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成效
时间: 2021年10月22日(星期五)上午10:00
出席: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周春艳 政策法规处处长崔艳平 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周佳晓 办公室负责人韩林
内容: 邀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同志等介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成效
 
文字实录 正序 | 倒序 手动刷新 自动刷新:
   陈琛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邀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周春艳女士,政策法规处处长崔艳平先生,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周佳晓女士,办公室负责人韩林先生,介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成效,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周春艳女士介绍相关情况。 

   周春艳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

欢迎大家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要向大家介绍全省人社系统“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进展情况,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走深走实。下面,我先介绍下相关情况: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省人社厅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真功夫、拿硬措施,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着力纾民困、解民忧、惠民生,努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一、提高政治站位,拧紧为民办实事的“责任链”。树牢人民至上理念,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一是强化政治担当。高标准做好“规定工作”,主动认领省委第一、二批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将牵头的3项民生项目细化为14件实事,目前已完成8件,年底将全部完成。同时,主动谋划“自选动作”,筛选确定101项民生实事,计划今年完成的73项,已完成43项,其余30项正有序推进,年底按计划完成;其余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二是完善推进机制。建立“1+5+6”推进机制,“1”即成立1个为民办实事工作专班。“5”即采取调研摸底、建帐定责、精准解决、实效评估、建立长效等5个步骤。“6”即实施就业创业质量提升、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提升等6大行动。三是完善政策宣传解读机制。常态化开展“人社政策畅通行”行动,建立人社政策解读库,搭建政策解读平台,让人民群众能够查询政策、用好政策。截至9月底,人社系统发布宣传信息超过10万条,群众点击量同比增长6.1倍。

二、全员“走流程”,找准群众办事的“中梗阻”。为民办实事,摸清群众需求是前提。省人社厅创新开展人社干部走流程,深入了解群众办事的中梗阻、绊脚石,努力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截至9月底,全省人社部门开展走流程14126次,发现问题4278项,整改完成3792项。一是奔着问题走。聚焦政策制定、政策落实、经办管理服务三个方面,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渠道,开展全流程检验,及时发现并整改群众办事的痛点、堵点、难点。二是创新方式走。以办事群众、经办人员两种身份,通过“交叉走”“上下走”“重复走”三种方式走流程,“沉”下去查问题,“提”上来找症结,确保问题真正找准、找实。三是务求实效走。建立问题、责任、整改“三张清单”,边走流程、边查问题、边抓整改、边促提升,优化政策制定的“最初一公里”,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三、聚力攻坚克难,解决群众关心的“急难愁盼”。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省人社厅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一是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啃硬骨头,硬啃骨头,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比如,紧盯群众关心的社保问题,开展“社保政策你我他”宣传解读,连续17年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142元提高至150元。二是着力解决群众的“烦心事”。聚焦困扰群众的痛点、堵点,用好改革关键招,打好破立攻坚战,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狠抓农民工工资支付制度改革攻坚,打造农民工工资支付“数字化+监管”新模式。目前,全省1.95万个建设项目纳入平台监管,实名制信息384.9万人,代发工资859.2亿元。三是着力解决群众的“揪心事”。坚持急群众之急、应群众之盼,不断优化政策供给,解决好群众牵挂在心的“心事”。比如,制定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意见,把平台网约劳动者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范围,维护新业态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四、再造服务流程,提高群众办事的“新体验”。针对办理人社业务提交材料多、办理时限长等问题,省人社厅坚持问题导向,重塑服务流程,实施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给群众带来新的办事体验。一是推动“多样化”向“标准化”晋级。梳理全省159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人社服务事项名称、表单、时限等省市县“三级十七同”,实现人社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二是推动“单件事”向“整件事”迭代。聚焦企业和群众眼中的“一件事”,把分散在不同处室、单位的事项按场景进行梳理、整合、优化,探索“一链办理”,实现“跑一次腿、办多件事”。三是推动“费力办”向“极简办”演变。压缩申请材料、办理时限,大力推进“秒批秒办”“即时办理”。对18项人社服务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试点,全省86万余名办事群众获得“无证明”体验。最近,我们又对83个证明事项实行告知承诺制办理,努力打造“无证明”部门。四是推动“线下办”向“掌上办”蝶变。网上申办的省级事项占97.3%,全程网办事项达到75项。依托“爱山东”APP,将34个高频事项“搬”到“掌”上,群众动动手指即可办理人社业务。

