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市人民政府,省有关部门:
《胶东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7月17日
胶东经济圈“十四五”一体化发展规划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发展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机遇挑战
第三节 发展导向
第四节 重大意义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主要原则
第三节 发展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三章 共筑陆海联动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构建陆海统筹布局
第二节 强化区域协同发展
第三节 促进城镇协调发展
第四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四章 共创经略海洋新局面
第一节 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第二节 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节 建设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第四节 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
第五章 共建东部沿海协同创新高地
第一节 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第二节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第三节 营造协同创新环境
第六章 共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第一节 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第二节 打造全国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第三节 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引领区
第四节 构建数字经济新高地
第五节 培育优良产业生态
第七章 共绘碧海蓝天美丽新画卷
第一节 共筑生态安全屏障
第二节 加强污染协同治理
第三节 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第八章 共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
第二节 积极对接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三节 全面激发内需潜力
第九章 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第一节 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第二节 打造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第三节 拓展全方位合作领域
第四节 共建高能级开放载体
第十章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第一节 构筑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
第二节 强化能源协同保障
第三节 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
第四节 打造“数字胶东”
第十一章 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第一节 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
第二节 共享高品质教育医养资源
第三节 共塑胶东文化旅游品牌
第四节 共建安全有序社会环境
第十二章 高水平建设一体化发展战略支点
第一节 建设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第二节 建设胶州—高密临空临港协作区
第三节 建设平度—莱州—昌邑绿色化工联动区
第四节 建设即墨—龙口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区
第十三章 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节 建立运行高效的合作体系
第二节 高效配置要素资源
第十四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
第二节 强化责任分工
第三节 健全推进机制
第四节 完善规划体系
前 言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区域协调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作出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山东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2020年1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鲁政发〔2020〕2号),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
为做优做强做大“海”的文章,推动胶东经济圈在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先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争当排头兵,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包括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五市全域,陆域面积5.2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
本规划是指导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规划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第一章 发展背景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胶东经济圈五市携手并进、乘势而上,聚焦经略海洋、基础设施、产业创新、生态环保、对外开放等领域,建立健全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创新合作路径,区域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推进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站上新起点、迈向新阶段。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区位优势明显。向东与日韩隔海相望,向西背靠黄河流域广阔腹地,向南连接长三角,向北对接京津冀,是我国对日韩开放最前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交汇的关键区域、沿黄省份和上合组织国家主要出海口。
经济基础坚实。2020年,常住人口3243万人,地区生产总值3.1万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1.9%、42.5%,工业总产值过4万亿元,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过5万亿元,现代海洋、高端装备、高效农业等产业引领经济发展,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先进结构材料4个集群入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海洋特色凸显。陆地海岸线2782.2公里,约占全国的1/7,拥有青岛、日照、烟台3个货物吞吐量过4亿吨大港。海洋生物、能源、矿产资源丰富。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全球领先,涉海两院院士约占全国的1/3。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盐业、海洋新能源、海洋交通运输5个产业规模全国领先。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150亿元,约占全国的1/8。
创新动能强劲。拥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烟台核电研发中心、潍柴内燃机可靠性重点实验室等200余家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蓝鲸2号”钻井平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等大国重器世界领先。高校院所、行业领军企业等200余家单位联合成立半岛科创联盟,已促成300余项产学研合作。
开放优势显著。叠加“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战略。拥有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均占全省一半以上。2020年,进出口总额1.4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0.4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64.4%、62.6%。
生态本底一流。山海湾岛林田河资源齐聚,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处。五市均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森林面积1.12万平方公里。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联防联控初见成效,区域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平均在80%以上。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保护发展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拥有300多条全球航线、69条海铁联运集装箱班列,港口一体化改革初见成效。建成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400多公里,铁路运营里程2500多公里,初步形成高速铁路“半岛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量达到1865万千瓦。黄水东调、引黄济青改扩建等工程相继建成。
公共服务持续优化。成立教育、医疗、信用等30多个联盟,签署40多项合作协议。公积金实现异地接续转移、信息核查共享、异地缴存互认。企业开办实现“区域通办”。拥有高等院校56所、三甲医院47家,教育和医疗水平全省领先。
城乡发展更趋协调。拥有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和4个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形成1个特大城市、2个大城市、4个中等城市、19个小城市均衡分布的城镇体系。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
第二节 机遇挑战
重要机遇。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社会生产力水平持续跃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我省开启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征程,各种积极因素加速集聚,共建“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为加快胶东经济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主要挑战。从全球看,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经济增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全国看,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南北分化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新挑战。从全省看,三大经济圈产业发展尚未协同,差异化、高端化发展任重道远,新旧动能转换任务仍然艰巨,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从胶东经济圈看,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海洋开发这篇大文章有待做深做大,海洋资源、科技、人才、港口等综合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海洋经济发展优势,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能力不足,民生领域短板弱项亟需补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需要持续深化。
第三节 发展导向
重点处理好“五个关系”,把胶东经济圈建设成为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
——处理好与国家战略、省“十四五”规划衔接的关系,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处理好与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的关系,突出做好“海”的文章,与其他两大经济圈错位发展、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处理好一体发展和特色发展的关系,树立统一目标,突出各市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打造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集群。
——处理好与日韩开放合作的关系,发挥毗邻日韩优势,用足用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强化与日韩地方经济合作,打造新时代对外开放重要门户。
——处理好陆海统筹、多港联动的关系,突出背靠黄河、面向海洋的优势,统筹配置陆海要素资源,以陆带海、以海促陆,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产业群、港口群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四节 重大意义
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向海图强,做优做强做大“海”的文章,努力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有利于发挥青岛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增强全域统筹、融合发展能力,在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中当好先锋。有利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树标杆、作示范。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牢牢把握“在发展海洋经济上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着力推动陆海联动发展、海洋科技引领、优势产业培育、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改革开放纵深突破,打造国际海洋创新发展高地、国际海洋航运贸易金融中心、新经济发展先行区、高水平改革开放引领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第二节 主要原则
