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生改善创新,推动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
时间: 2022年2月25日(星期五)上午10:00
出席: 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兴云 省教育厅副厅长邢顺峰 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孟强 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衣军强 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秦成勇
内容: 邀请省财政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加强民生改善创新,推动民生事业取得新成效
 
文字实录 正序 | 倒序 手动刷新 自动刷新:
   宋德印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举办“创新引领走在前 聚力实现新突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邀请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兴云先生,省教育厅副厅长邢顺峰先生,省民政厅副厅长张孟强先生,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衣军强先生,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秦成勇先生,介绍我省2022年民生改善创新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刘兴云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刘兴云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向各位新闻界朋友长期以来对财政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省民生改善创新有关情况。

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发展新形势和群众新需要,全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要加强民生改善创新,以新思路、新招数办好民生实事。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省财政厅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民生改善创新2022年行动计划》,主要是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施重点群体保障、居民就业增收、教育均衡发展、群众就医服务、城镇生活条件、农村人居环境等“六项提升行动”,实现民生改善创新,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实施重点群体保障提升行动。聚焦“一老一小”、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努力让民生保障底板有新加固。一是强化特殊困难群体保障。2022年,将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九类困难群众救助标准再提高10%。对低收入人口加强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促进政策及时精准落实。建设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如康家园”500个以上,提供就近便利的康复照料服务。提高部分优抚对象待遇,上调自主就业退役士兵一次性经济补助标准。二是修补社会保障体系短板。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精准扩面,重点解决“参保未缴费”“应保未保”“参保不充分”问题。加强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全省范围内统一保险政策、加强基金管理。健全基层快递网点优先参加工伤保险政策,推进业务便捷办理。三是提升养老妇幼服务。健全养老服务设施,改造建设敬老院120处、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3万张,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100%。将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扩增到城镇低保人群,实施农村低收入妇女“两癌”救助。改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加强学校、养老机构食品安全监管,全面推开“互联网+明厨亮灶”建设,确保食品安全。

第二,实施居民就业增收提升行动。聚焦重点人群就业创业,努力让群众增收有新渠道。一是强化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全省创设城乡公益性岗位40万个左右,重点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长期失业人员就业。二是促进重点人群就业。深化实施“创业齐鲁·乐业山东”行动,确保年内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以上,高校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在85%以上。三是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拓宽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补充渠道,用好每年不低于50亿元的再贷款额度,推动银行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支持创业就业。四是优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稳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促进职工工资合理增长。

第三,实施教育均衡发展提升行动。聚焦优质教育资源扩增和“双减”政策落地,努力让各类教育有新体验。一是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实施城镇公办幼儿园扩容、农村幼儿园提升、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扶持三大工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00所以上。二是扩增城乡义务教育资源。扎实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深化实施教育强镇筑基和强校扩优行动,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00所以上。三是健全课后服务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应开尽开,全面保障学生需求。完善教职工激励措施,强化服务资源支撑,确保课后服务稳步运行。四是促进职业教育提质升级。支持打造15所全国领先的高职院校、100所高水平中职学校。

第四,实施群众就医服务提升行动。聚焦缓解就医难、就医贵问题,努力让群众就医有新感受。一方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缓解就医难问题。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2个。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启动建设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药重点专科集群。巩固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县(市)级综合医院年内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水平。优化居民医疗健康服务,落实老年人就医便利措施,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缓解就医贵问题。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建立支出型困难人口依申请救助机制,化解因病致贫风险。健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开展门诊慢特病治疗费用跨省联网结算。创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重点解决重度失能人员长期护理保障问题。

第五,实施城镇生活条件提升行动。聚焦加快城市更新,努力让群众居住有新改善。一是改善居民住房条件。全年将新开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67.1万户、棚户区改造7.6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8.9万套(间),发放租赁补贴4.5万户。二是大力推进“两清零、一提标”。30个县(市、区)建成区完成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城市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提标改造。三是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年底各设区市居民小区基本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有效覆盖,其他县(市)至少有1个街道(乡镇)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模范片区。四是改造提升城市智慧商圈,优化环境、促进消费。