五、健全长效机制,推动为民办实事“常态化”。为民办实事,重在落实,贵在坚持。省人社厅探索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让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是健全联系群众长效机制。畅通民意反馈渠道,建立健全定期座谈、服务“体验日”、结对共建、基层联系点等制度,及时了解群众的所急、所需、所困。建立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清单,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年底对账交账。二是健全政策服务直达机制。推广“政策找人”,利用大数据技术,自动开展交叉比对,自动搜索特定对象,自动兑现各项政策,努力实现“免审即享”。常态化推进“周四在线”培训,组织省市县乡四级工作人员开展线上培训,让政策直达基层每一个服务窗口。三是健全服务效果评价机制。对年度民生实事项目,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等“特约监督员”,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打分。落实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实施“窗口吹哨、处室报到”常态化机制,组织开展暗访评价,让群众真正成为人社工作的阅卷人。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下面,我们很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陈琛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中新社记者

众所周知,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实事。山东是人口大省,也是就业大省,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严峻而复杂。作为就业工作牵头部门,请问,在 “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省人社厅是如何推动重点群体就业的?取得了什么成效?  

   周春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关系发展大局。重点群体就业已列入省委公布的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省人社厅积极发挥就业工作牵头部门作用,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省市县上下联动,重点群体就业实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1-9月,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7.6万人,接近全国十分之一,完成年度计划的88.75%;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4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96.6%;失业人员再就业33.1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98.8%;66.06万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90%以上,居全国前列。主要采取六方面措施:

一是高位推进,强化就业优先。召开全省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电视会议、省就业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会议,对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加大政策供给,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做好稳就业保就业工作的通知》《“创业齐鲁·乐业山东”(2021-2023年)三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延续实施稳岗返还、失业保险扩围等一揽子政策,全力稳就业保就业。

二是稳岗扩岗,稳定企业就业。将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延续实施至明年4月底,减征企业保险费近150亿元。继续实施稳岗返还政策,已返还3亿元、惠及4.43万家企业,稳定就业岗位200.17万个。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职业培训补贴,支持企业以训稳岗、以训扩岗,已发放补贴14.9亿元,惠及4.3万家企业、178.9万名职工。

三是优化服务,促进留鲁来鲁。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留鲁来鲁就业创业推进行动等系列活动,密集举办“就选山东”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实施新一轮“三支一扶”计划,扩大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毕业生招用数量,促进毕业生尽快就业。今年以来,累计开展招聘活动近4500场,发放求职创业补贴3554.54万元。目前,我省高校毕业生留鲁就业率83.05%,高于前四年水平。

四是兜牢底线,加强就业援助。依托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服务,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就业。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灵活运用社保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支持灵活就业。1—9月,发放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8.12亿元、惠及24.27万人,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2.64亿元、惠及3.85万人。

五是鼓励双创,强化创业带动。实施“创业齐鲁·乐业山东”行动,落实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开展“创业齐鲁训练营”活动,提升创业载体建设管理水平,以创业促就业。今年以来,开展补贴性创业培训23.33万人次,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14.28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68.37亿元,贷款发放总量全国第一。

六是提技赋能,提升就业能力。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按照“应培尽培、愿培则培、需培就培”原则,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大规模、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扎实推进“一市一品牌”“一县一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培训质量。1—9月,全省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90.5万人次,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下步,我们将进一步聚焦重点群体就业,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拿出硬招实招,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实事项目。一是加大公岗开发。研究制定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系统性方案,增设农村护路、管水、保洁等乡村公益性岗位,消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开展专项服务。开展高校毕业生“360”全程就业服务行动,以2021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择业期内往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35岁以下登记失业青年为重点,推出政策“组合拳”,帮助尽快就业。启动金秋招聘月活动,为登记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有针对性推荐岗位和就业服务项目。三是狠抓政策落实。常态化开展“人社政策畅通行”行动,推行“政策找人”“免申即享”,推动各项政策和资金快速直达企业、直达群众,提升服务满意度。 

   中宏网记者

领取养老金,关系每位退休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但发放养老金,资格认证是前提。过去,退休待遇资格认定往往需要提交多份材料、办理的时限长、群众需要往返跑。请问,在 “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人社部门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有什么成效? 