统筹谋划,上下联动。强化系统观念,突出省级统筹,树立“一盘棋”思想,加强规划衔接和政策协调,实现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持续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以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重点,做优做强做大“海”的文章,共同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为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省贡献力量。
对标先进,彰显特色。深度对标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等区域,打好头阵、挑起大梁,提升区域综合能级。以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协调发展格局。
生态优先,绿色共保。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夯实绿色发展本底,提高用地、用水、用能效率,推进陆海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探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路径,构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改革引领,开放共赢。以更大力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接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改善民生,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节 发展定位
国际海洋创新发展高地。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海洋教育核心区,集聚全球高端海洋科教要素资源,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努力在经略海洋中走在前列,在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国际海洋航运贸易金融中心。推进港口岸线资源统一规划,突出特色、高效开发,提升现代港口功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船舶交易、航运保险等高端航运服务,推动从装卸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升级,增强海洋航运、贸易、金融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
新经济发展先行区。以“四新”经济为引领,构建新动能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竞争力,打造全国新科技与新产业引领区、世界领先的现代海洋和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为促进南北经济协调发展作表率、作贡献。
高水平改革开放引领区。持续推进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区域间、城市间合作方式,构建要素有序流动的一体化发展大市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打造深化改革试验区和对外开放桥头堡。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巩固生态基底,建设山海湾岛林田河生命共同体,维护黄渤海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胶东经济圈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关键领域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作用更加凸显,基本形成发展活力充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生态环境优美的区域发展共同体。常住人口达到330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
海洋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高效协同、智慧绿色、港产联动的世界一流港口群基本建成,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充满活力,水清、滩净、岸绿、湾美、岛丽的海洋生态环境更具魅力,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8亿吨,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5万亿元,海洋经济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力引擎。
区域协调发展格局持续优化。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联动区等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青潍日、烟威同城化取得明显成效。城市人口与经济承载能力、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能力显著提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更加优化,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跃升。
新旧动能转换率先塑成优势。先进制造、现代海洋等优势产业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服务经济深度融合,产业迈向中高端,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国重要的创新策源地。“四新”经济占比达到42%左右,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
基础设施联通水平显著增强。全域一体、便捷高效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1小时通勤圈”全面建成。现代化机场群初步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功能进一步强化,链接国内外主要城市通达性显著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提高,能源、水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高。山海湾岛林田河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基本建立,蓝绿相依、山海城相融的自然风貌更加优化。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显著增强。
服务新发展格局能力持续提升。与国内重点城市群联系更加紧密,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地位更加凸显,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链接。对外开放枢纽作用、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显著增强,高水平开放取得明显成效。
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健全。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基本消除,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建立,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开放共享机制不断健全,成本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初显成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诚信社会建设成效明显,市场主体活力全面激发。
到2035年,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格局全面构建,国际海洋创新中心全面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形成,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面塑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建成实力雄厚、宜居宜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经济圈。
第三章 共筑陆海联动发展新格局
发挥青岛辐射带动作用,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各扬所长,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促进陆海联动、城乡融合,构建优势互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第一节 构建陆海统筹布局
科学布局人口、土地、资金等各类要素资源,培育壮大湾区经济,统筹陆海空间开发,构建“中心引领、轴带展开、湾区带动、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
中心引领。支持青岛强化开放门户枢纽、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聚力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基本建成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发挥青岛海洋经济领先、智能制造发达、金融服务集聚、开放程度较高等特色优势,建设国际知名的青岛都市圈,辐射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引领胶东经济圈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努力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轴带展开。依托交通轴、海岸带,发挥内接外联作用,打造区域内外联动综合发展廊道。(1)综合发展轴。强化交通轴辐射带动作用,以高铁、高速等通道为支撑,推进各类要素资源集聚,推动沿线城镇、各类园区融合联动,打造优势互补、协同互动的综合发展轴。(2)滨海发展带。强化海岸带承载联动功能,依托海岸带和滨海高铁、高速等运输通道,统筹岸线、海湾、海港、海岛保护利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高端要素资源集聚、生产生活生态交融的沿海绿色发展带。
湾区带动。依托胶州湾、芝罘湾、莱州湾,协同威海湾、海州湾、丁字湾、金山湾等,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培育壮大湾区经济,打造现代化魅力湾区。(1)泛胶州湾区。重点布局重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协同发展先进制造业、海洋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全球海洋高端产业集聚区。(2)泛芝罘湾区。重点布局海洋高端装备制造、金融商贸、现代海洋渔业等产业,打造环渤海南翼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3)泛莱州湾区。重点布局高端海洋化工、动力装备、现代农业等产业,高水平打造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支持潍坊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其他湾区强化生态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打造生态优美、风貌突出、绿色智慧的特色湾区。
多点支撑。依托若干区域融合战略支点,集聚要素资源,放大平台效应,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1)国家级、省级新区。发挥青岛西海岸新区和烟台省级新区的创新转化、产业承接、战略协同功能,强化错位发展、改革引领,带动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2)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放大国家级重大平台政策溢出效应,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和试点经验,共享制度创新红利和优越营商环境。(3)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挥8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联动效应,促进产业协同发展、科技协同创新。(4)一体化先行区。高标准建设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胶州—高密临空临港协作区、平度—莱州—昌邑绿色化工联动区、即墨—龙口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区,探索建立海阳—乳山新能源产业、牟平—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科技产业、青岛西海岸新区—五莲临港产业、海阳—莱阳—即墨海洋产业等联动区,促进资源高效配置,系统集成制度创新,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强化区域协同发展
突出优势特色。以青潍日、烟威同城化为突破口,促进青烟威海洋经济、青烟潍临空临港经济、青潍日循环经济产业协作带和交界地带融合发展。支持烟台提升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功能,建设现代化国际滨海强市。支持潍坊打造全国农业开放发展高地和国际动力名城,建设现代化高品质城市。支持威海打造中日韩地方合作重要支点,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精致城市。支持日照打造先进钢铁制造基地、北方能源枢纽,建设现代生态活力港城。
联动省会经济圈。以“济南—淄博—潍坊—青岛—烟台—威海”为主轴,唱响济青“双城记”,共建济青科创制造大走廊,协同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取得突破、塑成优势,构建以“十强”产业为主体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共同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最强引擎。支持潍坊寿光、东营广饶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共同打造绿色化工产业基地。
联动鲁南经济圈。强化青岛、日照作为鲁南经济圈出海口功能,依托鲁南高铁、瓦日铁路、新菏兖日铁路、日兰高速公路,构建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共建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弘扬沂蒙精神,共同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支持日照岚山、临沂莒南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共同打造沿海先进钢铁制造产业基地。
第三节 促进城镇协调发展