第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聚焦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努力让乡村生活品质有新改观。一是新建改扩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实施养护工程1.8万公里,改造完成存量危桥400座,让群众出行更方便。二是支持创建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巩固提升“快递进村”,让农村物流更便利。三是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100万户以上、危房改造7900户以上,让农村取暖更干净、居住更安全。四是推进农村供水提质,加强供水设施和管网更新改造,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让农村用水更清洁、面貌更整洁。

为保障“六项提升行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我们将着力完善“四项机制”:一是完善组织协调机制。省财政厅牵头实施行动计划,各市和省有关部门单位形成工作合力、协同推进。二是完善民生实事长效机制。滚动实施“20项重点民生实事”,集中力量推进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项目。三是完善工作落实机制。建立行动计划工作台账,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工作措施,加强跟踪调度和督导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四是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财力薄弱地区的资金支持,鼓励引导更多社会资金和管理机构参与民生事业,为民生改善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希望广大记者朋友们持续关注我省民生改善创新工作,共同做好政策解读,多提宝贵意见,帮助我们把民生工作做得更好,以民生改善新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谢谢大家! 

   宋德印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中宏网记者

近年来,困难群众对服务类救助的需求不断增长。请问山东省在发展服务类救助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今后在这方面还要做哪些努力? 

   张孟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困难群众物质类救助水平不断提升,救助保障标准逐年提高,其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与此同时,困难群众对服务类救助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和我省贯彻落实《若干措施》,均对发展服务类救助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我省以困难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模式转变,指导各地按照“三清”“五有”工作要求,全面落实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护理责任,采取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方式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照料服务比例达到35%,2021年城乡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标准较上年有了明显提高,各地提高幅度在10%-24%之间。全省各地持续开展社会救助创新实践活动,涌现出青岛“小桔灯”困难群众心理救助、荣成“海螺姑娘”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救助服务等众多富有特色和影响的服务类救助品牌,淄博、威海等地针对困难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的服务需求出台了相应政策,产生了良好社会效果。

总体看,我省服务类社会救助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困难群众需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服务类救助覆盖的困难群体还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类救助的内容和方式还需要进一步丰富。

为加快发展服务类救助,我们打算在以下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总结推广淄博等地成功经验做法。鼓励各地围绕发展服务类救助大胆创新实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扩大服务类救助覆盖范围,探索为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提供必要的走访探视、照料服务、心理慰藉等服务。引导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确保愿进全进。二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近年来,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我们将因势利导,发挥好他们的优势和作用,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困难群众解忧解困。 

   大众日报记者

近年来我省教育改革力度比较大,请问省教育厅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邢顺峰

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聚焦短板弱项,在强供给、促均衡、提质量等方面持续用力。

一是扩大资源供给。主要是解决“有学上”的问题,重点面向城区,持续扩充公办教育资源供给,在“十三五”期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4000余所的基础上,2021年再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277所,新增中小学学位34万个,有效纾解了城区适龄儿童入学压力,防止了大班额问题反弹。

二是提升均衡水平。着眼于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实施教育强校扩优行动,以优质学校为着力点,通过组建教育联盟、集团化办学、区域间结对帮扶等,建立校际间、城乡间、区域间的教育协作关系,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062所,促进党建、管理、教研、课程、资源、师资、评价等一体改革、共享互通。着眼于城乡一体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改革,实现了县域内城乡学校建设标准、教师编制标准、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置标准“四统一”。我们在全国创新性地实施了教育强镇筑基行动,遴选了省市县三级试点乡镇339个,重点打造提升镇驻地中小学(幼儿园)办学和带动能力,发挥其支点和辐射功能。去年4月,我们获教育部支持建设全国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

三是提高办学质量。主要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根据中央部署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强课提质行动,落实“公民同招”要求,出台办学规范“十五条”,完善课后服务机制,打出校内减负提质的系列“组合拳”,守牢校内“主阵地”。全省中小学作业布置达标率、课后服务应开尽开率均达到100%,学生家长焦虑明显减轻。据调查,认可学生学业减负成效的小学、初中家长比例分别达到97.87%、95.72%。

