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临沂专场
时间: 2021年11月4日(星期四)上午10:00
出席: 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 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戚树启 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卫强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孙涛
内容: 邀请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等介绍有关情况
 
文字实录 正序 | 倒序 手动刷新 自动刷新:
   丁绍敏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14场,临沂专场,非常高兴邀请到了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任刚先生,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戚树启先生,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卫强先生,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孙涛先生,围绕“践行伟大沂蒙精神,加快临沂实现‘三个战略性转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任刚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任刚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

非常高兴与各位相约美丽泉城,分享“全面小康·奋进山东”的沂蒙故事。首先,我代表临沂市委、市政府和1100多万沂蒙老区人民,感谢省委宣传部搭建的高端平台,感谢各位朋友对临沂长期以来的关心厚爱!

蒙山流金八百里,沂河泛银五千年。临沂是一座文化名城、一片红色热土,也是闻名全国的市场名城、物流之都。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临沂时,对发扬光大沂蒙精神、加快发展现代物流、实施脱贫攻坚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老区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闯出新路径、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在鲁南经济圈发展中勇当排头兵、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的目标定位,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强优势、补弱项、惠民生、固底板,沂蒙革命老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进,顺利交出了一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答卷。

下面,我用“提速、提质、提档、提效、提优”五个关键词,向大家介绍临沂市“十三五”期间的有关情况。 

   

一、“提速”,就是经济发展提速,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为“大、好、优、足”四个字。一是总量“大”。“十三五”时期,全市GDP年均增长5.8%,2020年达到4805.3亿元,从全省第7位跃至第5位,首次跻身全国地级市前20强、列中国城市GDP百强第46位,居鲁南经济圈首位。二是质量“好”。三次产业比由2015年的9.1:42.7:48.2调整到2020年的9.2:36.5:54.3,服务业占比提高6.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8%,2020年达到349.8亿元、较2015年增长23.2%,总量在全省排名由第7位上升到第6位,其中税收占比达到82.9%,稳居全省前两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7.2%提高到40%,“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年均提高2.2个百分点。三是产业“优”。我们发挥商通五洲、物流天下的最大特色和优势,牢记总书记对临沂“要向现代物流迈进”的嘱托,以“商仓流”一体化为重点,加快推动商贸物流转型突破。先后获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省级“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2020年,临沂商城实现市场交易额4404亿元、物流总额6847亿元、网络零售额269.7亿元,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343亿元、增长84.4%。我们针对传统产业占比大、新兴产业比重小的实际,“一产一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木业率先趟出“龙头带动、中等抱团、小微众创”的转型之路。2020年,全市八大传统产业完成产值3950亿元、增长9.7%。新动能加速成长,先后建成国家级科技创新产业基地7个,生物医药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我们抢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沂蒙高地的难得机遇,提出“实施三步走、融入长三角”路径,即打造长三角区域“菜篮子”、休闲旅游“后花园”、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大后方”,努力融入大循环、实现大提升。发布对接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临沂标准,联合上海认定农产品基地100家,建成高标准农田583万亩。去年以来,销往长三角的农产品销售额增长12%,接待长三角地区游客700多万人次,在拓展市场中促进了产业升级。四是后劲“足”。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06.1万户、较2015年末增加62.4万户,其中企业数量增加21.2万户、增长了两倍多。临港精品钢基地已落地产能878万吨,建成产能340万吨,年内可形成产值800亿元,有望2025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浙大山东(临沂)现代农业研究院、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临沂分所、天河超算淮海分中心等平台落地建设,临沂应用科学城、启迪之星等投入使用,等等,这些都是高质量发展的潜力空间和动力支撑。 

   

