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显著
【 字体:
打印
时间:2021-12-14 09:22 来源: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网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山东充分发挥农业大省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传统工艺联系千家万户、遍布城乡村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带动乡村地区群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的独特优势,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山东省各级非遗主管部门和非遗工作者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积极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取得了很大成绩。截止目前,全省共有各类非遗企业和经营业户120多万个,年产值1600亿元左右,直接从业人员近400万人,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得显著成效。

一、出台了一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将其列入厅党组的一项重点工作进行重点研究、重点部署、重点推动,紧密结合自身职责,抓好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特别是积极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原省扶贫办出台了《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方案》,在全省评选出60个“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典型乡镇(街道),化非遗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致富渠道、乡村亮点,得到文化和旅游部充分肯定,要求全国各地借鉴学习。同时,以中国非遗博览会、“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百花洲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等为平台和载体,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的乡村振兴特色的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全省各地紧密结合当地实际,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日照市将“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先后列入本市十三五、十四五规划,“非遗工坊建设项目”纳入《日照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委经济工作报告。济南市建立了市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库,对商河老粗布、孝里米粉、桥式木作等一批特色鲜明、有市场潜力的项目加大资金扶持,成为带动乡村振兴的品牌项目。烟台市制定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容、项目、措施和实现路径。聊城市明确提出“培育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培育乡村非遗传承人”等乡村非遗发展目标。菏泽市实施“推动‘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开展“十佳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项目”评选,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拓展了一批乡村非遗新业态。各地深入探索乡村非遗发展新业态,推动非遗项目成为创客空间、创新工场、智慧小企业等重点对象和优质资源,助力乡村非遗提档升级。山东财经大学和临沂职业学院分别设立了乡村振兴学院,临沂职业学院还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对农村两委成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乡村振兴方面的系统培训,共培训4370多人。日照市打造集非遗传承、展示、销售的“非遗工坊”平台,探索出“非遗工坊+传承人”“非遗工坊+合作社”“非遗工坊+企业”三种模式,实现了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结合。青岛市、东营市作为我省2个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市,积极探索,取得明显进展,东营市形成了一起玩非遗、一起传非遗、一起做非遗、一起看非遗的“非遗在社区”工作模式;青岛市命名了29个非遗特色社区,在100余家社区超市设立非遗专柜,精选10余个乡村非遗项目落户试点。潍坊市打造“美非遗”线上非遗主题商城,入驻非遗传承人超过200人,入住非遗产品超过1500种,年销额超过200万元。博兴县依托草柳编、老粗布2个项目,建立电商产业园,采用“培训班+基地+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在线年度销售额超过5亿元。

三、形成了一批乡村非遗龙头品牌。全省推出东阿阿胶、龙口粉丝、玉堂酱菜、周村烧饼、德州扒鸡等一批重点非遗企业,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甚至在世界上有一定地位的乡村非遗龙头品牌。烟台市龙口粉丝传统制作技艺保护单位烟台双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龙口粉丝生产基地,年销售额达6亿元。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占据了全国葫芦雕刻市场80%以上的份额,被誉为中国葫芦第一村。临沭县草柳编出口占全省柳编出口的48%,占全国柳编出口的26%。郯城县庙山镇二胡产销量占全国的50%以上,“中国结”产业份额占全国市场的80%以上。无棣县水湾镇苇帘产品出口日、韩等国家,占世界市场份额的近70%,是全国最大的苇帘加工出口基地。

四、涌现了一批乡村就业非遗集群。经过各地、各非遗企业和传承人的共同努力,全省不少非遗项目成为吸纳就业特别是农村群众就近就业的重要载体,涌现了一批乡村就业非遗集群。肥城市桃木雕刻加工农户500多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年加工桃木原料2万多吨,促进了农民增收。莒县“世唯一”非遗工坊开设手绘 “农民工学堂”实训基地教学点十余个,免费提供产品制作、销售等培训活动,培训农民工近1700人,人均月收入增加2000元以上。鱼台县清河镇依托杞柳编制,打造杞柳产业,采取“企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模式,带动2万余人就业。临朐县初步形成规模的非遗就业项目有60余个,从业人员达5000多人,年人均增收4万元。枣庄市峄城书源笔业有限公司先后培养了50多名残疾人技师,人均工资每月在3000元以上。

五、培养了一批乡村非遗领军人才。在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中,全省各地涌现出一大批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领军人才。费县手绣传承人卞成飞建成非遗精准扶贫培训基地,带动了300余名妇女和残疾人实现就业脱贫。济南市莱芜区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谢梅木建成山歌非遗园、现代有机农业庄园,带动就业农户约1万余户,年人均增收超过3000元。泰安市泰山石家面塑传承人石洪令常年开办下岗职工再就业面塑技能培训,并提供就业岗位,与泰山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展大学生课程,每年培训1000余人次。济南市济阳区柳编传承人张德兰举办了100多期柳编加工技艺培训班,培训学员达5000余人。金梦工艺中国结制作中心创始人尹崇芹,研发创作产品多达300余种。先后助力驻村第一书记开展脱贫培训活动,至今培训人员已达2万余人。

六、形成了一批乡村非遗旅游新模式。全省各地积极利用非遗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形成了一批乡村非遗旅游新模式。利津县盐窝镇建设“老街长巷”项目,将实用性、可持续性和与非遗活态传承的匹配度作为重点考量指标,积极打造集休闲、游览、体验、购物为一体的乡土民情旅游目的地。淄博市张店区北焦宋村以淄博花灯项目为载体,以掘金“夜游经济”为突破口,以灯带景、以景促灯,实现了“花灯+旅游”“花灯+演艺”“花灯+美食”“花灯+小镇”等全新旅游业态。威海市环翠区环翠楼街道依托环翠楼公园4A级风景区的地理优势,在城中区内与威高民俗文化邨联合打造非遗创新实践基地—“海魅非遗部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招远市阜山镇九曲蒋家村将黄金溜槽碓石砌灶冶炼技艺与当地黄金旅游业有机结合,积极发展体验式、沉浸式旅游,丰富了旅游业态。德州市培育了“董子文化街”,齐河县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宁津县“国家级特色文化旅游小镇”等特色街区。中国驿·泉城中华饮食文化小镇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年营业收入5亿元,安置就业岗位2000人。

责任编辑: 倪文秀
分享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