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一级巡视员 罗辉

    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专员、一级巡视员 罗辉

  •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高洪岩

    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高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