强化中心城市和节点城市功能。推动青岛中心城区功能升级,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科学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等功能,促进城市发展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提升转变。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立足各自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形成承载力强、辐射带动广、协同发展有序的重要节点城市。到2025年,青岛城区人口超过600万人,烟台城区人口超过350万人,潍坊城区人口超过200万人,威海、日照城区人口均超过100万人。
强化县城支撑能力。提升县城品质,优化空间布局,统筹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年均开发面积等,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推进精细化管理,建设宜居宜业精致县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园区建设,鼓励各类企业与县(市、区)共建新型工业园。提升县城人口集聚水平,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引导小城镇特色化发展。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大城市周边镇、主要经济廊道沿线镇与中心城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美丽城镇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小城镇,加快培育专业镇。以微型产业集聚区为空间单元,培育发展特色小镇。
专栏1 城市发展定位 青岛市: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宜居宜业品质湾区城市,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城市及国家海洋科学城,加快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烟台市:强化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功能,打造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新高地,建设质效双优的制造业强市、富有特色的海洋经济大市、充满活力的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和全国清洁能源发展桥头堡,奋力迈向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滨海强市。 潍坊市:建设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争创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打造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高地、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纵深开放北方战略支点城市,加快建成现代化高品质城市。 威海市: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城、国家创新型城市、世界滨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中日韩地方合作重要支点,打造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美丽城市”,开创“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建设新局面。 日照市:打造先进钢铁制造基地、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北方能源枢纽、现代化国际港口名城、现代化国际海滨旅游度假名城、现代化海滨体育名城、现代化生态宜居名城,建设生活富裕、生态宜居、活力时尚、幸福和谐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
第四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高质量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青岛片区建设,在进城落户农民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加快推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率先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推广“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培育胶东渔业、烟台苹果、寿光蔬菜、日照绿茶、文登西洋参等农产品品牌。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稳步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广“莱西会议”经验,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建立健全新型乡村治理体系。推广栖霞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带动农民共同致富。
推动城乡人口有序流动。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有序推动农业人口向县城、乡镇集聚。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落实返乡入乡人员创业扶持政策,引导城市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建立城乡教育联合体,推动城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完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逐步实现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健全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第四章 共创经略海洋新局面
坚持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整合海洋要素资源,优化海洋空间布局,做优做强做大“海”的文章,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省作出胶东贡献。
第一节 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统筹港口功能和布局。以青岛港为龙头,日照港、烟台港为两翼,威海港、潍坊港、东营港和滨州港为延展,众多内陆港为依托,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世界一流港口群。支持港口企业与国内外知名航运企业合作,织密国际海运航线,提高海向通达度,打造辐射日韩、连接东南亚、面向印巴和中东、对接欧美,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开放接口和航运枢纽。加大“公转铁”力度,建立海港与“齐鲁号”欧亚班列合作联动机制,规划建设陆海空一体化多式联运中心。加快建设中日韩海上运输黄金通道,提高中韩国际客货滚装班轮运输效能,推动开通中韩陆海联运整车运输,争取开通中日陆海联运。
共同提升港口发展能级。开通集装箱支线,打造胶东“海上巴士”。提升航运服务能力,拓展集装箱国际中转集拼、沿海捎带、日韩矿石混矿中转等业务。扩大港口辐射范围,加快在中西部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陆港。集聚高端港航服务要素,拓展船舶保税加油、混油等新业态。加快推进青岛、烟台、威海、日照邮轮港建设,开拓国际国内海上旅游航线,合作推出胶东海岸邮轮旅游精品线路。
携手打造智慧绿色平安港口。开展交通强国智慧港口建设试点,深化5G、北斗、物联网等港口场景应用,推动港口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实现港口间动态监测、有效监管、协同应急。优化陆海集疏运结构,共同推进“公转铁”“公转水”“散改集”。实施绿色港口行动计划,推动港口清洁能源利用,支持青岛港建设“中国氢港”。严格落实港口安全生产责任,统筹港口应急救援力量,健全港地联动快速反应机制。
第二节 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合力打造高能级海洋科创平台。以海洋强国战略需求为导向,高水平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国家深海基地、东方航天港、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海洋装备智能演进中心。加快推进海洋大数据中心、智慧海洋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船舶技术研究院、山东海上航天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超高速高压水动力平台、冷冻电镜生物影像平台、海洋高端仪器设备研发等大型海洋科研平台建设。建设智慧海洋数据质控中心、深远海科考船队等大科学装置。支持“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海上火箭发射船建设。
联合突破海洋关键共性技术。加强海洋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增强全球海洋科技创新竞争能力。大力发展极地科考、深远海探测、载人潜器、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深海空间站、海洋观测等海洋基础研究,在“透明海洋”“蓝色生命”“海底资源”等领域牵头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抢占全球海洋科技制高点。突破海洋创新药物、海洋监测仪器、深远海养殖等一批前沿交叉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机制,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生态圈”“朋友圈”。
联合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依托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共同体,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开展精准对接交流,培育孵化新技术、新装备、新业态。加快建设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合打造海洋科技产业集聚区。探索国有科研院所海洋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瞄准涉海高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建设一批海洋技术孵化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中试基地。
第三节 建设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推进第七代超深水钻井平台、深海空间站、核电装备、海上光电等关键装备研发生产,打造世界领先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推动试剂原料和中间体产业化,鼓励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共同打造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研发防腐、高分子、碳纤维等海洋新材料,超前布局海洋矿物研发,共同打造海洋新材料产业集群。统筹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科学布局海上风电、盐碱滩涂地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项目。突破海水淡化关键核心装备制造瓶颈,提升装备集成能力和制造水平,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应用,推动海水淡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以海洋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搭建跨市产业合作平台,打通合作转移通道,合力共建海洋新兴产业园区。
提质增效海洋传统产业。开展养殖捕捞、水产苗种繁育领域深度合作,建设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黄海冷水团优质鱼类绿色养殖基地等,共建亚洲最大的“海上粮仓”。发展高附加值船舶制造,推进大型集装箱船、大型液化石油气船、高端远洋渔船等研发生产,建设国家先进船舶制造基地。延伸海洋化工产业链,推动石化盐化一体化,建设世界领先的绿色海洋化工产业基地。
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探索开展离岸金融、航运保险等金融业务,拓展涉海融资租赁品种和经营范围。共建智慧海洋大数据平台,开展环境监测、预报减灾等大数据产品研发。支持青岛打造国际邮轮母港,推进烟台、威海、日照开展邮轮无目的地公海旅游试点。联合推出滨海休闲度假、海洋民俗、沙滩运动、帆船体验、海洋垂钓等海洋体验旅游产品,共同打造国际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
专栏2 重大海洋产业项目 海洋高端装备:(1)烟台东方航天港工程(2)烟台“蓝鲲号”超大型海上油田设施一体化建设安装拆解装备项目(3)烟台深远海装备保障基地(4)中国北方风电母港产业园(5)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6)潍坊滨海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7)威海远遥海洋科技湾区等。 海洋生物医药:(1)青岛蓝谷药业海洋科技谷(2)中国科学院环渤海高等药物研究院(3)烟台石药生物医药产业园(4)潍坊华辰生物维生素药物基地(5)山东新和成产业园(6)威海(荣成)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7)威海蔚蓝谷海洋科技产业园(8)日照经开区省级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等。 海洋文化旅游:(1)青岛东方影都(2)烟台芝罘仙境(3)烟台海上世界(4)蓬莱登州古城(5)潍坊滨海风情旅游区(6)海上游威海项目(7)日照阳光海岸品质提升工程等。 现代渔业:(1)烟台“百箱计划”高端装备型深远海海洋牧场(2)潍坊虾贝“双百亿”全产业链工程(3)威海沙窝岛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4)日照现代化渔业园区试验区等。 |
第四节 建设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
统筹陆海生态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标准、环境监测监控体系、环境监管执法“三统一”制度,探索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新路径,形成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严格控制海洋开发强度和规模,加强沿海防护林、河口、岸线、海湾、湿地、海岛等保护修复,建立系统集成的陆海生态管理模式。实施自然岸线保有率目标管控,严格落实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划定沿海地下水禁采线。强化湾区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持续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实施海藻林养护培育工程、滨海盐沼湿地修复工程。加强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岛群保护利用,扎实推进“美丽海湾”保护与建设。支持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加快建设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国家公园,打造国际“生态岛”和“零碳岛”。