二、“提质”,就是群众生活提质,民生福祉得到新改善。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的事当成天大的事,聚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五年来,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稳定在8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至39466元、15918元,年均分别增长6.6%和8%。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坚持摘穷帽、拔穷根并举,以“工匠精神定政策、劳模精神抓落实、赶考精神转作风”,全市1275个贫困村、45.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试行企业求职需求、用工需求、培训需求、问题诉求和政策落实“五张清单”,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7.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均控制在2.47%以内。教育发展均衡协调。累计投入658亿元,年均增长11%。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全部清零,农村学校“全面改薄”,所有县区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青岛理工大学、临沂职业学院等新校区启动建设,临沂科技职业学院建成招生,临沂大学医学院成立。社会保障扩面提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16年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实现“十连增”。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达到970处,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提标惠及23万人,救助困难残疾人22.3万人次,拨付慈善款物4亿多元,孤贫儿童志愿者服务做法和惠民殡葬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医疗服务加快优化。全市二级以上医院103家,比2015年增加41家、增长66%,三级医院达到20家。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5张,比2015年增加29.5%。公办医疗机构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建设达标率100%,率先实现省级健康促进县全覆盖。文体事业持续进步。文艺作品《沂蒙情》等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遍地书香》入选国家脱贫攻坚重点剧目,临沂获评中国红色研学旅行目的地城市。皮划艇世界冠军挑战赛、国际马拉松等大型赛事成功举办,连续承办两届省体博会,沂蒙好故事、临沂好声音全国频传。 

   

三、“提档”,就是城市建设提档,城乡面貌有了新改观。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质,推动城市有机更新。2020年,全市户籍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2.6%、53.7%。“生态水城”框架拉开。按照“以河为轴、沿河发展、北城做靓、老城提升、南部腾笼换鸟、西部产城融合、东部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的思路,拓展中心城区发展框架,为迈向“两河时代”夯实基础。同步推进老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先后启动北城二期等重点片区开发,为城市扩容升级提供了支撑。“综合枢纽”布局打开。注重统筹主城和全域、品质和形象、当前和长远等关系,努力打造有活力、有魅力、有精度、有厚度的城市。加快提升城市畅达力,蒙山高架路等一批骨干工程投用,有效畅通了城市“内循环”。完成京沪高速改扩建、岚罗等高速公路建设,通车里程比2015年增加172.1公里。鲁南高铁建成通车,沂蒙老区迈入“高铁时代”。启阳机场成为口岸机场,首条国际全货机航线开通,旅客吞吐量由100万人次提升到258万人次。“美丽沂蒙”画卷展开。深入挖掘书法、兵学、孝悌等文化内涵,兵学文化公园等一批新地标落地。大力实施城区水系连通工程,24段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通过省级“长制久清”评估,沂河获评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示范河湖,入选“中国最美家乡河”,“一城绿色半城河”扮靓城市底色。深入推进“三清四整”行动,“四好农村路”通车里程居全省首位、行政村通硬化路率100%,改造危房2.7万户、厕所100余万户,农村清洁取暖率达到80%。开展农村饮水安全两年攻坚行动,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坚持“串点成线、连线扩面、梯次推进”,布局椿树沟山水生态型、马牧池红色旅游型等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59个,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34个,“好山好水好风情、美丽乡村看沂蒙”名片更加亮丽。 

   

四、“提效”,就是安全保障提效,发展底板实现新加强。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风险源头防控、隐患排查清零、重点领域整治、薄弱环节治理、基层基础提升,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屏障。一是严控疫情。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持“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宁肯麻烦不能省事,宁肯严不能松,宁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宁肯越位不能缺位”的态度,认真落实应急性果断措施和常态化防控策略,构筑起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环临防控圈”。自去年2月20日以来,我市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二是严管安全。构建“智慧应急”一张网,探索建立“村居上报、乡镇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打通了安全生产打非工作“最后一公里”,连续35个月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三是严抓生态。落实“三线一单”,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实施情况评估获全省优秀等级,2020年万元GDP能耗比2016年下降17.2%,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居全省第8位。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推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5%。沂蒙山获评世界地质公园,蒙阴县被评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沂蒙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获中央资金补助。四是严防风险。动态监测贷款5亿元以上重点企业,“一企一策”稳妥化解金融风险。成功应对“利奇马”台风和近60年来遇到的2020年“8·14”最大强降雨,无一人因灾死亡或失踪。 