下一步,我们将着眼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缩小城乡差距,大力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建设,深化乡村办学体制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不断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水平。二是缩小校际差距,持续实施强校扩优行动,大力推动集团化、联盟化办学,抬高发展中学校的发展起点,着力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三是提高群众满意度,今年将继续新建改扩建中小学200所以上,确保资源供给力度不减;狠抓校内教学质量,规范办学行为,确保减负担不减质量;坚持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老师“三服务”理念,不断将改革创新向深水区推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学生学习动力和教师教书育人创造力,打造山东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品牌。 

   齐鲁晚报记者

请问省卫生健康委在提升群众就医体验方面,有哪些新的举措? 

   秦成勇

2022年,卫生健康系统将紧紧围绕影响群众就医体验的诊疗能力、服务流程等薄弱环节,采取针对性措施,着力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品质,为群众就医提供更为安心、舒适的诊疗服务,进一步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一是扩容优质资源。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新增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2个。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部牵头开展专科联盟建设。巩固提升县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水平。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省级中医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药重点专科集群。

二是提升基层能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90家,中心村卫生室达到2300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友善环境整治完成率达到80%。

三是关爱重点人群。落实老年人就医便利措施,加强老年医疗服务能力建设,75%以上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老年病专业)。为适龄妇女提供“两癌”检查服务,免费人群扩增到城镇低保适龄妇女。全面推开“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精准对接群众居家护理需求。

四是优化服务模式。加快推进“互联网+医疗服务”发展,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智慧医院建设,改进服务流程,全面实施分时段预约诊疗,大力推进诊间结算、床旁结算,三级综合医院全部实现检验结果线上查询。

为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切实健全组织领导和督导落实机制,推动各项措施落地。一方面,深入总结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等工作经验,进一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从严从实抓好落实。另一方面,强化统筹协调,将相关工作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相结合,形成推进合力,确保工作成效。同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深入发掘、广泛推广好经验和好做法,带动落实改善医疗服务各项措施,提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 

   山东综合广播记者

就业是民生之本。请问民生改善创新行动计划中,在促进劳动者就业增收方面有哪些措施? 

   衣军强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就业工作的关注。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城镇新增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宏观指标,省主要领导多次作出批示指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作为就业工作的牵头部门,将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扎实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大力稳岗位、拓渠道、保重点、优服务、增收入,促进劳动者就业增收,推动民生改善创新,让更多劳动者共享发展红利。

一是稳岗位。创新加大就业优先政策力度,按照国家要求落实失业保险费“降、返、缓”等政策,帮助企业减负担、降成本,引导企业不裁员、少裁员,千方百计稳定就业岗位。

二是拓渠道。落实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企业挖掘用工需求潜力,更大规模吸纳重点群体就业。调整优化创业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发展创业载体,健全创业指导服务体系,举办全省创业大赛,扶持催生更多创业主体、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实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能提升项目,健全灵活就业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专项行动,促进劳动者多渠道灵活就业、新业态就业。

三是保重点。持续推进“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开展“就选山东”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和留鲁来鲁率“双提升”。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创设40万个城乡公益性岗位,积极消纳城镇困难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健全失业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岗位推荐联动机制,开展常态化就业帮扶,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四是优服务。实施“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深化职业技能培训“一市一品牌”“一县一项目”建设,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扩容、提质、增效。实施就业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打造一批就业服务标杆机构,推出一批劳务品牌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园区,开展“10+5+N”全国统一、山东特色、各地自选系列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全面提升就业服务质效。

五是增收入。定期稳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促进企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强化工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导向,促进广大劳动者增技能、增本领、增收入。

同时,我们还将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施乡创助推乡村振兴、企业用工保障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促就业、就业友好型城市创建、就业创业品牌服务、劳动就业权益护航等就业创业十项行动,更好发挥政府促进就业作用,形成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新模式、新办法、新抓手,全力打造“创业齐鲁·乐业山东”品牌。