加强陆海污染联防联治。实施陆海污染一体化治理,强化陆源入海污染控制、海岸带生态保护、海洋污染防治。实施“流域—河口—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联动机制。持续开展渤海入海口环境整治行动、入海河流“消劣行动”、陆海结合部“净滩行动”。全面落实“湾长制”和“河(湖)长制”,分类实施入海排污口溯源整治和监测监管。严控港口基础设施及运输装备污染物排放,严格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理监管。建立“海上环卫”工作机制,实现海洋垃圾常态化防治。共建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露等重大环境风险事故预警系统,提升应对海洋自然灾害和突发环境事件能力。
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加强海洋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对接机制,提升涉外海事管理、海上搜救、海上执法、海洋防灾减灾等能力水平。以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极地治理等为重点,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治理学术交流,举办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海洋生态文明(长岛)论坛等重大活动。积极助力北极“冰上丝绸之路”开拓、南极全球治理等国家行动。
第五章 共建东部沿海协同创新高地
深入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发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统筹布局重大创新平台,共同培育创新联合体,打造协同创新高地,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源动力。
第一节 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
布局重大科创平台。联合争取国家布局建设协同创新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前沿科学中心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山东能源研究院、山东(烟台)中日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高标准建设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协同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共建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共享科技创新平台、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和科研数据等创新资源。支持青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培育创新联合体。坚持“平台化聚合+互联网化服务+市场化运营”,依托半岛科创联盟,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推进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深度融合。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科研院所,组建行业研究院,提供公益性共性技术服务。鼓励依托产业集群创办混合所有制产业技术研究院,服务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支持青岛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基地,合力引进高水平创新资源和功能机构。
共建协同创新服务体系。联合打造区域研发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等服务。探索建立区域创新收益共享机制,鼓励联合设立产业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引导基金。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中介服务、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模式,携手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服务品牌。
第二节 提升协同创新能力
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发挥青岛区域创新高地作用,加强科技创新前沿布局和资源共享,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领域,集中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高水平科研机构。制定胶东经济圈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大力建设战略性基础研究平台,优化布局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联合研发关键共性技术。瞄准深地深海、医养健康、生物育种、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前沿领域重大科技计划,联合申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技项目。聚焦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现代种业等重点领域,联合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
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原始成果创新转化,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开展高端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烟台国际技术市场、威海中日和中韩技术转移中心,打造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实现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
第三节 营造协同创新环境
共同引育培养创新人才。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青岛国际院士港、半岛国际人才港,集聚海内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联合编制人才招引目录,健全直接引才和柔性引才相结合机制,广泛招引战略科技人才。围绕优势产业需求,支持高等院校跨区域联合培养人才。建立人才专家库和人才流动绿色通道,健全人才评价标准互认体系,推动人才自由有序流动。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做法,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深化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创新企业家、基金公司参与科技立项决策机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推进创新技术、创新产品“首购首用”。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共建知识产权信息交换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山东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分中心,加快知识产权交易流转、转化和实施。依托WTO/TBT山东咨询工作站,深入开展日韩技术性贸易措施标准与技术法规等领域研究。支持建设青岛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提升烟台、潍坊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服务水平,推动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范围扩大至胶东经济圈。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推进企业海外专利布局,加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助力企业走向世界。
第六章 共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以“十强”产业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品牌高端化,推动产业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撑的产业生态。
第一节 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
做强国际一流制造业集群。聚焦动力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装备等领域,加快建设青岛轨道交通关键装备产业园、中国北方风电母港、潍柴新百万台数字化动力产业基地、威海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产业园等,打造世界级装备制造集群。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青岛、烟台、潍坊、日照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推动炼化一体化产业发展,打造炼油—化工—化工新材料高端完整产业链,加快建设山东裕龙石化产业园、烟台万华新材料产业园,形成万亿级绿色化工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海洋特色创新药、生物技术药物等新医药产业,壮大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合金等新材料产业,超前布局核能、氢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产业。
建设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聚焦生命健康、量子信息、深海极地、空天信息、区块链等前沿领域,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转移转化,引导各类资本持续投入,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支持青岛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和未来产业研究院,搭建基础研究平台,引进核心技术和人才团队。建设山东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基地、烟台卫星互联网应用产业园等,丰富未来技术应用场景。
共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支持青岛争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全球辅根节点、国家顶级节点,协同部署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国内知名的垂直行业细分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共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试点,共建集约化网络安全运营服务中心,争创国家级工业信息安全创新中心。拓展“5G+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共建“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体系。
第二节 打造全国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加快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制造业模式创新,发展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培育一批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引导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推进工业设计服务与研发设计、科技服务、商务咨询、检验检测等领域融合发展,培育制造服务业品牌。推进青岛、日照国家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
推动服务业业态模式创新。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动驻鲁跨国公司及分支机构提升能级、拓展功能,支持青岛建设央企和跨国公司总部基地。做大做强平台经济,支持企业打造大宗商品服务、供应链服务、生活服务、专业服务等特色平台。培育壮大创意经济,推动数字技术和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提升商贸物流发展水平。加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衔接,完善多式联运物流服务网络,推动物流、制造、商贸等联动发展,打造多元化、国际化、智能化物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航空物流产业,推进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物流基地建设。围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差异化建设一批内外贸相结合的专业市场。
推进现代金融协同发展。支持开展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DIE)和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试点,打造青岛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提升青岛财富管理中心、烟台区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功能,加快推进融资担保、不良资产处置、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跨市合作。推进大宗商品交易等现代金融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依托“信用胶东”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信用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支持青岛、威海全面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
第三节 建设全国现代农业引领区
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依托山东省花生研究所、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等平台,联合开展种源技术攻关,培育一批高产、优质、专用品种。聚焦种植业、畜牧业、海洋渔业三大领域,加快建设青岛“国际种都”、烟台中国北方种业硅谷、潍坊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寿光国家级现代蔬菜种业创新创业基地、威海国家级海洋生物遗传育种中心、日照北方苗种繁育中心等。
