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山东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时间: 2022年4月7日(星期四)上午10:00
出席: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侯翠荣 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赵方德 省能源局副局长王福栋 省气象局副局长曾沁 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吴泓洋
内容: 邀请省生态环境厅负责同志等解读《山东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文字实录 正序 | 倒序 手动刷新 自动刷新:
   丁绍敏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新闻发言人侯翠荣女士,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赵方德先生,省能源局副局长王福栋先生,省气象局副局长曾沁先生,省生态环境厅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吴泓洋先生,解读《山东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侯翠荣女士介绍有关情况。 

   侯翠荣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 近日,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山东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下面,我简单介绍一下《规划》有关情况。

一、出台背景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主席多次在重要会议和活动中阐释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宣示坚决有力的中国行动。“十三五”期间,我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24%,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3.5个百分点。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省坚决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奠定基础的重要关键期、窗口期。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交通厅、省能源局、省气象局等部门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广泛征集了90余条社会各界意见,并全部采纳吸收。《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等,对我省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成效,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气候治理能力有效增强,初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相融合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局面。《规划》确定了1项总体指标及11项分领域的具体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6项,预期性指标6项。

(二)7项重点任务

一是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深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着力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二是积极提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提高自然生态领域和经济社会领域气候韧性,保障重要生态安全地区生态功能,加强气候变化风险及极端气候事件预测预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三是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深入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低碳技术创新平台,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关键核心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集成推广应用。四是突出试点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低碳试点示范、近零碳排放试点、气候投融资试点和重点行业低碳化改造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示范工程。五是积极发挥碳交易市场激励调节作用,落实国家有关金融、税收政策,优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政策,完善绿色低碳产品支持政策。六是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教育,优化全民参与社会环境,倡导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七是加强气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政策、标准和制度体系,强化协同增效,全面提升气候治理效能。

三、主要特点

一是从理念上,体现了积极应对战略。应对气候变化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在这方面,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我省是碳排放大省,火电、钢铁、电解铝、地炼等高碳行业企业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压力较大。《规划》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了我省“十四五”期间能源、建筑、交通和生态保护等领域的目标要求,强化了科技创新、示范引领、激励约束等一系列具体举措,提出了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的“山东方案”。

二是从形式上,体现了部门联合协同。《规划》由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其他有关省直部门共同参与编制、共同修改完善,由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部门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十四五”期间各部门齐抓共管、分工落实的工作大格局。《规划》编制过程坚持“由上及下”和“由下及上”相结合,充分吸收采纳各市政府意见建议,发挥各级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是从方法上,体现了科技创新推广。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有科学的态度,依靠科技的力量。《规划》注重科技创新与治理能力提升,将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创新设为专章,以科技创新驱动气候治理能力全面提升,从科技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培养、关键核心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科技成果集成推广、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研究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开展减污降碳系统治理技术专项科技攻关,提升我省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水平,加快补齐基础性、关键性能力短板。

四是从内容上,体现了强化多措并举。在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进程的同时,积极主动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不断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社会领域气候韧性,加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及极端气候事件预测预报,有效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在全面落实国家碳减排相关要求的基础上,针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先行先试,提出在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城市率先开展相关政策研究,在枣庄市开展煤层气甲烷综合利用工程试点。生态碳汇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规划》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推动森林碳汇能力提升、增强和修复农田、湿地碳汇,同时充分发挥我省海洋大省优势,加快推动海洋碳汇建设和增汇行动。

五是从保障上,体现了强化监督考核。为切实保障各项任务目标落地落实,《规划》提出将应对气候变化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加强《规划》实施的过程监管,省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每年调度《规划》任务进展情况,协调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充分用好考核指挥棒,按照国家要求,将碳排放强度指标纳入各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压实地方党委政府主体责任。

今天我就介绍到这里,具体内容请大家登陆山东环境网站进行查询了解。谢谢大家! 

   丁绍敏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中宏网记者

气候变化给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请问,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对山东气候方面的影响具体有哪些? 