   崔艳平

领取养老金,关系每位退休费人员及家庭,是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一件民生实事。长期以来,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前,需要现场人工认证,既影响养老金发放效率,也给群众办事造成诸多不便。在“为群众办实事”中,我省人社系统聚焦这些痛点、堵点,创新开展“静默认证”模式,依托“数字画像”,利用大数据,自动搜索、自动识别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变“人到现场认证”为“数据自动认证”,打造了“静默认证为主、网上自助认证为辅、人工实地核实为补充”的新型认证体系,让老百姓领取养老金享受到“零跑腿、零感知、零打扰”的“免审即享”新体验。目前,全省发放养老金3010.69亿元,涉及职工754.14万人,“静默认证”率达99.9%。

一、破除数据孤岛,构建数据共享“一张网”。丰富的数据资源是推进“静默认证”的基础。我们大力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数据共享,破除信息孤岛,消除数据烟囱,为养老金发放“免审即享”提供了数据支撑。一是打通左右,织密横向到边的共享网。充分利用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建立常态化数据共享和信息比对机制,定期完善共享目录清单、扩大数据共享范围,为提高“静默认证”的科学性、精准性提供了坚实基础。二是贯通上下,织牢纵向到底的共享网。依托金保工程业务专网,对上对接人社部系统,对下对接至乡镇(街道),及时获取领取待遇人员全国出行、服刑、死亡等数据,为跨地区“静默认证”提供数据支撑。

二、加强数据治理,打造精准权威“一个库”。规范、准确的数据是开展“静默认证”的前提。我们重点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加强数据整理,严把退休数据质量关。我们聚焦退休人员基础信息,开展多轮数据整理,修正错误数据、补充缺失数据、清理无效数据,补齐退休人员数据短板,提高了数据质量。二是加强数据清洗,严把关联数据提取关。数据汇聚后体量巨大,相当多的数据与认证工作无关,唯有经过“大浪淘沙”,方能清洗出与认证工作相关联的关键数据。我们坚持需求导向,抽丝剥茧,从海量政务数据中抽取有用数据,真正让数据库“真管用、用得好”。比如,仅从卫健部门抽取门诊住院体检数据达2.51亿条,从民政部门抽取殡葬信息达534.07万条。

三、健全认证机制,统筹省市联动“一盘棋”。坚持以数据赋能引领、重塑资格认证流程,建立“数据两级比对、层层分解下发、资格智能确认、实地核实兜底”的认证工作机制,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协同联动,切实提升“静默认证”的精准性。一是统筹建立省、市两级双重比对机制。及时获取户籍、殡葬、服刑、死亡证明等数据,与领取人信息比对后,分发各市;各市收到推送信息,依托本地数据开展比对,确保认证结果“零差错”。二是统筹建立智能、人工双重比对机制。在省市两级双重对比过程中,对于有就医、住宿等“肯定类”信息的退休人员,在“无感知、零打扰”的情况下智能确定、延续其领取资格,直接发放养老金,实现“免审即享”;对于有死亡、服刑等“否定类”信息的退休人员,暂缓发放其养老待遇,并开展人工精准核实。过去的现场人工认证,耗时长达6个月。“静默认证”模式下,只需要5个工作日即可完成疑点信息的核实,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四、拓宽认证渠道,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实行“静默认证”必须拥有动态数据资源。对于无数据留痕的退休人员,我们,突出人文关怀,坚持“线上认证”和“线下认证”相结合,真正让养老金领取“零负担”。一是网上认证“不见面、有速度”。推行“互联网+资格认证”,积极拓展生物特征识别认证、手机APP远程认证等服务渠道。比如,加强对网站、手机App的适老化改造,增加操作提示,简化使用步骤,方便老年人使用;开通“亲情服务”功能,方便子女帮助老年人快捷完成认证。二是传统认证“面对面、有温度”。继续使用老年人熟悉的传统认证形式,将资格认证业务下沉到乡镇、街道和社区、行政村,提供就近服务,让老年人不出村、不出社区即可完成认证。开展主动服务,通过健康体检、文体活动、节日慰问、上门走访等方式,进行“面对面”认证,让老年人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完成认证,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关怀。 

   大众日报记者

当前,人才的竞争已经从拼政策转向拼服务、拼环境。提高人才服务质效,既关系广大人才的切身利益,也关系人才发展环境,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的工作。请问,在 “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人社部门是如何提升人才服务质效的?  