   

五、“提优”,就是营商环境提优,服务效能取得新突破。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集中整治企业和群众反映的痛点堵点问题,加快构建“审批更少、流程更优、体制更顺、机制更活、效率更高、服务更好”的营商环境。政务服务更为高效。共承接省级以上改革试点284个,推进重要改革事项165项。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市县行政权力事项分别压减34%、27%,涉企营业执照“45证合一”、建设工程“多图联审”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开办平均提速3倍、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平均提速60%以上。市场环境更有活力。建立全生命周期管理、要素跟着好项目走、亩产效益评价等机制,推广“标准地+承诺制”等模式,提高了服务精准度和实效性。将每年9月26日设立为“临沂企业家日”,增强企业家的归属感、获得感,营造了“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社会环境更加安定。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制定出台了11部地方性法规。圆满完成党的十九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重大活动安保任务,十年以上信访积案全部清零,刑事案件立案较2015年末下降47.3%。省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达到97个。临沂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等一批“国字号”荣誉,沂蒙好形象、美誉度大幅提升。

可以说,经过“十三五”特别是近两年努力,临沂正呈现出一系列孕育已久、启动未来的关键性、转折性变化。运用党的科学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在深化,落实国家政策解决深层次问题的实效在显现,全市发展格局全面拉开与重大项目接续跟进的能量在积聚,前景看好、未来可期。今年前三季度,临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其中,第1位的有2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3%。第2位的有3个: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分别增长53.6%、60.5%,税收占比81.2%。第3位的有2个:GDP增长10.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2%。

“十四五”时期,是临沂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造势而胜的关键时期。作为全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市,临沂北接京津冀、南邻长三角,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基础良好、城市建设靓丽、发展潜力巨大,国家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淮海经济区、鲁南经济圈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我们有底气、有能力、有信心在新发展阶段实现新作为。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省委“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和“六个一”“六个更加注重”“十二个着力”等部署安排,统筹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保障等重点工作,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加快推动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丁绍敏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记者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大众日报记者

这些年,沂蒙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特别是城市建设让人印象深刻。请问临沂在城市建设方面有哪些成功的做法,下步还有什么布局和打算? 

   任刚

这个问题,请我们市住建局局长张卫强同志回答。 

   

张卫强

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临沂城市建设的最大特点是中心城市带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打造鲁南苏北区域中心城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年接着一年干”,统筹谋划市、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重点片区开发,相继规划建设了北城新区、涑河片区、西部新城、国际生态城等重点片区,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十三五”期间,中心城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及重点项目建设投资746亿元。2020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人口分别达到286平方公里、260万人。具体工作中,重点做了三篇文章:

一是“路”的文章。临沂是一个组团式发展的城市,需要快速路网来密切各区域间的联系。我们较早地在市域范围内规划了“153060”快速交通体系【即,城区及各县驻地车辆平均15分钟上高速公路,中心城区与周边县30分钟通达,与边远县60分钟通达】,在中心城区规划了“三环十五射”骨干路网体系【三环:中心城区内环、中环、外环道骨架路网;十五射:中心城区与外围国省干线及主要区县沟通联系的快速道路】。一方面是加快构建高架路网,率先建成全省地级市第一条高架快速路——蒙山高架路,相继建设改造北京东路、双岭高架路和蒙山高架北延。目前,已建成城市快速路41公里,居全省第3位。另一方面是持续完善骨干路网,完成了新东外环、新西外环等30多条道路工程,实现了“三环”道路贯通;建成省内第一条内河隧道——三河口隧道。目前,城区共有大小桥梁190多座,造型各异、一桥一景,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二是“水”的文章。临沂水资源丰富,千里沂河穿城而过,八条河流纵贯城区。我们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水生态,优化水环境,着力擦亮“以水为魂”的城市品牌。重点实施了三个工程:①蓄水工程。城区建成橡胶坝7座、节制闸12道,形成水面60平方公里,一次性蓄水2.5亿立方米。②净水工程。坚持“一河一策、综合治理”,大力开展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新建污水处理厂12座,市区污水处理规模达到93.3万立方米/日,居全省第3位。入选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沂河被评为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级“最美家乡河”。③水系连通工程。完成引祊入涑、引沂河入柳青河等水系连通工程,形成了“八水绕城、河河贯通”的水城景观,八河十六岸成为市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三是“绿”的文章。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加强公园绿地建设。建设“滨河绿带”。沿沂河、祊河绿化18平方公里,建设生态公园18个、主题广场9个;建成绿道308.8公里,临沂滨河绿道被评为全省最美绿道。打造“口袋公园”。建设口袋公园、街角游园82处,总面积40多万平方米。抓好“增花添彩”。建设花境171处、花海30余万平方米,园博园、阳光沙滩等多处花境花海成为市民“网红打卡地”。截至2020年底,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1.2平方米,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2.2%和36.7%。滨河湿地公园、双月湖湿地公园被评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下一步,我们将在优化“一心引领、两轴集聚、三极联动、多点相拥”市域城镇体系的基础上,推动中心城区由“一河为轴”向“两河并进”跨越,努力将临沂打造成为“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宜居宜业之城。力争到“十四五”末,中心城区人口和建成区面积分别达到310万人、330平方公里。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香港商报记者

临沂锚定“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提出了“三步走”路径。这主要基于怎样的考虑?目前成效如何?下步还要采取什么样的举措? 

   任刚

这个问题,请我们市农业和农村局局长孙涛同志回答。 

   孙涛

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临沂作为山东的“南大门”,区位特殊,大体处于京沪两大城市的中间位置,地理条件像“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农业基础好,是全国粮食、蔬菜、果品大市,与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具备区域合作基础。基于这样的有利条件,我们立足国家“双循环”战略,按照省委要求临沂“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的定位,2020年以来,谋划实施了乡村振兴“三步走”路径。经过一年多努力,乡村振兴全面起势,在2020年省对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我市位居全省第1名。

长三角区域“菜篮子”建设方面。我们以长三角地区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优质高效、绿色生态的农产品,深入推进农产品的品类、品牌、品种、品质、品相“五品”改良工程,以及标准化生产、标准化服务、标准化检测、标准化运输、标准化销售“五标”提升行动,以“产自临沂”为统领,实施全域统筹,全面提升“生态沂蒙山、优质农产品”的美誉度。从今年开始,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列支1亿元奖补资金,重点规范提升100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去年以来,先后举办优质农产品走进长三角系列推介活动50余场次,签订产销合作协议282个。目前,我市每年300多万吨高品质、无公害蔬菜瓜果供应上海等地,部分农产品在长三角市场占有率达到40%。比如,上海市场的每3个蜜桃中就有2个产自临沂,长三角城市每卖出3只咸水鸭,就有1只来自临沂。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建基地、创品牌、育产业的思路,利用好全国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政策,加大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引领、特色化提升、品牌化营销,进一步壮大规模和实力,提升市场占有率。