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打造一批现代农业强镇和载体平台,推动形成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领军企业+产业集群+特色园区”的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模式。推进基因技术、物联网等涉农领域应用,大力发展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智能生产、智能农机装备等关键技术,共同打造智慧农业生态圈。
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发展果蔬、水产品、药材等优势农产品,叫响青岛农品、烟台苹果、烟台葡萄·葡萄酒、莱阳梨、寿光蔬菜、潍县萝卜、胶东刺参、乳山牡蛎、日照绿茶、莒县丹参等知名区域公用品牌。用好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金字招牌”,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第四节 构建数字经济新高地
推进数字产业化。强化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引领集聚效应,成立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支持创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核心电子器件、传感器、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推动物联网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建设青岛、烟台、潍坊等物联网产业基地。打造青岛、潍坊虚拟现实产业基地及威海全球激光打印机基地,构建烟台“8K+5G+人工智能物联网”全产品生态链。
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数字赋能产业升级,建设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支持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发展“信创”“5G+”智慧产业。突破智能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视觉检测及智能化集成技术,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赋能、跨界融合、线上线下互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互补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与产业相结合,在惠民、兴业等领域开放智慧城市应用场景。
第五节 培育优良产业生态
引导产业错位协同发展。培育形成以青岛为龙头、湾区经济为带动、临港经济为支撑的产业空间布局。整合提升区域内优势产业,加快补齐关键短板,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形成特色鲜明、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提升青岛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发挥烟台、潍坊等装备制造优势,高效配置区域产业资源,提高全产业链区域配套能力,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产业分工体系。推广使用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橙色云智能平台。
联合培育“领航型”企业。瞄准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和民营企业500强,引进世界一流综合性总部、功能性机构和创新型总部,培育一批世界级头部企业和新经济企业总部。发挥龙头企业“以大带小”作用,联合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创新产业合作模式。支持龙头企业跨市设立生产基地或产业园区,推进跨市产业协作带和毗邻区融合发展,推动各类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政策叠加、服务体系共建。借助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世界工业互联网大会、世界工业设计大会、中国(烟台)核能安全暨核电产业链高峰论坛、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搭建高水平产业对接交流平台。
第七章 共绘碧海蓝天美丽新画卷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山海湾岛林田河生命共同体保护修复,高效开展环境污染联防联控联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探索生态友好型高质量发展新模式,打造天蓝、海碧、山青、岛丽、湾美的魅力胶东。
第一节 共筑生态安全屏障
共建生态网络。构建以山体、海岸为骨架,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为主体的“一心一带一屏多廊道”生态安全格局。“一心”,以昆嵛山、牙山、艾山、大泽山等为主体的半岛丘陵绿心。“一带”,以莱州湾、芝罘湾、胶州湾等为主体的滨海生态保护带。“一屏”,以仰天山、沂山、五莲山、浮来山等为主体的半岛绿色生态屏障。“多廊道”,以弥河、潍河—付疃河、胶莱河、大沽河、五龙河—大沽夹河、母猪河等为主体的清水绿廊。
共促生态修复。推进昆嵛山、艾山、牙山、大泽山等跨区域大型山系破损山体修复与保护。联合开展莱州湾、芝罘湾、胶州湾河流入海口生态修复和滨海湿地保护修复,共同保护柽柳林。协同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推进胶莱河、潍河—峡山水库—青峰岭水库、大沽河—产芝水库、清洋河—门楼水库、五龙河—沐浴水库、母猪河—米山水库流域水环境修复,打造水生态廊道样板。推进采金尾矿、采煤塌陷区、景观破坏区等整治修复。保护修复莱西姜山湿地等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联合开展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管控。
共抓生态管控。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空间管控和用途管制,将“三线一单”作为区域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城镇建设、重大项目选址和审批的重要依据。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引导胶莱河、大沽河、黄垒河等跨区域河流开展横向生态补偿,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健全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
专栏3 重点生态保护修复 山体保护修复:(1)里口山保护修复工程(2)伟德山保护修复工程(3)正棋山保护修复工程(4)浮山保护修复工程(5)崂山保护修复工程(6)大小珠山保护修复工程(7)铁橛山保护修复工程(8)沂山保护修复工程等。 河流保护修复:(1)李村河生态修复工程(2)白沙河生态修复工程(3)云溪河生态修复工程(4)小清河入海口生态湿地修复工程(5)五莲水源地水资源综合治理工程(6)墙夼水库流域治理工程等。 矿区治理修复:(1)莱州采金尾矿修复工程(2)龙口采煤塌陷区修复工程(3)荣成山体景观生态修复工程(4)安丘西南山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工程(5)莒县绿色矿山综合整治工程(6)五莲绿色矿山综合整治工程等。 |
第二节 加强污染协同治理
强化大气污染防控。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计划,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持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建立健全重污染天气应急信息共享机制,推动预报预警、应急响应联动。协同控制细颗粒污染物和臭氧浓度,协同治理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联合清理整治涉气“散乱污”企业,推进移动源污染治理。联合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强化温室气体排放管控。
推动水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沿线污染防治,实施潍河、胶莱河、大沽河等重点河流水系综合整治。开展重点污染源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推进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推进地下水超采、海水入侵等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完善饮用水水源地风险联合控制体系,加强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保障饮用水安全。联合开展阻击浒苔行动。
加强土壤污染及固废危废协同治理。健全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推广精准施肥和绿色防控技术,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综合利用。统筹规划建设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回收基地和危险废物资源处置中心,全面整治固体废弃物非法堆存。
推动跨区域环境协同监管。联合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健全完善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实现“一张负面清单管胶东”。建立环境执法信息交流平台,追踪溯源边界地区突出环境问题,联合处置突发状况。严厉打击危险废弃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行为。
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建立健全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合理布局各类重大项目。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不利影响的重大工程,严格遵循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及时优化调整实施方式,制定相关治理方案,避免或最大程度降低不利影响。
第三节 推进绿色转型发展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联合实施绿色制造、节能降耗、循环发展行动计划。鼓励区域间能量梯级利用。积极发展环保装备、环保技术和环保服务业,打造一批骨干企业和园区。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推进农业灌溉体系现代化改造,完善企业和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建立统一的单位能耗产出效益综合评价机制,规范各类园区用地管理,支持土地复合利用、立体开发。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联合开展绿色低碳主题活动,共建绿色城市标准化技术支撑平台,推广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绿色基础设施。共同扩大绿色产品供给,培育统一绿色消费市场,探索碳普惠机制。完善有色金属可再生资源利用和废旧汽车、废旧家电回收利用体系,推行生产企业“逆向回收”等模式,实现废物再利用区域全覆盖。强化垃圾分类处置和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倡导减量包装、可降解包装,实现全域“无废城市”。
推进绿色发展试点示范。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在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领域先行先试,支持青岛设立中日节能环保创新研发中心、烟台创建碳达峰碳中和创新先行区、威海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日照开展生态环境与健康管理试点、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烟台海阳建立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
第八章 共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立足国内大市场,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以一体化发展激发经济增长新动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市场新需求,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堵点,推动胶东经济圈在新发展格局中率先突破、走在前列。
第一节 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
促进供需高效适配。开展品牌联合建设行动,精准实施产品提质工程、进口替代工程,提高胶东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实施老字号振兴工程,争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质量奖等,打响“好品山东·胶东智造”工业品牌。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建设国家级检测与评定中心、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
打造全国物流枢纽。高水平建设青岛、烟台、潍坊、日照国家物流枢纽,支持威海建设东北亚区域物流中心。以青岛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引领,联合打造辐射全国的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完善仓储配送体系,建设智能云仓,鼓励共享共用仓储基础设施。支持民生领域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联盟。支持物流、快递企业和应急物资制造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建立高效应急调运体系。
共促沿黄陆海协作。落实黄河流域九省(区)省会(首府)和胶东经济圈五市“9+5”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开放合作倡议,推动沿黄流域城市合作。加强与郑州、西安、成都等城市互动发展,打造联动黄河流域、服务北方、辐射亚太的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创新东西产业对接合作机制,发展“飞地经济”,推动沿黄流域上中下游产业深度融合。发挥陆海港口合作联盟作用,依托山东港口群延伸港口服务功能,建设郑州、西安、洛阳、银川、兰州、西宁等内陆港。健全黄河流域海关协作机制。加强与郑州、太原、西安、兰州等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合作,共建沿黄物流大通道和一体化市场体系。强化与沿黄城市文化、教育、体育、旅游等领域深度合作,支持潍坊建设黄河流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训基地。