   周春艳

今年以来,省人社厅把优化人才服务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坚持“源自内心的真诚服务”,完善服务机制,再造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效,着力打造有温度的人才服务品牌。

一、人才服务体系从“有”到“优”,实现全省的一体化、全覆盖运行。以打造山东高层次人才服务“升级版”为导向,不断优化政策供给,逐步形成覆盖全省、上下贯通的高层次人才服务网络。一是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打造贯通省、市、县三级的服务窗口体系,全面负责服务事项统筹、协调调度、落实督导、服务评价等职能,做到“人才集中到哪里,窗口就服务到哪里”。截至目前,全省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达203个,年服务高层次人才超过5万人次。二是建立高层才人才服务专线。依托政务服务热线,建立省市“12345”人才服务专线,实行“按责转办、限时办结、逐一反馈、回访督导”快速响应办理机制,实现政策直接解释、问题马上落实、意见及时反馈。三是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建立覆盖全省的高层次人才服务队伍,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全过程“一对一”服务。对工商、税务、海关的审批许可事项实行“店小二式”预约定制服务,对日常工作、生活服务实行 “保姆式”代办服务,确保高层次人才服务事项得到全面落实。目前,全省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总数已达12386人。

二、人才服务模式从“广”到“精”,实现多层次、全链条施策。紧盯人才引进培养的成长链条,量身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支持举措,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一是引进有渠道。启动实施“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来鲁留鲁就业创业计划,持续开展“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促进青年人才“智”汇齐鲁。深入实施青年优秀人才集聚计划、海归英才汇聚计划,举办博士后、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为集聚海内外英才来鲁创新创业搭建广阔舞台。二是创业有保障。建成158个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园区,为各类人才创业提供全要素支持。目前,孵化创业项目、企业超10万个。设立超过20亿元的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20万元,创办小微企业的最高可达300万元。省财政对于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业入选者,择优给予股权投资支持。三是成长有支持。建立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持有“山东惠才卡”、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可直接申报正高或副高职称;从省外国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以直接参加相应职称评审。截至目前,全省1300余人通过“直通车”获评高级职称。出台创新人才薪酬激励若干措施,1565名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享受绩效工资倾斜,1633人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分配方式。

三、人才服务能力从“能”到“强”,实现智慧化、立体式保障。聚焦人才关心关注的“关键小事”,创新服务手段,重塑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能力,让各类人才在山东工作更顺心、生活更安心。一是推行“绿色通道”零障碍服务。落实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服务政策,累计为7110位高层次人才颁发“山东惠才卡”,为其在山东创新创业提供交通出行、子女上学、医疗保健、物品通关、金融信贷、职称、岗位等29项绿色通道服务。同时,持有“山东惠才卡”的高层次人才,凭卡直接享受全省各地绿色通道服务事项,实现“同城待遇、叠加服务”。二是推行“网上办理”零跑腿服务。建设“山东省高层次人才网上服务专区”和“山东省高层次人才服务信息系统”,梳理再造服务流程,“山东惠才卡”申领、专家津补贴发放等实现全程网办,高层次人才服务诉求依托系统实现“接办即受理,一周必办结”,让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目前,系统注册用户已达19290人。三是推行“政策找人”零感知服务。搭建青年人才与博士后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自动进行比对认证,自动筛选符合条件的在站博士后,自动发放生活补助,青年人才补贴实现“免审即享”。目前已核实确认符合条件的在站博士后140余人。推行电子版“惠才卡”,运用大数据,实现“惠才卡找人”,为587位高层次人才主动制发“山东惠才卡”,提供服务保障。 