休闲旅游“后花园”建设方面。临沂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红色资源、悠美的田园风光、独特的山水景观,在发展休闲旅游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京沪高铁二通道通车后,长三角中心城市到临沂时间可缩短至2个多小时。立足这些优势和潜力,我们对标长三角中高端旅游客源市场,坚持精品化打造、全域化提升。今年1-9月份,接待长三角地区游客370万人次。一方面,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整合蒙阴孟良崮、费县大青山等资源,全力打造沂蒙精神纪念地旅游区。目前,全市发展红色旅游特色村30多个,红色精品旅游线路30多条。另一方面,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临沂被誉为“山水沂蒙”,是北方富水区,耕地1253万亩、约占全省1/9,地表水资源总量达到51.6万立方米、占全省1/6。我们立足山清水秀这一最大特色,以蒙山生态资源为核心,组织重点景区、旅游小镇、乡村旅游特色村实施提升改造,全力打造山岳型休闲度假胜地。目前,已打造蒙山云蒙、蒙阴孟良崮等20个精品景区,策划推出了1日游至5日游精品线路66条,临沂被评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市。去年以来,赴上海、杭州等12个城市举办专题旅游推介会,长三角客源市场不断拓展,游客接待量稳步增长。下一步,我们将持之以恒抓产品、抓服务、抓市场,不断提升旅游品质和影响力,吸引更多长三角游客来我市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争取每年接待长三角地区游客480万人次以上。

产业转移“大后方”建设方面。我们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顺应产业转移趋势,着眼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共梳理承接长三角核心地区产业转移目录项目84个。坚持以企招商、以商招商、以产业链招商等方式,市级领导带队赴长三角地区开展招商活动,先后与绿地、立邦等大型企业集团签订投资合同30个,总投资额263亿元,一大批引领性、节点性项目落户临沂。同时,打好“亲情牌”,建立在沪专家人才信息库、重要客商资源库、外来投资企业名录库,引导临沂在外人员带理念、带技术、带资金、带经验、带信息回乡发展,成为支持家乡振兴的生力军。今年以来,全市在建长三角地区企业投资项目累计达到287个、到位资金294亿元。下一步,我们将发挥和挖掘我市在长三角地区60多万人的人脉资源,持续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种形式的农文旅商务洽谈活动,吸引长三角客商来临沂考察交流、投资兴业。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新华社记者

任市长刚才讲到,商城是临沂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请问,临沂如何发挥和放大这一优势的? 

   任刚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临沂商城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经过40多年发展,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集群、重要的物流周转中心和商贸批发中心,被评为中国市场名城、物流之都。现有专业批发市场123处,商铺6万余个,经营业户5万户,经营人员20万人,经营商品涵盖小商品、五金、板材等27大类6万个品种,素有“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之说;现有物流园区23个,物流经营业户2300多家,货运车辆2万余辆,配载线路2000多条,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通达所有港口和口岸,物流价格比全国平均低30%。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时指出:“临沂物流搞得很好,要继续努力,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多元发展,向现代物流迈进,你们的事业大有可为。”近年来,我们牢记总书记关于“向现代物流迈进”的嘱托,坚持“商仓流”一体化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临沂商城实现市场交易额3983亿元,同比增长63.7%;物流总额5819亿元,增长了四成;市场采购贸易出口466亿元,实现了翻番;网络零售额303.5亿元,成为北方最大的短视频直播电商基地。同时,临沂还是山东省中欧班列三个集结中心之一。我们在建设国际商城、数字商城、绿色商城、制造商城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工作中,主要是加快推进了“四个转变”:

一是外向型转变。积极发展国际贸易。自2016年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政策获批以来,出口额年均增长超过4倍。临沂综合保税区进口商品直营中心和全省第二家菜鸟中心仓投入运营。“齐鲁号”欧亚班列常态化运营,到发130列,同比增长97%。拓展商城海外营销网络。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重要节点城市布局建设海外商城、海外仓9处。提升会展国际化水平。共举办各类展会96个,其中商博会、木博会、进口展等10余个展会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秋季五金展等3个展会获国际展览业协会认证。

二是数字型转变。①提升“商”的电商化水平。建设各类电商园区38处,发展网商商户11.79万户,快手临沂商家数量居全国第1。②提升“仓”的智能化水平。实施500万平方米标准化、智能化仓储建设工程,已建成143万平方米标准仓储;罗滨逊智慧云仓、传化智慧物流园等仓储企业实现自动化、智能化。③提升“流”的信息化水平。支持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项目顺和智慧物流园一期完工,顺和物联智慧云平台上线运行,实现了干线网、城际网、同城网三网融合。

