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烟台专场
时间: 9月27日(星期一)下午15:00
出席: 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 市委副秘书长、市委财经办主任、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松杰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林阳
内容: 邀请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等介绍有关情况
 
文字实录 正序 | 倒序 手动刷新 自动刷新:
   丁绍敏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举行“全面小康 奋进山东”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烟台专场,很高兴邀请到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雁先生,市委副秘书长、市委财经办主任、市发展改革委主任王松杰先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林阳先生,围绕“开放创新、绿色发展,奋力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主题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郑德雁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郑德雁

尊敬的新闻界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好!在国庆佳节即将到来之际,非常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烟台市委、市政府和广大烟台市民,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烟台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回顾百年党史,烟台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烟台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烟台视察并作出重要指示,为烟台发展指明了方向。总书记要求我们,“要有这么一股劲,一鼓作气、一气呵成、一以贯之,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向前”。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扛起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三核”之一的重任,脚踏实地、笃定前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这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奋斗历程,烟台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我们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816亿元,居全国城市第25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5万美元。烟台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三核”城市之一,在全省的发展格局中可以用两个“3”、两个“2”、两个“1”来概括: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省第3,外贸进出口额、实际使用外资额全省第2,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全省第1。体现为“三个更”:经济结构更“优”。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改造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兴动能,“烟台制造”助力中国航天、海工、高铁、核电等“大国重器”走向世界,被国务院授予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先进结构材料、生物医药入选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9.4%,高于全省平均12个百分点。创新动力更“强”。获批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启动建设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中科环渤海药物高等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1120家,独角兽企业4家、瞪羚企业97家,居全省第2位。今年以来获批上市4种创新药,其中2种是全省唯有上市的一类创新药。发展后劲更“足”。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标志性工程——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万华化学百万吨乙烯项目建成投产,东方航天港实现我国首次海上发射,固体火箭总装测试基地全面建成。海洋经济蓬勃发展,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91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4。

这是统筹协调发展的奋斗历程,城市建设和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坚持以高标准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完成蓬莱、长岛行政区划调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3%。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更加完善,烟台至济南高铁最快1小时40分钟,潍烟高铁2023年建成后将3小时通达北京,2019年蓬莱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千万人次,烟台港货物吞吐量居全国沿海港口第八位,积极推进渤海海峡跨海大通道,烟台对接东三省、连通东北亚的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首位,“烟台苹果”蝉联中国果业第一品牌。大力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农厕改造、清洁取暖、农村环境整治等工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

这是加大改革开放的奋斗历程,开放型经济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在全国率先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市管实体企业资产证券化率居全省首位。“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营商环境评价列全国第25位,成为全国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对外开放迈上更高水平。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综合保税区、中韩产业园等国家政策叠加,改革开放以来,有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烟投资兴业,累计引进外资近400亿美元,每年外贸进出口额3000多亿元。 

   

这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奋斗历程,人民群众生活不断得到新改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近五年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76.6%。14.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森林覆盖率居全省首位。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改造棚户区19万套、老旧小区19.5万户,惠及群众近百万人,“一元公交”、社区食堂、慢行系统等广受群众欢迎。连续六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七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九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

“十四五”是烟台厚积薄发、乘势而上、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面向未来,我们信心满怀。烟台有天赐的资源禀赋,烟台通山达海、区位独特,黄金海岸线延绵千里,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避暑旅游样本城市、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烟台有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一带一路”重要港口城市,烟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振兴东北和中日韩合作等重大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烟台有雄厚的发展基础,民族工业在这里发祥,制造业实力突出,培育出“中国特色现代国企改革样本”万华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上市公司52家,居全省第2位。烟台有英雄的胶东儿女,古代有民族英雄戚继光保家卫国,抗战时期50万胶东子弟踊跃参军、7.6万名烈士前仆后继,而今航天女英雄王亚平逐梦太空,东京奥运会上烟台健儿喜获3枚金牌,居中国城市金牌榜第2位,展现出这座城市英勇坚毅、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烟台海纳百川、人才辈出,烟台人民勤劳质朴,烟台干部人心思进,有这么好的基础和条件,烟台大发展的前景宽广辽阔,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