   曾沁

根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最新评估显示,全球气候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暖,这种增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化石能源燃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造成的增温效应。目前全球表面温度已经比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升高了1.09℃。随着大气温度的升高,大气中的水汽含量会明显增加,其内蕴藏的能量和水汽循环加剧,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

从增暖速度上看,我国大于全球平均,我省大于全国平均。我国1961年建成较完善的气象观测网,观测数据显示:全国平均每10年增暖0.26℃,我省每十年增暖0.31℃,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0.20℃/10年)。气候变暖速度从90年代明显加快,最近十年我省平均气温达到14.0℃,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6年均出现在最近十年。

从地域上看,我国北方降水呈明显增多,年平均降水每十年增加39毫米。我省降水也在增多,平均每十年增加10毫米,但降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鲁西北在变湿,半岛呈现干旱化趋势。同时气候变暖造成我省天气气候的极端性明显增强,尤其是最近五年,与上世纪(1971—2000年)相比,我省每年高温(日最高气温≥35℃)日数增加了112%,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日数增加了40%,大暴雨(日降水量≥100毫米)日数增加了1倍,2007年济南7·18特大暴雨1小时降水量便达到151毫米。2018年开始,我省连续4年遭受台风影响,台风北上影响我省的概率明显加大。去年秋季我省遭遇罕见秋汛,阴雨寡照日数创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之最。气候变暖一小步,极端天气的发生便迈出一大步。

气候变暖还会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导致经济社会运行的气候风险加大。首先气候变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地区将遭受越来越多的海洋灾害,如海水入侵、海岸带受到侵蚀、滨海的湿地退化、更多的风暴潮袭击。其次我们的城市将遭受更强的热浪和极端降水,短时强降雨的增多导致城市运行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城市安全将遭遇极大挑战。气候变暖还会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生态系统分布结构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森林、湿地、海岸带生态以及海水养殖带来不利影响。气候变暖也威胁到我们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如冬小麦发育期提前,遭受春霜冻的风险加大,夏玉米遭受高温热害的风险加大。极端旱涝事件多发也会导致农业生产遭受破坏,粮食减产风险增大。同时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也是巨大威胁,高温热浪的增加会直接造成人类死亡率增加,同时疾病的地理分布也会发生变化,热带的疾病向会中纬度地区传播,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途径和范围扩大。这便是气候变化影响的复杂深刻性。

当前,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为了我们人类共同的美好家园,全社会,各行各业甚至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主动培养能源节约意识,主动去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促成整个社会向绿色低碳去发展,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大众日报记者

能源领域是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四五”时期,我省在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王福栋

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关键。“十四五”期间,全省能源工作将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通盘谋划,在确保能源安全的基础上,持续推动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能源对经济社会的保障支撑作用。

具体工作,就是重点推进“五基地两示范”建设。所谓“五基地”:一是打造海上风电基地。坚持“系统谋划、分步实施,海陆统筹、融合发展”,以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为重点,加快推进海上风电规模化开发,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二是打造海上光伏基地。按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示范先行、分步实施”开发思路,加快推进“环渤海”“沿黄海”两大千万千瓦级海上光伏基地建设。三是打造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充分利用滨州、东营、潍坊等沿海区域盐碱滩涂地,统筹推进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配套产业等融合发展,打造风光同场、储输并举、综合智慧、产业融合、生态友好“五位一体”的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构筑“黄河下游绿色能源带”。四是打造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基地。以济宁、泰安、枣庄、菏泽等地区为重点,通过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模式,打造集光伏电站建设、光伏新型技术示范、特色种养殖、生态治理修复为一体的百万千瓦级“光伏+”基地。五是打造胶东半岛核电基地。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照“3+2”总体开发布局,积极推进沿海核电厂址开发,打造千万千瓦级核电基地。所谓“两示范”:一是整县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示范。坚持“一县一策”,区分党政机关、公共建筑、工商业厂房、农村住房等场景,打造集中汇流送主网、就地就近消纳等典型模式,加快推动分布式光伏整县制开发利用。二是“百乡千村”绿色能源发展示范。围绕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建设,统筹推进光伏、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多元综合开发,建立用电、取暖、炊事等一体化清洁用能新模式,打造绿色低碳、宜业宜居美丽乡村样板工程。