三是绿色型转变。制定商贸业转型升级和物流业外迁标准,扎实推进商谷片区、国际陆港和G2新型科技物流基地建设。开通省内首条氢能干线,临沂绿色货运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投用。大力发展公铁海空多式联运,开行了临沂至广州、莫斯科(明斯克)等国际国内货运班列;临沂航空口岸开放,开通临沂至缅甸、泰国、越南等国际航线,以及临沂至韩国首条全货机航线。

四是产地型转变。按照商城“接二连三”的路径,大力发展地产品加工,推行“前店后厂”模式,实现工贸互促联动,形成“市场连基地、基地连企业、企业连市场”格局。目前,兰山区木业产业园入园项目57个,中国教育产业园、临沂劳保产业园等地产品项目加快推进。

临沂商城的持续繁荣,在拉动二产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效带动了文化、金融、旅游、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临沂商城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全国商贸物流改革的示范区。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据了解,临沂木业率先趟出“龙头带动、中等抱团、小微众创”的转型升级之路。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还有哪些思路举措和具体成效? 

   任刚

这个问题,请我们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戚树启同志回答。 

   戚树启

下面,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传统产业一直是临沂的发展之基、富民之源,但近年来,量大势弱、质效不高问题日益突出。为破解这一局面,去年,我们以木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闯出了一条“龙头带动、中等抱团、小微众创”的转型升级新路径,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了样板。今年,市委、市政府在总结木业转型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1-9月份,八大传统产业完成产值3567.3亿元、增长32.3%,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达到8成。

总体来说,临沂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就是以链条化、数字化、园区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按照“横向抓布局,纵向抓强链,外部抓赋能、内部抓内涵”的思路,着力构建“四个体系”:

一是产业布局体系。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引导产业互补发展、协同发展。宏观层面,我们立足各县区产业基础和发展方向,在全市“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优化构建“东钢西木南智北食中新兴”的区域重点产业链布局,在产业功能区定位上,着力打造“东重西轻南承北融中驱动”的功能格局。微观层面,我们也在引导各县区按照“不搞大而全、追求专而精”的思路,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专业化特色园区,在严把园区准入关的前提下,推动企业“退城入园”“聚散入园”,逐步实现产能再整合、布局再优化。

二是产业生态体系。引导冶金、机械等适合链式发展的产业,贯穿上下做精深;引导木业、食品等适合集群发展的产业,辐射左右做丰满,着力健全产业链条、做强产业集群,培育优良的产业生态。一方面,做好“补链强链”文章,目前已梳理出27个重点产业链条,将逐链条绘制1张产业“图谱”和N张配套清单,通过“产业链招商”等形式,精准补链建链强链。另一方面,做好“以链促群”文章,前期已梳理出62家“链主”企业名单,将集中优势资源扶持“链主”企业,放大磁场效应,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三是产业赋能体系。就是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两化融合3个着力点,赋能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在技术改造方面,市政府新设立了1.5亿元的专项资金,持续加大重点技改项目奖补、智能化设备贴息等政策激励力度,深入实施智能化技术改造三年行动,力争每年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000个以上。在科技创新方面,针对八大传统产业分别建设一批制造业新型研发中心。目前,山东临工牵头建设的先进装备制造智能技术研发中心已建成运行。在两化融合方面,实施“3+N”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行动,重点以山东临工、安信美家、永锋钢铁等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打造面向全产业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带动产业链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目前,临港华云信创工业云数据中心已运行。