省委、省政府对烟台发展寄予厚望,立足新发展阶段,对烟台提出了“打头阵、当先锋、上层次”的目标要求,为烟台发展确立了新的坐标。目标指引方向、目标凝聚力量!我们将矢志不渝在高质量发展上“打头阵”。全力构建“1+233”工作体系,突出加强党建引领这一根本,抓好动能转换、乡村振兴两条工作线,加快中心城区、产业园区、海洋经济示范区“三区”建设,强化民生改善、营商环境、风险防控三项支撑保障,3-5年内,全市经济总量迈上万亿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万美元,开启更高水平的城市发展赛道,建成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在全省第一方阵中继续领先发展、作出示范。我们将矢志不渝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当先锋”。始终站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链接全球最优资源,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激活发展“一池春水”,勇当开放发展之先锋。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建立极具生长力的创新平台,点面耦合、积厚成势,让创新因子持续发酵,让智慧、技术、资本交融涌流,勇当创新发展之先锋。始终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做大优势产业、做强优势链条,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让“烟台造”成为城市标识,让“新经济”滋养城市肌体,勇当先进制造之先锋。始终牢记总书记“经略海洋”的嘱托,深耕海洋、以港兴市,做活产业强海、科技兴海、生态护海的文章,激发海洋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勇当海洋强国之先锋。始终把绿色低碳作为发展方向,大力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打造全国清洁能源桥头堡,创建国家级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勇当全面绿色转型之先锋。我们将矢志不渝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上层次”。坚持以“初心换民心”,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积极构建“12335”大城区建设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走出具有烟台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全面提高服务水平,用心用力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大事小情。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城市生长力”,持续壮大经济实力、产业活力、城市魅力、生态张力、社会合力、治理能力,让每位市民听到城市生长的声音,感受到蓬勃向上的力量,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我先简要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丁绍敏

现在回答记者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 

   新华社记者

我们知道,烟台是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三核”之一,能否简要介绍一下今年以来烟台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取得的进展? 

   王松杰

去年,我们已圆满完成初见成效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306元。今明两年是“五年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我们全市上下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打头阵、当先锋、上层次”要求,围绕“1+233”工作体系,主动寻标对标,狠抓工作落实,朝着率先实现“五年取得突破”目标努力。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5%,其中“四新”经济增加值增长19.1%,占GDP比重达到31.9%;“十强”产业增加值增长27.7%、对全省贡献率14.3%,综合得分列全省第2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9.4%,高于全省12个百分点,较2020年全年提高4.65个百分点。

在产业层面,贯彻落实“三个坚决”。一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以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为重点,依据环保、安全、技术、能耗标准,促使一批能耗、环保、安全、技术不达标产能依法依规关停退出。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建设,落实能耗“双控”、煤炭消费压减,41个“两高”问题项目已全部达到处置进度要求。水泥行业已完成15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关停、105万吨水泥磨机产能关闭退出,年底前还将关停210万吨不合规的水泥磨机产能。煤电机组方面已完成5台3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拆除任务,年底前将完成年度13台关停计划。化工行业已先后两批关闭退出化工生产企业279家,鼓励化工生产企业转型退出化工生产领域,全市化工生产企业由2018年初的800余家减少到现在的394家。二是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启动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确定16条重点产业链,逐条产业链编制产业链导向目录。滚动推进“千项技改、千企转型”,17个项目入选省重点技改项目,居全省第2位。围绕服务业突破发展,加快构建“7+4+5”产业体系,上半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4.3%,居全省第3位。三是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编制“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上半年我市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集群、核电装备产业集群入选首批12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在项目层面,集中要素资源全力保障项目落地生根。截至目前,114个省级重点建设类项目开复工112个、开复工率98.3%,当年累计完成投资543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2%;394个市级重点建设类项目开复工382个、开复工率97%,当年累计完成投资106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77%。围绕城市更新、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五大领域,梳理总投资6700亿元的88个项目,形成10个工程包,与央企强企和政策性银行对接。启动谋划明年重点项目,按照“9月拉出单子、10月定下盘子、11月开展前期工作、明年1月开工建设”时序,遴选储备一批支撑动能转换突破的重大产业项目。