谢谢你的提问。 

   山东经济广播记者

我省是老年人口大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居全国首位,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十分繁重。请问省民政厅今年在加强养老服务保障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张孟强

省委、省政府将发展养老服务作为加强社会民生建设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要求盯住“一老一小”、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今年,省民政厅将重点推动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保障基本养老。规范完善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发布制度,全面落实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留守老年人巡访关爱等制度,确保失能特困老年人集中供养率达到并保持在60%以上。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经济困难重度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料和免费或低收费集中托养制度,每个市至少选择1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

二是扩大服务供给。建设改造敬老院120处,新增护理型养老床位3万张,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达到55%以上。持续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清查整治,确保年底前全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达标率达到100%。实施社区养老服务提质增效行动,推广专业机构连片连锁托管街道(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家庭养老床位的一体化运营模式。积极推进农村互助养老工作,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发展助老食堂,支持成立农村老年协会,促进农村幸福院发挥服务功能。

三是深化改革创新。以统筹城乡、整体解决县域养老问题为目标,继续开展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活动,评选20个左右示范县(市、区)。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加强委托运营监管,探索建立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轮候制度。聚焦农村养老、居家社区养老、助老食堂等,总结推广一批行之有效的发展和服务模式。提升养老服务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评树30家左右示范性品牌连锁养老服务机构。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加强对养老服务的融资信贷支持。 

   联合日报记者

民生改善创新工作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撑,刚才刘厅长提到要完善民生投入保障机制,请问在当前财政“紧平衡”的情况下,财政部门如何克服困难、保障民生投入、支持民生改善创新呢? 

   刘兴云

谢谢您的提问和对财政工作的关心。正如您所说,当前财政“紧平衡”态势十分明显,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基层财政保障压力很大。但不管有多大困难,也要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实落地、确保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具体工作中,我们将在“优化、统筹、下沉、提效”四个方面狠下功夫,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支持民生改善创新。

“优化”,就是优化支出结构保民生。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今年省级预算采取了“三减三控”的措施,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即压减日常公用经费定额标准20%以上,压减“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压减业务类运转项目规模,严控办公用房维修改造、公务用车购置和新增资产配置。与此同时,着力加大民生投入,省级教育资金增长10%,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资金增长12%,乡村振兴资金增长10%,带动各级财政增加投入,确保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80%左右。

“统筹”,就是加强资源统筹保民生。把各类财政资源统筹整合起来,集腋成裘、握指成拳,增强民生投入的合力。比如,全面实行全口径、一体化预算编制, “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集中财力支持民生改善创新。又如,在去年发行专项债券3017亿元基础上,继续用足用好债券资金,与预算资金形成合力,支持重点民生项目建设。再如,大力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对结转超过一年的资金、政府采购节约资金、项目结余资金等,坚决收回,统筹用于民生等重点支出。

“下沉”,就是推进财力下沉保民生。民生改善创新行动落实重在基层“最后一公里”,而难也在基层,因为基层财政最困难。为了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确保民生政策落地,省级将进一步加大财力下沉力度。一方面,增加省对下转移支付,去年省财政下达市县各类转移支付2529.4亿元,同口径增加113.4亿元,今年将继续增加转移支付规模,重点向财政困难地区倾斜,切实增强基层民生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把重点民生领域支出全部纳入直达范围,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民利民。

“提效”,就是提升资金效益保民生。民生资金管理好不好、使用绩效高不高,直接关系到民生改善创新行动的成效。我们将持续完善民生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强化民生政策公开,完善惠民补贴“一本通”制度,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真正用到群众身上。特别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2021年省级完成重点民生项目绩效评价16项,资金规模1266亿元,今年还将继续加大力度,努力让民生资金出效益不出问题。

谢谢! 

   宋德印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它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财政厅办公室孔进,联系电话:51769103。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更多>>
  • 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兴云

    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刘兴云

  • 省教育厅副厅长 邢顺峰

    省教育厅副厅长 邢顺峰

  • 省民政厅副厅长 张孟强

    省民政厅副厅长 张孟强

  • 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衣军强

    省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衣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