同时,围绕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加快调节电源建设,加强全网协同,最大限度保障清洁能源消纳。一是实施燃气发电示范。结合天然气管网和LNG接收站建设,充分考虑地区电力热力需求、气源保障等,优先在负荷中心城市和燃气管道沿线城市,重点布局重型燃机项目;在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等区域,合理布局建设分布式燃机项目;在鲁北等可再生能源基地,积极发展“风光燃储一体化”项目。二是加快储能规模化发展。全面建成首批“5+2”储能示范项目,适时启动新一轮示范推广行动。加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应用,重点培育泰安等地区新型储能基地。支持建设独立储能设施,推动新能源场站合理配置储能设施,引导有条件的新能源项目探索制氢应用。三是加快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加快推进沂蒙、文登、潍坊、泰安二期等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启动枣庄庄里、莱芜船厂、青州朱崖等项目建设,推动储备站点滚动纳规。开展中小型抽水蓄能电站站点资源普查,适时启动开发建设。四是增强电网支撑保障能力。围绕大型清洁能源基地送出,加快推进配套输变电工程建设。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实现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项目能接尽接。建设智能微电网,推动与大电网兼容互补,促进可再生能源就近就地消纳。

通过以上措施,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以上,较2020年实现翻一番;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提高到19%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3%左右。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煤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由“双70”降到“双60”,能源结构实现进一步优化,助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落地见效。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交通运输是应对气候变化、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领域,围绕贯彻落实《山东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请问交通运输领域将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赵方德

近年来,省交通运输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应对气候变化、防治大气污染作为交通运输的重点工作,大力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运输结构调整迈出较大步伐。编制印发《山东省“十四五”多式联运发展规划》,推进大宗物资“公转铁”“公转水”,全省铁路总里程达到7061公里,建设内陆港19个,开通海铁联运班列线路72条。二是新能源运输工具快速发展。目前,全省公交车、出租车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占比均超过90%,清洁能源货运车辆发展到2.7万余辆,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25.68万辆,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高速公路服务区累计建成充电站200余座,沿海港口建成岸电设施181套,京杭运河沿线船舶聚集区基本实现了岸电设施全覆盖。三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积极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若干意见》,全省营运公交车发展到67125辆,运营线路7147条,济南、青岛、枣庄、烟台、潍坊和威海6市先后入选交通运输部公交都市创建城市。济南、青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全省城市轨道交运营里程达到377公里。

“十四五”及未来一段时期,是交通强省建设的攻坚期,也是交通运输实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将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建设绿色交通为关键抓手,以推动交通运输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重点,注重创新驱动,统筹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将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强化绿色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加快推进绿色公路、绿色港航、绿色铁路和绿色机场建设。二是持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提高运输组织效率,重点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运“公转铁”“公转水”,加快完善多式联运体系。三是加快构建绿色出行体系,推进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城际轨道交通和联程运输发展,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服务水平。四是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推广应用,促进岸电设施常态化使用,促进交通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五是深入推进交通污染防治,扎实开展营运车辆污染治理,持续加强船舶污染防治,进一步提升港口污染治理水平。六是提升绿色交通治理水平,提高绿色交通科技创新力,加快绿色交通技术推广,研究制定实施交通运输双碳行动方案。

 

   中国环境报记者

能否介绍一下“蓝碳”对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重要作用以及山东在“蓝碳”建设方面有什么具体打算? 

   吴泓洋

我们通常讲的碳汇包括森林碳汇和海洋碳汇,森林碳汇称绿碳,海洋碳汇称蓝碳,是将海洋作为一个特定载体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化的过程和机制。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71%,具有储碳量大、储存时间长等优势,据估算,海洋碳库相当于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海洋作为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固碳效果十分显著,对全球环境和气候有巨大调节作用。