在创新方面,从服务、人才等方面制定15条政策,支持“三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烟台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成为全省第一个挂牌的省实验室;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研院完成事业单位法人注册并召开第一届推进委员会(理事会);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硅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果树组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获批2021年省级专家服务基层示范项目。加大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全市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已达到550多个。实施创新引领工程,在全省率先开展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揭榜制”,30个科技成果获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万华化学突破高端聚氨酯原料ADI全产业链国际技术封锁等3项科技成果入选2020年度山东“十大科技成果”。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120家,居全省第3位。

在数字经济层面,实施数字经济五大工程,打造全省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探索“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推进机制,在重点行业领域开展“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行动,每年培育10家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新建5G基站2049个,累计7619个,基本实现中心城区连续覆盖。培育华为(龙口)大数据中心、中金(烟台)大数据中心和橙色云、腾讯云、京东云等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市智慧企业将达到1000家以上,示范应用场景100个以上。

在区域层面,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等战略,谋划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平度—莱州—昌邑绿色化工联动区、即墨—龙口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区等。出台《振兴县(区)域经济三年行动方案》《推进蓬长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推动形成特色鲜明、百舸争流、全面振兴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在全省率先实现“五年取得突破”目标,推动产业、投资、消费、外贸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力争今年“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3%左右。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突破95。二是改善投资结构,到2022年工业技改、“四新”经济投资占比分别达到25%和65%以上,保持民间投资占比稳定在70%以上。三是升级消费结构,到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打造10个夜间经济集聚区和15分钟消费圈,旅游接待人数达到8890万人次,电子商务网络交易额年均增长10%以上。四是提升外贸结构,到2022年外贸进出口总量突破3500亿元、在全省占比达1/6以上,一般贸易占比达到60%以上,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达到60%以上,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达到500家。五是调整信贷结构,到2022年全市信贷规模与生产总值基本匹配,不良贷款比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引导银行机构扩大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和无还本续贷规模,持续增加首贷户,到2022年实现年均增长3000户以上。 

   中国日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烟台市海洋资源得天独厚,请问在经略海洋方面有什么打算? 

   郑德雁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对于烟台来说,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在海洋、最大优势在海洋、最大动能在海洋,主要体现在四个“位居前列”:一是海洋资源禀赋位居前列。烟台依海而生、向海而兴、因海而美,海洋资源在全省的地位可以概括为“1234”:拥有1038公里的美丽海岸线、全省20%以上的海域面积、30%以上的沿海区市、40%以上的海岛面积,这都是大自然馈赠烟台的宝贵财富,也是烟台经略海洋的底气所在。二是港口承载能力位居前列。沿海分布着“一港十区”,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直接通航,中铁渤海轮渡是全国最大的铁路轮渡企业,2020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三是海洋产业发展位居前列。国家级海洋牧场占全国1/8,形成了海洋牧场“全国看山东,山东看烟台”的发展格局。烟台还是全球四大深水半潜式平台建造基地之一,培育形成了以中集来福士、杰瑞集团等为骨干的海工装备产业集群,“蓝鲸1号”等一批“大国重器”挺进深海。四是海洋生态环境位居前列。2020年近海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烟台成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长岛荣获生态环境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当前,烟台正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海洋经济推进建设海洋强国的意见》,深入研究海洋强市的烟台路径,争当海洋强国的时代先锋。重点围绕港口、产业、生态三个方面大力突破,让“蓝色”成为烟台的标志性色彩。

一是聚力以港兴海,扬起“蓝色风帆”。中央财经委第六次会议指出,要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的龙头作用,特别要求青岛、烟台等发挥港口门户城市优势。我们坚决担负起光荣使命,把港口作为促进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推动港口和临港产业体系深度嵌入国内外交通和产业网络,促进各类要素资源跨区域自由流通。我们正在加强与省港口集团的协作,完善全市港口规划布局,大力疏解芝罘湾老港区功能,规划建设蓬莱东港区,科学布局邮轮母港、集装箱港区、服务聚集区,超前规划未来跨海大通道的节点和腹地,强化与大连市的联结,形成紧密型伙伴城市发展关系,力争5年内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形成外接东北亚、内联黄河流域的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打造黄河流域港口门户城市、中国北方重要物流枢纽城市。

