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基层政务公开的方法论思考
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时间:2020-08-27  

推行政务公开,是政府服务人民、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政府和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的在实际工作中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这为我们如何做好新时代基层政务公开工作提供了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将基层政务公开工作放到整体中思考

唯物辩证法表明,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要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只有认识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注意事物的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树立全局观念,才能做出最有利的部署,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基层工作纷繁复杂,更需要将政务公开放在整体中考虑。

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认识政务公开的意义。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必须从全局和整体的高度把握工作的目标和要求,但在工作实践中,个别单位片面的认为将文件、信息公布出去就算是完成了政务公开的任务,而没有把公开当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来考虑,没有从政府与群众的关系中通盘考虑政务公开的工作定位,没有从“事务”中见到“事业”、从“建造”反映出“建设”,对怎样取得政务公开的“成绩”考虑的多,对如何发挥政务公开作用,取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考虑的少,看起来是在落实工作,完成任务,实际上是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归根结底是没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中用联系的观点认识政务公开,这会导致政务公开有形式而无意义,看似做了很多工作,实则没有取得任何效果,这是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极力避免的。

要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中发挥政务公开作用。政务公开中的“公开”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是为公开而公开,而是通过公开,搭建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沟通联系的桥梁,为深入推进各项工作提供有效助力。基层政务公开涉及方方面面,牵动上下左右,与广大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做好政务公开工作,必须注重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把政务公开放在整体工作中通盘考虑,从全局的高度正确处理公开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与群众需要的关系、与保守秘密的关系,使公开工作与其他工作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整体推进,从而以更高质量的公开水平助力各项工作深入开展,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二、坚持矛盾的观点,实现政务公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充满矛盾,而任何矛盾都由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所构成。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防止一刀切;同时还要坚持重点论,防止主次不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做好基层政务公开工作也必须从这个最大的矛盾出发,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要认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当前,基层政务公开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表现为公开内容单一与群众丰富需求之间的矛盾,公开渠道不畅与群众便捷获取信息之间的矛盾。例如,有些地方机械的理解政务公开的工作要求,认为公开一些相关文件就算是完成了工作任务,缺乏对文件和相关工作的解释;有的认为公开了经济、民生等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就可以了,忽视了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政务公开需求;有的在“互联网+政务公开”中存在形式主义,不同程度存在政府网站设置不合理,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准确、问题不回应等问题;一些政务新媒体不仅没能起到及时答疑解惑、澄清谬误的作用,反而无序发声,消解了政务公开的权威性。

要注意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政务公开有许多新期待。因此我们必须抓住重点,有针对性,找准突破口,排出优先序,突出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工作,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比如,今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20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对2020年的政务公开工作作出了部署,着重指出以公开促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提供支撑,并提出持续推动用权公开、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和确保公开落到实处作为支撑,这是中央政府连续第九年为全年的政务公开工作划定重点任务,为落实今年的基层政务公开工作任务提供了遵循,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需要我们在工作中重点关注,努力落实。

三、坚持发展的观点,准确把握基层政务公开工作的发展方向

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因此,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要正确认识政务公开的历史脉络。事物的发展是具体的历史的,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政务公开一直与新中国人民政府的施政相伴随,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起现代政务公开制度,主管单位也由以纪委与政府齐抓共管到当前政府为主的转变,政务公开制度并在改革发展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务公开也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健全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19年5月15日起施行,“以人民为中心”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政务公开新的历史方位,也是推进基层政务公开需要遵循的政治逻辑和现实需求。

要准确把握政务公开的当前任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政务公开体制机制建设也不断得到完善,以往在基层政务公开工作中存在的公开意识不强、数量不够、质量不高等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但其作用发挥不充分、公开渠道丰富性与权威性不平衡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基层政务公开工作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具体表现为群众期待政务公开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信息技术发展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更快速便捷的技术支撑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政务公开的权威性;政务公开着力点与政府职能转变不同步等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要积极探索基层政务公开的发展路径。一方面要大力推进公开提速扩面,另一方面要优化公开结构流程。唯有如此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推动基层政务公开实现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

四、坚持实践的观点,在实践中将基层政务公开推向更高层次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也是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和行动,再好的政策和理论也只能是一纸空文。要坚持实践的观点,真正把政务公开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回应群众期待,为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营商环境增速助力,添砖加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政务公开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基层政务公开在规范化、法治化、制度化建设方面与群众的期待和现实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些领域的信息公开的意识和具体操作还有很大可以提升的空间,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认真分析问题,拿出举措,才能解决。