发挥连接南北节点价值。对接京津冀,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及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深化教育和人才合作,鼓励与京津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合作建设科技孵化基地和特色创新园区。对接长三角,深化航运贸易、现代金融、高端制造、科技人才等领域合作,协同建设日照—临沂—连云港现代物流协调发展试验区。探索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共赢,深化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交流合作,协同开展青深企业“双湾计划”等活动。
第二节 积极对接国内国际双循环
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加快推进青岛、烟台、潍坊、威海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日照创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深化青岛、威海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放大青岛即墨国际商贸城、烟台三站批发市场等市场采购贸易试点政策效应,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贸产业集群申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扩大“鲁贸贷”“企财保”规模,加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企业支持力度。
推进内外贸融通发展。促进内外贸质量标准、认证认可相衔接,实施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畅通企业出口转内销渠道。稳步发展新型商业模式,高水平建设青岛西海岸新区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支持烟台创建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推动国际空港、海港、邮轮母港增设免税店,引导境外消费回流。
开展国际双向投资。推行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招商,高水平建设国际招商产业园,精准引进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培育形成国际一流的高端产业集聚区。采取“区中园”“园中园”等模式,支持各类开发区建设一批国际合作产业园区。深化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推动产能、装备、技术、品牌、标准、服务“走出去”。搭建咨询服务、投资促进等载体平台,健全企业“走出去”预警与风险防范机制。
第三节 全面激发内需潜力
推动消费扩容提质。支持青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全国重要的消费目的地。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构建“智能+”消费生态,创新发展新零售。积极发展游艇、民用飞行器、房车、康养等高端消费,支持举办国际顶级帆船、赛车、马拉松、电竞动漫等赛事,加快青岛、日照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扩大中高端消费市场规模。加快培育首店经济、直播经济等消费新增长点,构建山海旅游、休闲民宿、健康养生、创意农业、户外体验等新场景新地标。
扩大精准有效投资。聚焦创新驱动、数字引领、消费升级、城市更新、乡村建设、民生保障、生态文明等重点领域,启动促进生产消费双升级、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统领性工程,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用好用活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探索设立新兴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一批一体化发展重点项目。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承诺制,推进审批权限层级协同、审批事项归并整合。落实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强土地、能耗等要素统筹和精准对接。
第九章 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深化与日韩、欧美等合作,加快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第一节 高质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拓展贸易合作空间。深入实施“境外百展”计划,举办好“走进东盟”“走进中东欧”“走进南亚”等品牌活动,深度拓展国际市场。支持中匈宝思德经贸合作区、海尔—鲁巴经济区等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培育家电、高端化工、轨道交通装备、海工装备等一批国际品牌。在中东欧、东盟等市场打造自主品牌展览会,在匈牙利、印度尼西亚等沿线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产品展销中心。大力发展保税维修、离岸贸易、服务贸易,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
提升产业投资效益。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在工程承包、能源资源、海洋经济等领域,推动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产能合作项目落地实施,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实施境外经贸合作区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持续推进知名企业在沿线国家和地区战略布局,探索与东道国共同投资、共同运营、共担风险、共享成果的园区建设合作机制。
密切人文交流。深化对外友好交往,扩大国际“朋友圈”,提高在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大力推动外向型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共同办好青岛国际海洋节、烟台国际葡萄酒博览会、潍坊国际风筝会、威海国际船艇房车暨钓具用品博览会等节会,加强多层次、多领域国际人文交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推进面向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培训基地建设。
第二节 打造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建设日韩投资重要目的地。聚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海洋等先进制造业和工业设计、金融服务、医养健康、影视动漫等现代服务业,吸引日韩重点企业布局高端产业链。支持设立中日韩共同投资基金,建立中日韩产业合作创新试验基地。鼓励日韩企业设立采购中心、营销中心、贸易型总部和物流型总部,建立集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于一体的营运中心。加强“中日韩+X”市场合作,联合日韩企业、商会、金融机构等共同开拓国际重点市场。
探索中日韩地方合作新机制。加强面向日韩的高水平金融开放合作,探索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和发债、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等业务。强化对日韩门户枢纽功能,建设东北亚寄递物流中心,增加中韩跨境电商快船航线,推动青岛—釜山、烟台—平泽、日照—平泽、威海—仁川口岸协作,加快推动中韩整车运输业务落地运营。加强中日韩海关间“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合作,构建通关、检验检疫、标准计量等合作机制。
共建中日韩高水平合作平台。高水平建设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潍坊(诸城)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中日韩(日照)国际产业园,推进中韩(烟台)产业园与韩国新万金产业园深化合作。推动中日韩三国政府达成的双多边重点合作项目加快落地,办好日韩进口商品博览会、中日韩产业博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
第三节 拓展全方位合作领域
创新拓展与欧美国家合作。聚焦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制定产业链创新链招引目录,提升与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盟国家合作水平,吸引金融保险、商业服务、文化影视等服务业领域投资,打造中欧投资合作高地。扩大与北欧国家在海工装备、生命医学、能源开发等领域合作。推动与美国地方和企业交流合作,拓展利益契合点和优势互补点。
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主动拓展与RCEP成员国地方经贸合作,在双边贸易、投资准入、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扩大开放,建设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烟台RCEP产业合作发展中心,打造面向日韩、东盟等地的合作先行区。推动与RCEP国家港口间紧密衔接,重点发展客货班轮集装箱陆海联运、汽车甩挂货物运输、汽车整车货物运输等多元化跨境物流。
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合作。支持企业设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创建一批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深化与境外商协会、驻华机构、金融保险机构等合作,举办投资说明会、项目推介会等活动。鼓励金融机构综合运用内保外贷、外保内贷等方式,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建立国际合作基金对接利用机制,指导企业用好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中非发展基金、丝路基金等融资平台,共同参与境外重大项目建设。
第四节 共建高能级开放载体
高水平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青岛、烟台片区特色化定位、差异化发展,青岛片区重点发展现代海洋、国际贸易、航运物流、现代金融、先进制造等产业,烟台片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生产性服务业。支持潍坊、威海、日照建设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支持开展金融服务创新、跨境电商进出口等业务,强化适应跨境贸易特点的海关、退税、跨境支付等政策支撑,持续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高质量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坚持物流先导、贸易拓展、产能合作、跨境发展、双园互动,搭建面向上合组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物流、贸易、投资、文旅合作平台,高水平举办上合组织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链接上合组织国家与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商贸物流运转基地。开放发展油气全产业链,创新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特色农产品和食品准入等贸易机制,发展进口和转口贸易。
高标准建设各类开放合作平台。加快建设青岛胶东临空经济示范区、胶州“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复制推广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烟台片区改革试点经验。加快建设青岛中德生态园、烟台中德新材料产业园等国际合作特色园区。推动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建立完善口岸联络协调机制,加强口岸跨市协作,推动通关一体化便利化。
专栏4 重大开放载体平台 青岛市:(1)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2)上合示范区(3)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4)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5)中国(青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6)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7)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8)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等。 烟台市:(1)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2)烟台综合保税区(3)中韩(烟台)产业园(4)中日产业园(5)中德新材料产业园(6)中国(烟台)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7)世界工业设计大会(8)烟台装备制造业博览会(9)烟台国际葡萄酒博览会(10)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11)国际果蔬·食品博览会等。 潍坊市:(1)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2)中国(潍坊)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3)中日韩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4)中日韩产业博览会(5)潍坊国际风筝会(6)潍坊国际食品农产品博览会(7)潍坊国际海洋动力装备博览会(8)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等。 威海市:(1)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产业园(2)中国(威海)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3)威海服务贸易产业园(4)威海国际物流多式联运中心及配套产业园(5)中韩商品集散中心(6)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7)国际渔具博览会等。 日照市:(1)中韩(日照)国际合作产业园(2)跨境电商产业园(3)山东大宗商品交易中心(4)国家级进境食用水生动物指定监管场地(5)国际茶业博览会等。 |
第十章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统筹推进传统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内部联通水平,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构建互联互通、安全高效、管理协同、绿色智能的基础设施网络,夯实一体化发展支撑保障。