二是聚力产业强海,打造“蓝色引擎”。烟台海洋经济基础雄厚,拥有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哈工程烟台研究(生)院等涉海科研院所,正在启动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我们将统筹各类涉海资源,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牧场方面,组建了烟台海洋蛋白集团,规划布局“4带20群”海洋牧场区,启动“百箱计划”,致力于打造亚洲最大的海洋牧场集群。海工装备方面,组建了烟台深海海洋科技集团,推进“蓝鲲号”“梦想号”等重要海工装备建设,为深海钻探、海上风电、海上航天发射提供坚强保障,向世界输出“烟台海工”的响亮品牌。海洋工程方面,发挥烟台打捞局海上施工、工程潜水技术全国领先优势,促进强强联合、协同创新,联合打造海洋工程集成服务平台,形成海洋领域的“拳头”力量。海上旅游方面,挖掘和串联山、海、岛、城资源,一体化布局海岸、海岛、海上、黄渤海分界线等旅游线路,做强邮轮靠岸游、公海游,做活游艇近岸游、近岛游,重塑烟台海上游格局。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源、海洋金融、海洋交通和智慧海洋等,都是烟台海洋经济发展的重点和潜力所在,我们将立足优势、深入谋划,贯通海洋一二三产业,塑成更多烟台优势。

三是聚力生态护海,守护“蓝色家园”。良好的海洋生态是烟台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健全长效机制,大力推行“湾长制”,建成全省首个入海排污口管理平台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体系,让烟台的海更清、滩更净、岸更绿、湾更美。中央支持烟台开展海岛保护与开发综合试验,我们将以长岛为重点,高标准打造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争创全国首个海洋类国家公园,打造全国海岛保护与开发的样板,走出共同富裕的海岛发展之路。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记者

作为山东省的工业大市,烟台跳脱了低端重型化的路径依赖,在推动制造业创新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林阳

烟台是一座百年工业城市,1892年张弼士先生在烟台投资兴办了中国第一所葡萄酒酿造企业,也就是张裕公司,之后烟台相继诞生了北极星、三环锁、罗锅香皂、飞轮罐头等一批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被称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工业蓬勃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其中创新一直是引领烟台制造向创造转变的第一驱动力,也见证了烟台这座城市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坚定足印。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烟台视察时强调“要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新突破”“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和掌握更多的国之重器”。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建设制造业强市为目标,以“四新促四化”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强产业链、做优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链式提升主导产业,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巩固。烟台制造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先后通过实施工业强基、“双百千工程”、“9+N”产业集聚培育工程等,培育了高端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有色及贵金属加工、食品加工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其中高端化工产业,拥有全国产能最大的聚氨酯生产基地、规模最大的高性能纤维研发生产基地。食品产业,是4个中国食品名城之一、水产品出口占全国1/10、中国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基地、全国每3瓶葡萄酒就有1瓶产自烟台。汽车产业,是全国最大的刹车盘生产基地、重要的整车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收入规模居全省首位,是全国重要的消费电子产品生产基地。今年,我们遵循产业“集群化、链条化、园区化”发展规律,筛选出16条重点产业链创新推行“链长制”,按照“链聚成群、园区建链”思路,逐一明确链长和链主企业,领建园区和关联园区,要素、政策、项目等资源聚链落园、聚焦发力,力争到2023年形成2个2千亿级、4个千亿级和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有序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二是头雁引领活力迸发,“大国重器”频现“烟台元素”。持续实施培强做大工程、企业创新平台升级培育行动,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十三五”以来累计推广88个首台(套)装备、20个首版次软件、51个首批次新材料,培育了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69个。创新要素引领一批行业“头雁”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激发了“强雁”跟进、“雏雁”齐飞的企业创新局面,百亿级企业13家,10亿级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28.6%,总数1120家。在“上天、下海、入地”等前沿技术领域频现烟台身影,可下南海取“冰”的中集来福士“蓝鲸1号”、将中国页岩气开发带入涡轮压裂时代的杰瑞“阿波罗”、配套中国C919大飞机的南山铝合金航空材料、助力实现我国首次海上应用发射的东方航天港……这些凸显海陆空领域高尖精技术的国之利器,拉升了烟台制造业的创新高度,也凸显了烟台制造的创新基因。