要坚持实践第一,扎实推进工作落实。再好的政策,再好蓝图,没有实践去推动落实,也只是一纸空文。基层政务公开真正要向纵深发展,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实践,在于抓好工作落实,让政策措施落地生根。要明确政治方向,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把具体的工作实践放在宏大的政治背景下考量,确保实践方向不出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分析问题,努力解决问题,确保工作效果;要明确价值取向,从事政务公开的同志要真正把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不断提升基层政务公开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要善于总结经验,更好指导工作开展。在落实各项工作举措的过程中,坚持调查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方法,积极探索政务公开的新方法、新路径,形成新的、更高水平的政务公开工作理论,更好的指导基层政务公开工作实践。同时要避免出现为公开而公开等无意义的重复实践,力戒形式主义、教条主义,避免出现闭门造车、脱离实际,没有指导意义的虚无理论。真正实现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得出正确理论,再用正确理论指导新一轮工作实践这一良性循环。 

五、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使政务公开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政务公开方面也表现突出。因为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发展程度各异,所以需要在推进政务公开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推进基层政务公开工作时,最大程度的摒弃主观主义的东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考虑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推进工作开展。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的那样:“我国城乡和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一定要避免“一刀切”,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

要遵循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政务公开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也不尽相同,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信息的传播,因此要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也必须遵循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总体来看,信息的传播由传播主体、收受主体、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这四大要素构成。这四大要素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揭示了传播主体如何通过传递信息满足收受主体需求的内在关系,这就是信息传播的规律。政务公开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形式,无论形式多么丰富、内容多么具体,也必须循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通过认真研究传播主体、收受主体、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这四种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遵循信息传播规律,为更好做好基层政务公开提供前提。

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政务公开的内容,离不开形式的呈现,因此基层政务公开在形式上,要与时俱进,积极拥抱新技术、新媒体,创新公开方式,丰富公开渠道,最大程度提高政务公开工作效率,而不是因基层目前在技术、模式和业态上的相对落后对全新的政务公开路径敬而远之;但形式要为内容服务,切不可为公开而公开,脱离内容的支撑而盲目追求形式的新颖,甚至用形式替代内容,陷入自我感动式的主观主义陷阱。

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一切社会实践都离不开客观环境的制约,对基层政务公开更是如此。在基层政务公开政策制定和推进落实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区域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需求差异,充分考虑不同人群、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不同需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超越发展阶段,不脱离基层实际,不提出竭尽全力也达不到的目标,而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实际,有针对性的突出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精准公开,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六、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为政务公开深入推进提供持续动力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要实现政务公开持续深入推进,既要有政府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外部条件的支持。

要凝聚共识,形成自觉,努力提高公开水平。要将政务公开纳入公职人员素质教育内容,特别是纳入新录用公务员培训,培训过程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清楚政务公开的历史脉络、重大意义,形成政务公开的自觉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基层公职人员政务公开意识和水平,为做好基层政务公开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建立健全工作激励机制,鼓励政务公开工作人员开拓创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具有指导意义的政务公开理论,为基层政务公开工作向纵深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要完善机制,接受监督,全面提升公开效能。科学制定公开制度。要科学制定符合基层特点的政务公开制度,与国家层面的制度一起形成更加完备的新时代基层政务公开工作体系。科学规划平台建设。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作为政务公开第一平台的作用,按照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要求设置公开栏目,最大程度方便群众查询信息;另一方面要重视新兴媒体的作用,探索基层政务公开利用新媒体的技术路径和公开形式,最大程度适应当前信息传播“碎片化、移动化”的特点。科学进行成效评估。除了国家对政务公开工作的制度化约束和程序性规范外,还要发挥 “第三方评估”的作用,通过引入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倒逼压力激发基层的主观能动性,内外结合形成合力,助力各级各部门直面工作短板、瞄准精细化目标,全面提升基层政务公开效能。

历史向前发展,实践永无止境,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赋予基层政务公开新的历史任务。在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的实践中,我们要更好地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观察、分析和解决基层政务公开面临的各种问题,不断深化对新时代政务公开的认识,增强开展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推动政务公开不断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