   齐鲁晚报记者

一些劳动者反映,在企业用工中拖欠工资、不缴纳社保费、不按规定休假休息等行为时有发生。请问,在 “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人社部门是如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 

   韩林

劳动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事关广大职工和企业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近年来,省人社厅聚焦职工群众权益保障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深化改革攻坚,完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有力保障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下面,我具体从四个方面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一、织密劳动关系“协调网”。坚持未雨绸缪,加强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一是大力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在济宁开展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发布和谐企业、工业园区省级地方标准,制定劳动关系和谐企业20项联合激励措施,开展集体协商集中要约活动,多形式开展劳动关系和谐创建活动。二是探索推广电子劳动合同。聚焦劳动者关心关注的劳动合同问题,在青岛市、淄博市先行开展电子劳动合同试点基础上,全省其他各市有序扩大试点范围,实现签订电子劳动合同与劳动用工备案业务实时对接、数据共享、一键办理,既降低了企业成本,又解决了过去“取证难、示证难、存证难”问题。目前,全省签订电子劳动合同已超过20万份。三是扎实推进劳动关系“和谐同行”能力提升行动。实施千户企业培育共同行动计划、服务万户新企用工计划、重点企业用工指导计划,不断提升劳动关系治理能力。目前,全省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达1800多家,全省劳动关系协调员达2.3万人,服务新企用工数量2万多家,对2500多家重点企业开展用工指导服务。

二、保障农民工的“钱袋子”。紧盯农民工反映强烈的工资支付问题,坚持补短板、强弱项,确保让农民工劳有所得。一是强化技术创新。我厅牵头建成全国首个省级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将实名制管理、工资专户管理、银行代发管理、预警监测等各项制度全部集成到平台系统,实现农民工工资支付全过程、一体化、智慧化监管。目前,全省1.95万个建设项目纳入平台监管,实名制信息384.9万人,代发工资859.2亿元。二是加强隐患排查。创新打造“工长制”农民工服务新模式,由街镇分管领导任“工长”,定期排查项目、调处欠薪问题。建设省级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联动平台,全面畅通电话、来访、来信等举报投诉渠道,及时受理处置农民工投诉。三是深化专项治理。扎实开展根治欠薪制度全覆盖专项行动、女职工产假等权益专项执法行动,公布重大违法行为82件,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名单41个。制定《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严厉打击欠薪违法行为,“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案件线索办结高效,电话回访满意度高。

三、跑出调解仲裁“加速度”。坚持抓早、抓小,不断提升调解仲裁质效,努力把劳动争议“柔性”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前三季度,全省各级调解仲裁机构共受理争议案件10.27万件,涉及劳动者10.93万人,涉案金额20.65亿元。一是完善调解机制。建立覆盖省、市、县、乡四级的“互联网+调解”服务平台,前三季度,线上共受理争议案件3215件,基本实现“马上办、网上办”。强化基层调解组织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基层调解品牌工作室,目前,全省共有259个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参与打造工作,共培育调解品牌工作室178个。二是提升仲裁质效。深化仲裁要素式办案方式改革,进一步扩大适用要素式办案方式争议类型,全省136个县(市、区)全部适用仲裁要素式办案,案件审理时限、庭审时长、文书篇幅压缩20%以上。设立农民工工资争议速裁庭,实现案件快立、快审、快结常态化。

四、优化工资收入“分配图”。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优化企业收入分配,积极推动共同富裕。一是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及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稳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动企业职工收入稳步增长。今年,省政府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职工工资增长基准线7%。省政府公布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100元、1900元、1700元,平均增幅9.8%,从2021年10月1日起执行,切实兜牢企业职工生活底线。同时,积极推进企业工资支付立法,为保障企业职工工资支付权益提供法治保障。二是强化工资收入引导服务。开展我省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培训,在部分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薪酬分配试点工作,为重点群体提供针对性薪酬指引服务。同时,有序开展企业薪酬调查工作和制造业人工成本监测,对全省1万户企业、180万职工薪酬数据进行调查和汇总分析,发布人力资源市场工资价位信息,引导增加企业职工收入。

有关情况主要就是这些,谢谢!