四是内涵发展体系。主要从外部引导加力、激发内生动力两个方向,支持企业内涵式发展。从外部引导加力方面,通过开展分行业“高点对标”、沂蒙商学院、民企接班人培训班等常态化企业家培训活动,提高企业家观大势、谋长远、抓机遇的格局与视野。从激发内生动力方面,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依托2017-2020年4个年度共120余万条评价数据,全面摸清企业发展底数;通过出台差别化电价、“亩产效益”贷、差别化土地使用税等扶优汰劣政策,正向激励、反向倒逼企业提质增效。

临沂八大传统产业历经了几十年的风雨兼程,为全市经济发展的跃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凝聚了后发优势。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将立足好传统产业这个基础、放大好这个优势,找准路子、加快转型,推动传统产业“陈年老树发新芽、转型升级万木春”!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经济导报记者

临沂是民营经济大市,近几年发展很快。请问,临沂市在服务民营经济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戚树启

这个问题,由我继续回答。

临沂作为民营经济大市,民营经济在全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创造了90%以上的营业收入、90%以上的工业税收,解决了90%以上的居民就业。可以说,民营经济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一定是临沂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现在看,临沂民营经济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培育了高质量的民营企业。全市市场主体超过120万户,民营企业达到30.2万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2861家。二是创出了闻名全国的金字招牌。食品行业中,金锣集团是中国最大的生猪屠宰加工和肉制品生产企业;临沂是全国最大的缓控释肥、水溶肥、高塔复合肥生产基地,史丹利是全国最大的高塔复合肥生产基地,在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三是培育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队伍。近年来,为推动全市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优化服务环境。将每年9月26日设立为“临沂市企业家日”,每年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颁发金牌奖励。今年4月21日,对全市30名优秀民营企业家和8个标杆企业颁发了金牌。每年专门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企业家满意度调查,组织民营企业家对全市政务服务、营商环境等进行满意度评价,倾听企业家诉求,改进提升服务效能。紧盯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参加重点商学院EMBA培训,“十三五”以来,培训各类民营企业负责人5000多人次。

二是做好梯次培育。实施小微企业“春笋拔节”行动,认真落实“个转企、小升规”优惠政策,“十三五”以来,年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00家。实施高成长企业“热带雨林”计划,建立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精准服务、全链条培育。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瞪羚企业181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266家。实施骨干企业“跨越登峰”计划,支持发展基础好、成长潜力大的骨干企业,鼓励其通过创新发展、链式发展和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全市产值过亿元企业达650多家。

三是完善保障体系。出台《关于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每年设立技改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制造业新型研发中心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项目建设。全市实施投资过5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技改项目达到913个,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1%。大力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服务机构,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基地,帮助中小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3家,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9家,平台集聚乘数效应不断扩大。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奋力开创临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中央台山东站记者

刚才,市长提到加快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请问在实践中是如何把握和推动的? 

   任刚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加快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是市委立足临沂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决策部署,是“大美新”临沂工作思路的“升级版”,也是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具体体现。 “由大到强”,就是紧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让产业强起来、农村强起来、县域强起来。“由美到富”,就是紧盯只美不富、甚至不美不富的问题,从物质生活、精神文化两个方面发力,让群众收入更高、企业效益更好、政府财力更足、文化内涵更深厚,全力补齐城乡差距短板,共同实现现代化。“由新到精”,就是紧盯不够精致、不够精细、不够精心、不够精准、不够精益求精的问题,打造品质城市,创新社会治理,优化营商环境,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提升临沂形象。这“三个战略性转变”,体现了对临沂方位阶段的精准把握,体现了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市的基本要求,与中央、省委对临沂目标定位在精神要旨上高度契合、内在逻辑上相融相通、具体要求上一以贯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加明确的实践落点。