第一节 构筑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
打造“轨道上的胶东圈”。构建快速客运铁路网,加快潍烟高铁、莱荣高铁和京沪高铁辅助通道等项目建设,力争规划建设青岛经平度至莱州、日照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项目,研究论证即墨至海阳、胶州至高密、青岛至日照等市域铁路。完善铁路货运网络,加快大莱龙铁路改造工程、桃威铁路改造工程、坪岚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建设,推进岚山港区铁路建设,完善潍坊港、威海港、日照港、董家口港区、芝罘港区、莱州港区等疏港铁路。
织密四通八达公路网。推进济南至潍坊、潍坊至青岛公路及连接线、牟平至莱州、明村至董家口、潍坊港疏港高速、岚山港区疏港高速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开展烟台经莱阳莱西至青岛、莱州经平度至即墨高速公路前期研究。高标准拓宽区域内沈海高速、青兰高速、日兰高速、荣乌高速。全面开展“断头路”“瓶颈路”打通、低等级路段升级和城镇过境路段改线工程,提升普通国省道路通行能力。畅通沿海景观旅游通道。
培育现代化机场群。支持胶东国际机场打造国际枢纽机场、烟台机场打造面向东北亚的区域枢纽机场。加快烟台机场改扩建和潍坊、威海机场迁建工程。统筹航线网络布局,持续加大日韩航线航班密度,加密空中洲际直航航线,提升全球快速通达能力,打造区域航空快件集散枢纽。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建设,共同构建应急救援、工农林作业、航空制造、飞行培训、旅游观光等通用航线网络。
提升客货运输服务能力。加强客运枢纽与城市公共交通衔接,推动客运枢纽一体化建设和运营管理。统筹规划建设货运枢纽和物流园区,整合毗邻区域物流枢纽,打造多式联运综合物流枢纽,推进货运方式无缝衔接。大力建设铁路专用线,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推进城际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一票式”联程和“一卡通”服务。
第二节 强化能源协同保障
建设清洁高效能源体系。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广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供热或发电。推广海上风电与可再生能源制氢等融合发展模式,规划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滨海风光储智慧能源基地。推动烟台核电研发中心、清华大学先进核能技术科研基地规划建设,稳步有序推进海阳、荣成等沿海核电基地建设,鼓励核能供暖工程向周边城市延伸。统筹布局加氢站、输氢管道和储运中心。
统筹建设油气基础设施。推进沿海大型油气码头建设,支持日照建设国家原油储备基地、潍坊滨海建设国家原油储备中心,加快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烟台港西港区和龙口港区LNG接收储运基地建设,推动潍坊港、威海港、日照港等LNG接收储运基地建设,支持烟台建设天然气产供储销基地。加快建设山东天然气环网干线、日照—濮阳—洛阳、董家口—东营、董家口—沂水—淄博、烟台港原油管道复线、青岛港黄岛港区—潍坊滨海等油气管道。
第三节 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
优化水资源配置体系。研究推进跨区域重大蓄水、引水、提水、调水工程建设。按照国家部署,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规划建设。加快烟台老岚水库工程建设,论证实施青岛官路、威海长会口等大型水库工程。建设一批河道拦蓄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
增强海水淡化及供给能力。开展海水淡化专用材料及装备的协同攻关和产业化,推动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将海水淡化水纳入沿海地区水资源统一配置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把淡化海水作为生活用水补充水源,严重缺水城市把淡化海水作为市政新增供水及应急备用的重要水源,推进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在高耗水行业和工业园区的规模化应用。创建全国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区。
共筑防洪减灾安全体系。实施重点河流防洪治理工程,开展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构建完善以水库、河道、湖泊和蓄滞洪区为架构的高标准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加快海堤工程建设,完善沿海地区防洪防潮减灾工程体系。建设数字水利设施,完善现代化水文站网体系,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
专栏5 水资源重点项目 节水供水保障工程:(1)卧龙水库(2)苏家沟水库(3)南泗庄水库(4)黄垒河地下水库(5)母猪河地下水库(6)官路水库青岛市输配水工程(7)峡山水库战略水源地水质提升工程等。 海水淡化工程:(1)青岛百发海水淡化项目(2)烟台海阳海水淡化项目(3)烟台万华海水淡化项目(4)龙口裕龙岛海水淡化项目(5)华电莱州海水淡化三期项目(6)潍坊滨海海水淡化项目(7)荣成石岛海水淡化项目(8)华能威海海水淡化项目(9)日照海水淡化一期项目等。 |
第四节 打造“数字胶东”
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布局5G基站,推进5G网络在重点场所、重点行业全覆盖,逐步提高用户普及率。推进骨干网、核心网、城域网等关键基础设施IPv6升级改造,推动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落户青岛。建设青岛国际海底光缆登陆站,推进中美跨太平洋高速光缆系统建设和扩容。支持青岛建设海洋大数据中心、烟台建设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应用中心,推动青岛国家E级超算中心融入国家分布式超算互联网系统,打造低时延数据中心核心区。
共建高效协同数字政府。依托省一体化大数据平台,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强化社会管理领域协同预测预警和公共服务领域数据综合分析应用。探索建立统一标准、开放互通的政务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应急管理、公共安全、市场监管、生态保护等领域协同治理能力。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实现更多场景“智能办”。
共建惠民便民数字社会。加强智慧城市合作,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建立统一标准,开放数据端口,建设互联互通的公共应用平台,大力发展“智慧+”交通、能源、市政、社区、旅游等。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社保、文体、养老等领域,建设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
第十一章 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发展更有温度的民生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让一体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第一节 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
建立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依托青岛市城阳区、日照市东港区、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等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创新跨区域服务机制,推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联合制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立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增加保障项目,稳妥提高保障标准。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
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升级“胶东通办”服务水平,实现线上“一地认证、全网通办”、线下“收受分离、异地可办”,提升区域帮办代办的规范化和协同性。优化升级社保卡“一卡通”信息化服务平台,探索提升社保卡“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加强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保险信息交换,加快实现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推进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实现社保卡就医购药“一卡通”。支持胶东经济圈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联盟、人事考试联盟建设,整合信息平台,推广电子劳动合同,促进人力资源充分交流融合。深化住房公积金转移接续和互认互贷。
第二节 共享高品质教育医养资源
加大优质教育供给。依托优质中小学校资源,鼓励学校跨区域牵手帮扶,深化校长和教师交流合作机制。依托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搭建职业教育一体化协同发展平台,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推动大学大院大所全面合作、协同创新、学分互认、跨校选课,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高校开展国际合作,联合引进世界知名高校、职业教育机构等,建设高水平国际合作学院。
推进医疗资源共享。实施新一轮区域医疗能力“攀登计划”,创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进康复大学、青岛大学附属日照医院等建设,支持医联体建设和跨区办医。依托半岛中医联盟,加快推进中医药一体化发展,联合建设区域中医诊疗中心,打造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发展在线医疗,建立区域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合作体系,推动病历和医学检验检查结果跨地区、跨机构互通互认,实现会诊、联网挂号等远程医疗服务。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重点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共同提升应急物资生产动员和调运保障能力。
完善康养服务体系。开展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鼓励养老设施跨区域共建。制定区域产业资本和品牌机构进入养老市场指引,支持民营养老机构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完善康养服务全链条,打造“颐享胶东”康养品牌。探索实施互助养老,推动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实现通存通兑。推动人口信息互联互通,建立人口发展检测分析系统,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建立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共同发展体育事业,深化体育人才联合培养、赛事活动联办、场馆资源共享、竞技项目交流等合作。
第三节 共塑胶东文化旅游品牌
共筑文化发展高地。加强文化政策互惠共享,推动文化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升区域文化创造力、竞争力、影响力。实施海洋文化提升工程,挖掘仙海文化、航海文化、海防文化、渔业文化等传统海洋文化价值,做好沿海海防设施、近海水下文化遗产、日照沿海龙山文化遗址群等保护与展示,持续举办“国际海洋节”“国际海岸生活节”等系列节会活动,打造海洋文化国际交流平台。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共同打造胶东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推进东夷文化、齐文化等保护传承,加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合作交流,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合理利用,持续推进国家级齐鲁文化(潍坊)生态保护区建设。整合文化资源,联合制作一批具有胶东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鼓励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建立合作联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一网通、公共文化联展一站通。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
共建国际滨海旅游目的地。整合优质旅游资源,创新“旅游+文化”“旅游+康养”“旅游+体育”等特色旅游模式,设计推出“东方海岸线”“海上游胶东”“胶东健康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提升“一程多站式”旅游体验。拓展海洋旅游功能,用好山、海、湾、滩、岛等滨海旅游资源,发展邮轮游艇、海岛度假等海上旅游新业态,共同打造滨海休闲度假黄金旅游带。联合推出一批体现胶东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大力发展康养旅游,培育打造生态养生、滨海度假等康养旅游产品,打响“世界健康养生圣地”品牌。共同举办半岛城市帆船拉力赛、新能源汽车拉力赛等赛事活动,拓展马拉松、自行车赛等群众参与面广、旅游拉动力强的赛事旅游。实施文化旅游协调发展战略,构建合作机制完善、要素流动高效、发展活力强劲、辐射作用显著的区域文化旅游发展共同体。
第四节 共建安全有序社会环境
共同打造“平安胶东”。统筹布局自然灾害监测设施,健全重大灾害事故联防联控机制,协同建立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综合减灾能力数据库。建立紧急救援联动机制,协同建设全省海洋灾害应急救援中心,打造“1小时应急救援圈”。完善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联动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共同打造“信用胶东”。聚焦公共服务、城市管理、全域旅游、生态环保、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推动信用信息基础目录、联合奖惩措施清单等标准统一,深化信用信息共享、联合奖惩互动、信用激励互认、信用机构共育共管等领域合作,形成“一市失信、五市受限”的联动机制。
第十二章 高水平建设一体化发展战略支点
在具备基础优势的区域,先行设立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临空临港协作区、绿色化工联动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区,推动制度创新,开展先行先试,实现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赢,为一体化发展探索路径和提供示范。