四、优化工资收入“分配图”。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优化企业收入分配,积极推动共同富裕。一是加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及时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稳慎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动企业职工收入稳步增长。今年,省政府发布企业工资指导线,职工工资增长基准线7%。省政府公布全省最低工资标准,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100元、1900元、1700元,平均增幅9.8%,从2021年10月1日起执行,切实兜牢企业职工生活底线。同时,积极推进企业工资支付立法,为保障企业职工工资支付权益提供法治保障。二是强化工资收入引导服务。加强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导,开展我省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培训,在部分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薪酬分配试点工作,为重点群体提供针对性薪酬指引服务。同时,有序开展企业薪酬调查工作和制造业人工成本监测,对全省1万户企业、180万职工薪酬数据进行调查和汇总分析,引导增加企业职工收入。

有关情况主要就是这些,谢谢!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一些群众反映,过去,有些部门单位出台了大量政策,但这些政策群众不知道、用不好,导致许多政策成了“抽屉政策”,好看不好用,政策效果也没有发挥出来。请问,在 “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中,人社部门是如何促进政策落实、让群众真正享受到政策的? 

   崔艳平

人社部门是重要的民生部门,人社政策能否畅通落地,直接关系政策红利能否发挥,直接关系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今年以来,省人社厅将推动人社政策落实落地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人社政策畅通行”活动,一体推进政策宣传、解读和落实工作,让企业和群众及时了解政策、全面掌握政策、准确用好政策,真正让黄金政策发挥了黄金效益。

一是开展“宣传畅通”行动,让企业和群众及时了解政策。突出“快”字。政策性文件出台时,同步谋划政策宣传、解读工作,打出一定“提前量”;文件出台时,政策同步上线上网、上报上刊、上电视上电台,让群众知晓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突出“准”字。广泛运用各类媒体、新闻发布会、媒体吹风会、人社微发布等形式,深入宣传政策的背景、意义、内容、要求,为群众及时提供准确、权威的信息。突出“广”字。坚持“全媒体”宣传,统筹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兴媒体,并指导全系统的宣传信息人员广泛转发有关政策宣传信息,吸引更多企业和群众知悉政策、了解政策。刚才,周厅长已经作了介绍,全省人社系统刊发各类宣传信息超过10万条,群众阅读量增长6.1倍。

二是开展“解读畅通”行动,让企业和群众全面掌握政策。构建政策解读库,坚持存量、增量一起抓,系统梳理现存的政策,逐个制定解读材料及问答材料,在库问题近800个。搭建政策解读平台,利用全省各级人社服务窗口、12333咨询热线等传统渠道,建立线下政策解读平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同时,在厅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山东人社服务”APP的显要位置,设置线上政策咨询台,把政策解读搬到“网上”、放到“掌上”。创新解读形式,灵活采取案例、图表、音视频、动漫、H5等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增强政策解读吸引力。今年以来,省级累计发布政策图文500余篇,推出专题解读100余期,发布解读视频近30个。

三是开展“落实畅通”行动,让企业和群众准确用好政策。加大服务人员培训,举办全省人社系统练兵比武大赛,全省3万余名干部职工参加在线答题;持续开展全省“周四在线”活动,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全面提高人社干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经办能力。目前,累计开展培训17期,培训干部职工4万余名。开展政策定向推送。全面梳理打包人社领域各项政策,充分运用短信、明白纸、政策大礼包等形式,向享受人群定向推送政策,让“专门政策”专属“专门人群”。开展“政策找人”活动。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政策享受条件的自动交叉比对,自动搜索符合政策的群众,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促进人社政策早落实、快落地、广覆盖。比如,刚才,周厅长也作了介绍,我们利用大数据手段,开展的“惠才卡找人”行动。大部分高层次人才获得“山东惠才卡”已实现“无感获得”,前三季度累计发卡1200张,主动制发率达49%。 

