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依托阳光三农信息公开平台推动村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时间:2020-07-16  

  为全面推动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向农村和社区延伸,增强农村工作透明度,以公开促乡村振兴,寿光市创新思路,拓宽新形势下村务公开的渠道,依托网络载体,于今年初建设了“阳光三农信息公开平台”,把村级事务全部“晒”在网上,实时动态更新,达到亮资金、亮项目、亮保障、亮政策、亮人员“五亮效果”,实现村务公开“零死角”和群众监督“全覆盖”。截至目前,已录入、公示惠农资金、社会救助等涉农信息70余万条,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称赞。

  一、建设平台的背景

  通过对以往农村信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分析研判,问题原因多与办事不公开、决策不民主,群众知情权、参政权得不到保障有关。全面推进基层农村“党务、村务、财务”公开、规范,对于消除村级干群矛盾、融洽干群关系,加强基层行政权力监督制约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寿光市大力推行了阳光村务公开制度,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村级事务管理的民主与公开。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标准化规范化不够的情况,如覆盖有盲区、纸质信息保质期不长、公示期得不到保障、不便于群众查看等,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开形式单一,公开渠道较窄。村级事务公开仅限于“大喇叭”、公开栏和全体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只能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获取公开内容。二是公开信息不够及时。由于公开时间仅限于每月15日,造成信息公开严重滞后,群众看到的往往是过时的信息,不能及时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参与权得不到充分保障。三是公开内容不够全面标准。在公开过程中,个别村班子对村级事务不愿“全盘托出”,对财务资金等敏感信息不敢公开、不想公开,导致群众关心关注的信息看不到、摸不着,知情权得不到保障,群众的疑问得不到及时解答,便产生了猜疑,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四是公开制度不够健全规范。缺乏一套完善的村务公开制度,对公开内容、公开形式等细节没有明确要求,对公开过程中产生的不规范问题,没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缺乏制度保障。

  通过调研发现,近些年农村群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发生了重大变化,基本实现了“家家有电脑,人人能上网”,群众通过网络获取社会信息、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愿望和热情越来越强烈。为更好地满足群众信息需求,因此搭建起“阳光三农信息公开平台”,做到了“事情让群众知道、管理让群众参与、村务让群众决策、干部让群众监督”,实现了公开与参与并重,村民与村级组织互动,权利与监督并行。

  二、主要做法

  (一)明确标准,规范平台操作程序。借力大数据在寿光政府网站建设阳光三农信息公开平台,对集体“三资”、惠民资金、扶贫工作等进行实时管理、全程公开、动态预警。凡是寿光居民,均可通过电脑或手机,输入姓名、身份证号,24小时都可以登录查看和发帖问询。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公开平台对全市村集体“三资”、惠民补贴资金发放和扶贫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社会公众通过公开平台查询惠民资金发放情况,村民通过公开平台“阳光村务”栏目查询本人享受的惠民补贴、本村“三资”等信息,发现问题可以在线互动模块提交。截至目前,发现并处理涉及资金、项目等问题事项70余项。

  (二)制定清单,形成网上公开内容标准。制定村务公开清单,15个镇(街区)各安排一名专职工作人员从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最想了解的政策等内容着手,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做到随时公开,对村(居)基本情况、工作人员信息、惠农补贴、支农惠农政策、民生项目实施情况、精准扶贫、社会救助福利情况、集体固定资产经营处置、农村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招投标、城中村改造安置房、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和其他村民关心关注的内容做到重点公开,对一般性的村务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布一次,真正做到让群众明白。目前,已将全市975个村的“党务、村务、财务”及8个职能部门21项惠民补贴项目纳入系统公开监管,公开资产数据信息3.8万余条、资源数据信息1.9万余条、合同数据信息近1.8万条,进一步增强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性和透明度。

  (三)明确分工,统一信息审核流程。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先进行公示征求意见后,再将最终结果进行公开。对一般公开内容,由村居自行负责公开。对重点公开内容,经镇(街区)党委政府审查通过后进行公开,确保公开内容的严谨性和群众满意度。一是信息整理上报。村“两委”根据工作推进落实情况、村民关注的重大事项的办理情况,形成公开内容,做到重大信息定期提供,急需信息随时提供,村民有要求的信息按时提供。各镇(街区)直接掌握的公开信息,以“公开信息通知单”的方式告知村“两委”录入平台,保证了信息公开的实效性。二是分级把关审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会议对村“两委”提供的公开信息进行把关,防止出现弄虚作假的现象。农村工作片总支书记对所属村的公开信息进行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三是镇街审核录入。由镇(街区)财政所、经管站、民政办、残联、土管所、社保所、食药所等单位组成的三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对各村上报的公开信息进行审核,确保内容真实有效后安排专人录入平台。

  (四)规范监管,强化平台制度保障。一是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按照边建、边用、边管的原则,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使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平台日常使用管理、信息更新维护等制度,专人专管,确保平台高效运行。二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把阳光三农信息公开平台的工作开展情况纳入镇(街区)政务公开考核、村“两委”成员岗位目标责任制,作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评先树优、农村干部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

  三、成效和反响

  寿光市推行阳光三农信息公开平台,突破了传统村务公开方式在时间、地点、范围、时效等方面的局限,让群众随时随地利用信息手段对村级事务进行监督,实现了对农村基层人、财、事、权的立体监管。

  (一)实现了村务公开“零死角”。平台公开的事项,涵盖了村级所有事务、所有支出和所有收入,村里花的每一分钱、做的每一个决定,百姓足不出户、随时随地都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有效解决了公开不到位、不全面、不准确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党务村务财务的公开公正透明,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赢得了群众信任和支持。目前,全市975个行政村全部通过阳光三农信息公开平台晒村务,群众可以通过登录系统直接查询和监督。

  (二)做到了村务监督“全覆盖”。建设阳光三农信息公开平台,把监督的指挥棒交给了镇(街区)党委、政府,把监督内容的规范交给农村工作部门,也把监督的主动权交给了群众,实现了市、镇、村和群众的同步动态监督,形成了事前政策咨询、事中动态跟踪、事后绩效监管的管理监督机制,将监督触角逐渐延伸到千家万户,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解决了村级组织监督“缺位”的难题,满足了群众更快、更有效的参与监督的意愿和要求。

  (三)筑牢了村务管理“防火墙”。通过对村级权力决策运行的重要部位、重点环节设置公开清单,实施点对点监督,可以做到倾向性问题早预防,苗头性问题早发现,一般性问题早纠正,严重性问题早查处,有效防控了基层决策风险,解决了村干部管理无序、行为失范的问题,为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打造清廉干部队伍,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其中,洛城街道83个村涉及850多万元资金的260多个项目全部实行提前征求意见并公开招标,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四)打造了村务公开“新样板”。建设阳光三农信息公开平台,一改往日靠公开栏、张贴公开榜、广播喇叭等传统公开方式,利用科技手段,使群众更加直观、更加简洁地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保障了群众的知情权和决策权,把定期公开延伸成随时公开,把短期公布转变成长期公开,把定点公开演变成广域公开,减少了因村务不公开引起的群众信访,有效解决了村级事务不敢公开、不想公开、不会公开的问题,维护了农村稳定,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