三是突破发展工业设计,擦亮设计之都新名片。坚持工业设计与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服务型制造、开发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相结合,开展设计供需对接活动,提升企业设计创新能力,累计培育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28家,居全省第一梯队。依托中德工业设计中心创建全国首家省级工业设计研究院——山东省工业设计研究院,服务并孵化设计项目近百项,并作为国内智能制造领域唯一代表成功列入首批国家院培育对象。连续举办2届工业设计领域最高规格的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吸引600余家国内外顶级设计机构和企业代表汇聚烟台。在今年更是启动了世界“设计之都”创建工作。2021世界工业设计大会将于10月22-24日在烟台举办,也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届时到会参访。

四是抢抓机遇数字赋能,创建互融互促示范区。以5G领航新基建,建设了万华5G+大型化工园区、耕海一号5G+海洋牧场、山东黄金5G+智慧金矿等近百项融合应用,在助力企业提质增效方面成效显著。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位居全省第一梯队,累计培育出70家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培育数字产业生态赋能企业转型,引进建设包括腾讯云、橙色云、华为云、京东云等在内的综合性、行业级、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场景)120多个,共链接2万家企业,50余万台设备,为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优渥的“数字土壤”。今年7月,烟台举办了首届胶东经济圈工业互联网峰会,促成与工信部直属三大院所开展战略合作,将联合腾讯、西门子等顶尖企业共同建设胶东经济圈数字经济生态产业园。未来三年,烟台将建设5个双跨类、10个行业级、100个企业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上云企业数量达到3万家、工业设备上云数突破100万台/套,聚集100家以上技术模式领先的工业互联网服务商,构建起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助力山东省创建工业互联网示范区。也请各位媒体朋友一如既往地关注支持烟台制造业发展,谢谢! 

   大众日报记者

烟台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如何让发展成果惠及城乡群众的? 

   王松杰

烟台市始终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拿出真金白银办好民生实事,“十三五”期间,民生领域累计支出2884亿元,占财政支出的76.6%。每年以市政府名义承诺并实施100项重点民生工程,“12345,有事找政府”服务品牌深入人心。概括起来就是让群众增其利、解其忧、有其乐、享其便、得其安。

一是让群众增其利。更加注重城乡居民收入均衡提升,让居民的钱袋子鼓起来,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万元,提前一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翻番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2:1,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6.6万人,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失业金领取标准、城乡低保标准、特困供养标准均居全省前列。全市14.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二是让群众解其忧。把民生保障网织就的更密实,努力做到老有颐养、病有良医、学有优教、弱有帮扶。全市建有各类养老床位6.5万张,城市社区、农村社区日间照料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74%、75%。先后荣获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全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城市等荣誉称号,医养结合“烟台模式”在全国推广。全市医保参保率达到96%,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例下降至28%。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5岁,主要健康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十三五”期间,新建、改扩建学校(幼儿园)750余所,全面改薄、消除大班额基本完成。建有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43处,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2万户。

三是让群众有其乐。不断完善文体服务设施,丰富活动内容,让群众有健康的体魄和欢乐的笑脸。市区基本形成“15分钟健身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比达到40%。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0.83 块,是全国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和社区足球场地建设双试点城市。各类公办文化场馆全部免费开放,市艺术院团每年组织公益演出1500余场。成功承办了山东省旅发大会、世界老年旅游大会、烟台国际海岸生活节等特色节会,树立起海岸生活的烟台标杆。荣获了中国十佳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强省建设先进市等荣誉称号。

四是让群众享其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保障水平,让群众出行更便捷,生活配套设施更完善。龙烟铁路、潍莱高铁开通运营,铁路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蓬栖、龙青、文莱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70公里。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72个,先后推出了市区“一元公交”、社区食堂、城市慢道等一批惠民举措,各区市主城区5G网络实现全覆盖。

五是让群众得其安。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守护好群众的幸福生活。六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七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九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妥善处置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成为国家首批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省首批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地级市信用指数排名稳居全国前10位。

未来五年,我们将按照“1+233”工作体系和中心城区“12335”建设思路,抓好“四个提升”,将更多的民生愿景化为幸福实景。

一是由全面小康向共同富裕提升。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两万美元,推动居民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同步增长,进一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新增就业45万人以上。健全城乡统筹、普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出台“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

二是由脱贫攻坚向振兴乡村提升。打造烟台苹果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实施海洋牧场“百箱计划”,做强莱阳茌梨、葡萄及葡萄酒、大樱桃等烟字号品牌,建设“中国北方种业硅谷”,开展新一轮农村环境整治工程。

三是由诉求受理向主动服务提升。推行“镇街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和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主动查问题、解难题。全面升级12345服务热线,做好“政企通”专线,打造城市总客服。

四是由粗放消费向低碳生活提升。建设全国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大力推广核能供暖,支持长岛争创全国首个海洋类国家公园,推动昆嵛山保护区创建全国一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美丽中国的“烟台样板”。 

   人民日报记者

民营经济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生力军。“十三五”以来在烟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民营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请介绍一下烟台民营经济发展有哪些亮点? 