四是坚持宣传解读落实一体推进,让人社政策红利充分释放。树立整体意识,一体推进宣传、解读、落实工作,打造“共生效应”。重点做到三个“一体”:一是一体谋划。制定人社政策文件时,围绕政策推动的重点、群众关心的热点、贯彻执行的难点,同步谋划、编制宣传解读落实方案、宣传材料和解读材料,确保重点突出、有的放矢。二是一体实施。审签政策文件时,同步报送宣传解读落实方案、宣传材料和解读材料。印发文件后,同步开展信息、宣传、解读、落实各项工作,努力把各个环节由“串联”变为“并联”。三是一体评估。通过现场调研、问卷调查、网络、电话等方式,全面评估政策执行情况、落实效果、宣传解读成效,建立评估整改提升机制,发挥整体效力。 

   山东综合广播记者

近期,中央、省委就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请问,下步人社部门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进一步推动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周佳晓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果的关键所在。为人民群众办好人社领域的民生实事,是人社部门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检验。也是一切人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前期,虽然我们在为民办实事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对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对照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一定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学习贯彻中央部署和省委要求,做到精力再聚焦、措施再加强、责任再压实,不断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变化、享受到实惠。

首先,我们将在加快进度上持续用力。人社部门确定的百件民生实事,是对人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我们将进一步树牢人民至上的理念,持续攻坚突破,确保这些民生实事在承诺时限内尽快完成。强化压力传导。完善专班运行机制,压实工作责任,挂图作战、倒排工期,高标准按时完成目标任务。强化督促指导。坚持周调度、半月提醒、月报告,充分运用巡回指导、专人盯办、明查暗访等多种方式,加强督导调度、现场指导,确保实事项目扎实有序推进。强化分类指导。对已经完成的实事项目,认真总结经验,努力形成制度化规范化成果。对尚未完成的,尤其是一些难啃的“硬骨头”,不等不拖,积极探索,努力创造条件,拿出硬招实招,用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

第二,在评价反馈上持续用力。为民办实事的效果如何,群众最有发言权。下步,我们将评判权交给群众,真正让群众“说了算”。建立实事评价机制,主动接受上级部门评价指导,组织开展厅内自评互评、服务满意度调查、专项问卷调查等,完善人民来信来访、网民留言、电视问政、接诉即办、特约监督员等监督评价渠道,自觉接受群众评价监督,全方位检验办实事成效。深化服务评价机制建设,完善人社领域“好差评”制度,推动实现线上线下政务服务事项、评价对象、服务渠道全覆盖。健全“吐槽找茬”机制,鼓励群众对我们的服务吐槽、挑刺、找茬,虚心接受群众的合理化意见建议。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及时研究分析反馈意见,不断优化政策措施,持续推动政策落地见效。发挥好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实事项目完成实效,作为年度述职评议考核、评先树优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提升为民服务质效。

第三,在倾听民意上持续用力。坚持“群众有所呼、人社有所应”,始终把听取群众意见作为改进工作的重要抓手,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持续深化“人社干部走流程”,推动党员干部带头动起来、沉下去,深入了解群众办事遇到的问题,认真倾听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建议,有针对性地完善政策措施。多渠道汇集群众需求,畅通与群众的沟通联络渠道,完善“基层联系点”制度,用好“12333”“山东人社”微信公众号、官方抖音号等,更加广泛地倾听群众心声,掌握群众诉求,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动态调整实事项目清单,聚焦人社事业发展的新变化、瞄准群众对人社工作的新关切、新需求,及时调整优化实事项目清单,确保为民办实事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在建立长效上持续用力。为民办实事,必须坚持常态长效、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制度供给机制,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回应群众现实需求,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升人社领域制度供给能力。再造人社服务流程,持续实施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深入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着力打通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破解制约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障碍,打造人社品牌服务“升级版”。 健全政策落实机制,深化“人社政策畅通行”行动,建立政策落细落小机制,尤其是对政策规定比较原则的,制定配套政策,细化政策举措,提高政策措施的可执行性、可操作性,真正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陈琛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大家如有其他需要采访的内容,请联系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政策法规处范洪艳,联系电话:86013302。

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更多>>
  •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周春艳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周春艳

  • 政策法规处处长 崔艳平

    政策法规处处长 崔艳平

  • 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周佳晓

    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周佳晓

  • 办公室负责人 韩林

    办公室负责人 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