为实现这“三个战略性转变”,我们在编制全市“十四五”发展规划时,经过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制定了远期和近期两个目标。远期目标,概括来讲,就是“八个第一方阵”: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强市,在区域发展中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综合实力、产业发展、文化软实力、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社会治理水平、民生建设等八个主要领域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近期目标,就是到“十四五”末,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六强、六富、六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六强”,就是由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跃升、由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跃升、由人口大市向人才强市跃升、由传统产业大市向产业强市跃升、由商贸物流大市向商贸物流强市跃升、由交通大市向交通强市跃升。“六富”,就是百姓富、财政富、村居富、企业富、城乡富、精神富。“六精”,就是城市建设更精致、生态环境更精美、政务服务更精准、社会治理更精细、能力本领更精湛、群众生活更精彩。

具体实践中,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在推动“由大到强”上,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抓区域联动。抓住国家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重大机遇,集成临沂所享受的国家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物流枢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省级“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等重大政策,主动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鲁南经济圈等区域战略,成功举办了淮河生态经济带第3次省际联席会和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谋划实施了乡村振兴“三步走”,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二是抓工商联动。坚持走以工兴商、以商促工的路子,努力实现工业强市、商贸兴市。在工业上,认真落实“三个坚决”要求,在加快淘汰落后动能和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聚力建设“对接长三角科创大走廊”,重点发展我市有基础、有优势的科创型新兴产业,支持像奔腾激光、祎禾科技、中瑞电子等高新企业做大做强。在商业上,着力放大商贸物流优势,做好“接二连三”文章。向前延伸布局地产品加工基地,向后延伸发展文旅、会展等产业。三是抓市县联动。针对临沂“市强县弱”的特点,注重做好总体谋划和战略研究,找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精准把握优势与短板,科学安排发展空间布局和先后时序,精心谋划未来发展盘子,努力实现市县互动发展、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争取2-3年内县域经济能有较大突破。

在推动“由美到富”上,重点是践行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寻求美和富的动态平衡、协调共生,让美体现在更加富上,实现既“生态美”,又“口袋富”。一方面,抓好生态保护。扎实推进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依托生态造林工程,加快荒山绿化步伐,提升固碳能力,探索开展生态资源产权交易。目前,蒙阴县已在全国率先建起县级生态资源大数据平台,开创了山东省林业碳汇交易先河,并率先搭建了“绿色银行”交易平台,费县成立了山东省首家“两山银行”。另一方面,依托乡村振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医养健康等产业,积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产业绿色化改造,探索绿色经济发展新模式。蒙阴县发布了全省首份村级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报告,桃墟镇安康村生态产品总价值近1亿元,国庆期间吸引了大批游客,有效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了社会经济发展优势。

在推动“由新到精”上,重点是抓好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狠抓“我为群众办实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形成鼓励改革、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大力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发达地区、龙头企业、上级部门挂职锻炼,让能力更精湛,业务更精通。二是打造一支能够支撑临沂发展的人才队伍。实施“才聚沂蒙”行动23条政策措施,出台《临沂市人才飞地建设暂行管理办法》,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积极吸引集聚更多人才来临沂创新创业。同时,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筹建更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为临沂发展培养更多本土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省委“七个走在前列”“九个强省突破”和“六个一”“六个更加注重”“十二个着力”等部署安排,紧盯省委对临沂“在新旧动能转换中闯出新路径,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走在前列,在鲁南经济圈发展中勇当排头兵,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的定位要求,咬定目标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临沂“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

最后,真诚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老区发展,多到临沂走一走、看一看,多维度了解临沂、多角度宣传临沂,助力我们开创美好未来。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丁绍敏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刚才各位发言人全面介绍了临沂的情况,临沂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开拓奋进、砥砺前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踏上新征程,奋斗新时代,临沂将践行伟大沂蒙精神,迈出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坚实步伐,加快实现“由大到强、由美到富、由新到精”战略性转变。也请各位媒体关注临沂发展,宣传临沂成就亮点,报道临沂生动实践。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光临。 

 
更多>>
  •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处长 丁绍敏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处长 丁绍敏

  • 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 任刚

    临沂市委副书记、市长 任刚

  • 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 戚树启

    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 戚树启

  • 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卫强

    市住建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