   林阳

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是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大多数最终产品的提供者,是形成庞大消费市场的重要力量,也是大多数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的确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生力军。改革开放以来,烟台民营经济经历了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占据半壁江山、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胶东模式”,到推行放权让利系列改革激发活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再到培强做大与扶优中小并重、高成长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也是烟台制造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优势特色。主要表现在:

一是“铺天盖地”做大总量,主体数量不断扩大。截至2020年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93.7万户,较2015年增长66%;拥有各类企业26.4万户,其中民营企业近26万户,占企业总数的98%以上,数量庞大、支撑有力。同时按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的发展思路,“十三五”以来累计推动个转企1.04万户、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2260家、指导规上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1690家、拥有上市公司52家。

二是“顶天立地”做强骨干,企业质量日益提升。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们培育了一批在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有影响的民营骨干企业,提升了烟台民营经济的整体形象和影响力。4家企业上榜2020年中国企业500强,6家企业上榜2020中国民营500强,11家企业上榜2020年山东企业100强。玲珑集团是世界轮胎20强、全国第二大轮胎生产厂家;杰瑞集团是国内油气装备领域最大的民营上市公司;荣昌制药在抗体药物研发领域处在世界领先水平;道恩高分子是国内唯一的高性能动态全硫化弹性体生产商;双塔拥有全球最大龙口粉丝和豌豆蛋白生产基地;睿创微纳是全国首批、全省首个科创板上市企业,红外成像“中国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另外大家耳熟能详的很多知名企业,像鲁花、龙大、欣和、舒朗、隆基等,都是地地道道的烟台民营企业。

三是“开天辟地”激发能量,创新水平显著提高。烟台将培育创新能力强、技术含量高、发展速度快的高成长创新型企业作为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率先实施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通过遴选发现、梯度培育、创新引领、精准服务、典型带动,建立完善“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上市公司”梯次培育库。截至目前,全市培育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家,省级独角兽企业4家,省级瞪羚企业9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43家,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65家;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4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40家,均居全省第一梯队。

四是“真招实策”优化环境,发展氛围愈加浓厚。率先立法保权益。出台实施了全省首部民营经济地方性法规——《烟台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从制度层面更好地界定各级政府及部门职责,营造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组织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良好环境。平台拓展做乘法。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对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平台等服务载体的规划培育、政策扶持。目前培育建设了省级以上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示范基地分别35个、12个,有效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集聚乘数效应。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累计帮助企业融资20亿元,为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输氧供血”。烟台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全省2个全国首批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之一。真金白银出政策。通过出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的奖励办法》《烟台市制造业强市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等支持政策,为民企减轻负担、做大做强保驾护航,“十三五”以来累计兑付企业制造业奖补资金10亿余元。其中对被省级以上认定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高成长创新型企业,给予最低50万、最高1000万元一次性奖励,极大激励了企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烟台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一直走在全国全省前列,请问在“碳达峰碳中和”大背景下,烟台市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方面是如何做的? 

   郑德雁

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对于烟台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城市最大的生产力、竞争力,近年来,我们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尤其是清洁能源产业快速成长,创造出了四个“第一”:一是形成全省第一的规模体量。2020年,烟台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到850.8万千瓦,占全市能源装机总量45.5%,两项指标均居全省首位。二是发出了全省第一度核电。海阳核电是全省首个建设并唯一投运的核电站,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一期工程自2018年10月投运以来,累计发电556亿度,相当于节约标煤167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4393万吨。三是发出了全省第一度海上风电。今年9月13日,半岛南4号风场首批风电机组顺利并网,实现山东海上风电“零的突破”,年底前将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同时创造了多个“全国首次”:全国首次实现海上升压站全国产化、首次完成首台海上风机整体吊装、首次建成风、光、储综合利用海上风电项目。四是实现了全国第一次核能供暖。海阳核能清洁供热工程首开国内先河,被国家能源局命名为“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今年将具备450万平方米的供暖能力,覆盖海阳全境,海阳也将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近年将向烟台市区供暖,并有序向青岛、威海等周边区域延伸,推动半岛一体化绿色供暖。烟台正在依托良好的发展基础,把“双碳”产业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实施一批标志性示范引领工程,创建国家级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区,以“三抓三聚”,努力实现“双碳”新赛道上的换道超车。