我省是海洋大省,拥有滨海盐沼、海草床、藻类贝类养殖等丰富的蓝碳资源,在发展海洋碳汇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目前,依托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成立了黄渤海蓝碳监测和评估研究中心,系统开展我省海洋碳储量调查评估及其方法学等研究;威海等市已经在海洋碳汇建设方面开展了先行先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十四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期、窗口期。面对应对气候变化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动海洋碳汇建设。一是实施滨海湿地固碳增汇行动,开展典型滨海湿地蓝碳本底调查工作,推进盐沼生态系统修复,增加海草床面积、海草覆盖度,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二是探索以近海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为重点的现代化海洋渔业发展新模式,高水平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三是开展滨海湿地、海洋微生物、海水养殖等典型生态系统碳汇储量监测评估和固碳潜力分析,探索建立蓝碳数据库。四是加强海洋碳汇院士工作站、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黄渤海蓝碳监测和评估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开展海洋碳汇技术研究,积极探索开发海洋碳汇方法学,鼓励相关自愿减排项目开发。五是积极探索区域碳普惠机制,支持威海市探索建设蓝碳交易平台,推动海洋碳汇由资源转化成资产。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请问山东在“十四五”期间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 

   吴泓洋

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除二氧化碳之外,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等也属于温室气体。荷兰环境评估署(PBL)202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2019年,全球工业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分别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72.6%和27.4%。与二氧化碳相比,虽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较少,但具有强大的温室效应,其全球变暖潜能值,也就是单位重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在100年内对大气温室效应的贡献,可达二氧化碳的成千甚至上万倍。如二氧化碳的全球变暖潜能值为1,甲烷约为25,氧化亚氮约为298,氢氟碳化物约为14676。

目前的碳强度约束性指标主要针对二氧化碳,但对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工作,我们也不能放松。下一步,我们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统筹做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

一是控制能源活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严格执行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加强煤层气、油气系统甲烷控制技术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提高利用效率和监测水平。“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在枣庄市开展煤田甲烷气体综合利用试点。

二是控制工业生产过程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原料替代、过程消减和末端治理等手段,减少工业生产过程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例如,积极推广温室效应较低的新型氢氟碳化物制冷剂,加强硝酸、己二酸生产工艺的尾气收集和处理等。

三是控制农业活动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选育绿色优质品种,优化耕作环节,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有效控制农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设配套的大中型沼气工程等措施,控制畜禽温室气体排放。

四是控制废弃物处理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垃圾焚烧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比例,加强造纸、化工、食品等行业的污水处理以及垃圾填埋场甲烷的控制和回收利用。加强含氟气体产品处置过程中的排放控制、回收利用以及销毁处置。

五是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政策和路径研究。在济南、青岛、烟台、潍坊等低碳发展基础较好的城市率先开展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政策和路径研究。逐步摸清重点领域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底数,探索建立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控制目标、减排潜力测算方法以及统计核算监测体系。 

   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

为进一步落实“3060”双碳目标,“十四五”时期,山东将采取哪些措施引领低碳社会创建? 

   侯翠荣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低碳社会创建引领方面,我省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深化低碳试点示范。继续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潍坊4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研究制定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低碳城市、低碳社区和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探索适合我省省情的低碳发展模式。积极开展氢能生产与综合利用、智能电网技术、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等低碳技术示范试点。建立完善碳足迹评价体系,在济南、青岛等市开展低碳商业、低碳旅游、低碳产品试点。积极探索开展碳普惠制建设工作,在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和威海等市率先启动试点,探索开发创新具有地方特色的碳普惠模式,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广大民众的节能减碳行为真正赋予价值,实现人人低碳,人人受益。

二是推动建设近零碳排放试点和工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技术创新,推进交通、建筑、消费等领域的碳中和技术产品综合集成应用,优先支持条件成熟的近零碳排放试点打造碳中和先行区。加大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逐步提升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比例,加大建筑施工全过程低碳化管理,加快推进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研究制定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方案,鼓励会议、赛事、演出、论坛等大型活动主动实施碳中和。

三是开展绿色低碳全民行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宣传力度,及时向公众进行宣传解读与政策引导。全面普及应对气候变化教育,促进低碳理念的传播推广。组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典型案例征集和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提升绿色创新水平。倡导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推动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消费场景数字化与低碳化融合。深入开展全社会反对浪费行动,倡导绿色低碳出行方式,推广普及节能低碳产品,践行节约低碳生活。 

   丁绍敏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生态环境保护宣教中心张素华,联系电话:51798804。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更多>>
  •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处长 丁绍敏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处长 丁绍敏

  •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侯翠荣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侯翠荣

  • 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 赵方德

    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 赵方德

  • 省能源局副局长 王福栋

    省能源局副局长 王福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