第一节 建设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推进空间功能联动。依托204国道打造产业发展集聚带,引导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沿线集聚。谋划产城融合与城乡融合两大联动区,探索区域功能分工、产业融合、城乡一体发展先行经验。构筑五龙河、大青山—旌旗山、大沽河生态廊道,保育河流水系、森林与湿地等生态资源。统筹规划建设莱西姜山、河头店与莱阳穴坊、谭格庄等现代化新型小城镇。
构建跨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实施204国道、308国道等国省干道拓宽改线,推进莱西北京路、梅山路等道路东延。率先推动联动区电、暖、气管网衔接,加快实现分布式电源开发建设与用电产业项目就近入网。
引导产业发展分工协作。推进两地经济开发区整合升级,推动青岛国际汽车城、莱西石墨新材料集聚区、莱阳化工产业园等产业园区融合发展。合力打造智慧物流、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共同体。联合建设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高效农业产业集聚区,共建国家级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
增强要素资源支撑能力。实施“才聚双莱”计划,建立人才评价互认机制。支持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创新联合办学。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和社会保险参保信息互通共享。探索建立增减挂钩建设用地指标交易平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等机制。支持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共用。
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统一编制先行区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完善发展政策共商共定机制。建立重大项目联审联办机制,共同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与项目准入清单。健全一体化市场运营与利益分配机制,统一建设运营管理联动区重点园区。探索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共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第二节 建设胶州—高密临空临港协作区
共建“两轴多园”发展格局。以大杨路与康成大街作为“两大联动轴”,加速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资源沿线集聚,推动沿线产业园区、企业联动发展,打造优势互补、协同互动的东西产业延绵带。做大做强临空经济示范区、胶州湾国际物流园、高密临港经济区等园区,壮大现代物流、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集群。
推动基础设施互联。探索设立一体化协同发展基金,投向一体化基础设施项目,以基础设施互联带动临空临港产业发展。加快推进309国道、219省道、102省道等连接两市主要道路改扩建。协同推进官路水库建设,共同制定完善节水标准定额体系。共建5G网络试点和规模组网。
推进产业协同共兴。发挥海陆空铁立体交通优势,推动两市运输领域互补互促,构建区域联动现代化物流体系。聚焦胶州机械装备、电子制造与高密精密制造、纺织服装等支柱产业,加强产业协同协作,构建跨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链。放大胶州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先和高能级开放平台效应,发挥高密制造业企业生产能力和服务优势,共同培育制造业新生态。
突出开放合作共赢。依托胶东国际机场门户优势,带动高密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拓展对外开放空间。共建企业登记“跨域通办”联动平台,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异地可办”。鼓励引导企业入驻上合示范区,支持设立办事机构。放大胶州海关便利化优势,鼓励企业利用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国际班列实现货物进出口。
强化人才资源支撑。共建两地人才引进信息网络、桑梓人才数据库等人才公共资源平台,共享专业化引才渠道。鼓励胶州优势产业高端人才项目、技术创新成果到高密落地转化。探索企业联合引进高层次人才合作机制,共同打造“人才飞地”产业园等科技人才创新服务平台。
第三节 建设平度—莱州—昌邑绿色化工联动区
建立产业联动机制。统一编制联动区总体发展规划,优化区域功能定位,梳理产业图谱,建设盐化工、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等集聚区,承接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配套项目。制定跨区域安全、环保交流合作机制,共引共享专家团队,联合开展跨区域环保、安全检查。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整合应急救援保障力量,开展跨区域事故响应联动机制建设,提升化工园区安全系数。探索危废跨区域运输和处理处置机制,强化全过程和全方位监管。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跨区域交通网络,建设跨胶莱河、泽河大桥,打通园区间交通瓶颈,提升园区间通达能力。加快推进明村至董家口高速公路建设,实现董家口港区与莱州港区陆路快速连接。加快新河内陆港建设,推动与青岛港、潍坊港、莱州港区联通。
构建产业协作体系。明确园区产业分工,提升发展能级,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促进上下游产业链一体化发展。鼓励深挖化工产业细分领域潜力,提升行业技术密集度和产品附加值。共建共享生活服务、商务交流集聚区,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配套能力。
第四节 建设即墨—龙口产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区
协同推进优势产业合作。发挥两地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基础雄厚、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先的优势,重点在车身材料、制动总成等优质产品上开展合作,加快形成由零件到部件、由部件到总成的合作模式,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互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集聚区。创新企业协作联动机制,探索搭建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平台载体,推动两地民营企业协同发展。
共建工业互联网高地。以新型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平台资源合作互补共享等为重点,推动两地产业、科技、人才、数据等资源要素汇聚互补,组建工业互联网创新联盟,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化和应用,打造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共建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汇聚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形成布局合理、高效协同的一体化服务能力。依托即墨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华为(龙口)大数据产业园,共建工业互联网“数字底座”和安全体系。
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共享。聚焦高效低排发动机、智能电子控制、智能网联等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引领技术,开展跨区域、跨学科协作攻关,力争在新能源汽车和特种车轻量化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推动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打造全国一流的科研合作公共平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和服务共享,共建科技创新服务综合体。
第十三章 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
以改革创新思维引领一体化发展,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协商合作、政策协同、社会参与等体制机制,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内生动力。
第一节 建立运行高效的合作体系
健全政策制定协同互商机制。健全一体化议事协调机制和日常工作制度,确保制度统一、规则一致、执行同步。围绕土地管理、财税分享、投融资、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建立协商推进机制。实行重大行政决策联合听证、专家论证等制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建立市场主体协同联动机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国资运营平台跨区域合作。鼓励民营经济跨区域并购重组和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行业组织、商协会、产学研联盟开展多领域跨区域合作。
建立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合作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区域互利共赢的税收利益分享和征管协调机制,完善区域投资、税收等利益争端处理机制。探索建立重大经济指标协调划分机制。
第二节 高效配置要素资源
推动土地市场一体化。深化区域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建立产权明晰、交易安全、监管有效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交易市场。健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完善建设用地二级市场交易制度,建立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机制,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完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
畅通劳动力流动渠道。打破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实行职称、继续教育证书、外国人工作许可证等互认互准制度。推动人力资源、就业岗位信息共享和服务政策有机衔接、整合发布,联合开展就业洽谈会和专场招聘会。支持职业院校和规模以上企业联合办学,为企业订单式培养高级实用人才。加强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协同管理,探索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联合开展人力资源职业技术培训。
发挥资本要素市场作用。用好产业投资及基础设施建设基金,重点支持跨区域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建立统一的抵押质押制度,推进异地存储、信用担保等业务同城化,培育发展区域信用服务市场。推进金融产品与服务同城化,实现企业授信标准统一、授信额度共享、信贷产品通用。统一企业登记标准,实行企业登记无差别办理。由五市负责共同建立金融协调发展工作机制及金融风险联合处置机制,强化金融监管合作和风险联防联控。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建立统一信息发布披露和数据共享制度。
激发技术供给活力。支持联合建设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知识产权信息共享互动、技术成果交易及金融服务无缝对接。探索建立企业需求联合发布机制和财政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共享机制。建立区域技术交易市场联盟,共同促进技术转移转化。
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空间地理信息、企业法人、经济运行、公共服务等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实现数据库同步更新和一体化共享。鼓励企业建立数据联盟,共享供应链数据库。统筹布局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构建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的算力体系。
第十四章 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明确各级党委、政府职责,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协同实施机制,确保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实现。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把党的领导贯穿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全过程,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激励广大干部主动担当、对标对表,汇聚落实规划的强大合力。
第二节 强化责任分工
对规划确定的重大任务、重大事项,逐项分解落实,明确责任主体。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五市党委、政府强化主体责任,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落实。省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在体制创新、政策制定、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支持,将更多重大事项纳入省专项规划,争取纳入国家专项规划。省发展改革委会同省有关部门适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请示报告。
第三节 健全推进机制
健全完善胶东经济圈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一体化发展重大事项。五市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牵头研究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建立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等合作机制,分领域策划和推进具体合作事项。加强规划宣传和信息公开,发挥媒体监督和群众监督作用,健全政府与企业沟通交流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设立一体化发展高端智库。统一组织宣传推介招商。
第四节 完善规划体系
建立健全规划衔接协调机制,支持五市联合编制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相关专项规划,并与本规划在主要目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风险防控等方面保持一致。研究出台公共服务、人才培育、投资、金融、财税等配套政策,推动形成完善的规划政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