一是抓统筹聚合力。市委、市政府成立由书记和我任双组长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与国内高校院所和央企大企合作,成立碳中和发展集团,组建碳中和研究院,全面开展烟台“双碳”摸底调查和“双碳”发展规划与实现路径研究,组建“双碳”产业发展基金,积极申报国家碳中和试点城市。10月19日,我市将举办碳达峰碳中和烟台论坛,届时海内外“双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行业组织、重点企业将齐聚烟台,大会将重磅发布一系列重要事项,同步举办中国核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中国(烟台)核能安全暨核电产业链高峰论坛等高层级展会,在此,诚挚欢迎各位媒体朋友和“双碳”领域的朋友们来烟台参加大会。

二是抓规划聚资源。我们正在重点谋划“一谷一区一岛”建设。“一谷”,就是规划建设丁字湾“双碳”智谷,借助核电布局优势,联合“三大核”等实力央企,推动核、风、光、氢、储等“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导入绿色低碳高端装备、新材料、科技研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联动青岛、威海等周边区域,开展与日韩清洁能源产业技术交流和重大项目合作,打造胶东经济圈融合发展先行区、中日韩清洁能源合作先导区。“一区”,就是规划建设“3060”创新区,依托烟台总部经济基地,规划建设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和节能环保特色产业园,集中引进一批清洁能源总部、研发机构、“双碳”展示评价等新业态,打造国家清洁能源技术创新策源地、国内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新高地、山东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试验区。“一岛”,就是建设长岛国际零碳岛,开展“碳汇+数据+金融+文旅+民生”深度研究,加快实现岛上车辆、渔船等绿色能源替代,探索5G+无人车、无人机、无人船零碳立体场景,研究绿色GDP指标建立、海洋碳汇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和实现机制,配建新型储能系统,创新“零碳旅游”服务产品,强化海洋碳汇功能,到2025年各类“海底森林”面积突破50万亩,高水平打造全国首个国际零碳岛。

三是抓链条聚产业。紧紧抓住清洁能源大发展黄金机遇期,研究制定清洁能源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方案,以构建产业垂直生态体系为主线,以核能、风电为主要突破口,促进清洁能源产业集聚发展、链式发展。核能方面,加强与中核、国电投、中广核合作,建设综合性国家核电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大力发展海水淡化、工业供气、水热同产同送、综合智慧能源等核能综合利用项目,打造海阳核能综合利用示范市,到2025年,基本形成完整的核电产业链体系。风电方面,依托蓬莱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和深水大港条件,建设中国北方风电母港,规划建设烟台风电母港产业园、北方海上风电产业园两个园区,加快风电主机、塔筒、叶片等配套项目建设,打造一港两中心(风电服务保障母港、陆上运维中心和研发制造中心)。未来3-5年,烟台清洁能源产业产值要达到1200亿元,装机容量占比要达到55%,成为全国“双碳”产业发展的标杆城市。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丁绍敏

记者提问就到这里。刚才各位发言人系统介绍了烟台的发展情况,烟台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扛起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三核”城市的重任,脚踏实地、笃定前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新时代呼唤新担当、需要新作为,烟台市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打头阵、当先锋、上层次”的目标要求,全力构建“1+233”工作体系,奋力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相信烟台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也请各位媒体积极关注支持烟台的发展,深入挖掘烟台经济社会发展亮点,推出更多反映烟台高质量发展的重头报道,为烟台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发布人,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光临。 

 
更多>>
  •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处长 丁绍敏

    省委宣传部新闻二处处长 丁绍敏

  • 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 郑德雁

    烟台市委副书记、市长 郑德雁

  • 市委副秘书长、市委财经办主任、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王松杰

    市委副秘书长、市委财经办主任、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王松杰

  •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林阳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