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市”挺起泰安高质量发展脊梁 ——访全国人大代表、泰安市委书记崔洪刚
【 字体:
打印
时间:2020-05-27 10:24 来源:泰安日报

5月26日出版的《中国经济导报》在05版“2020全国两会特别报道”中头题刊登了《“产业兴市”挺起泰安高质量发展脊梁——访全国人大代表、泰安市委书记崔洪刚》一文。全文3600余字,分新旧动能转换瞄准“高质量”、“高质量”引领工业经济、“双招双引”助力发展“高质量”三个部分,系统介绍了我市近年来在“产业兴市”方面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本报今天予以全文转载,希望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击鼓再奋战,整装再出发,勇做重点改革攻坚任务落实“挑山工”,为书写泰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力量。

“抓发展必须抓产业,泰安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看产业强不强、有没有后劲。”全国人大代表、泰安市委书记崔洪刚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开门见山道出自己的观点,挺起泰安高质量发展脊梁,必须坚定实施“产业兴市”战略,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发展工业经济,加大“双招双引”(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让实体经济活力迸发。

新旧动能转换瞄准“高质量”

不久前发布的2019年度山东省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结果,泰安市获得新旧动能转换考核进步奖。“新旧动能转换是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是获得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崔洪刚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精雕细琢绘蓝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泰安市将着力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医养健康、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五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文化旅游、现代高效农业、现代物流、高端化工、纺织服装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和发展壮大现代金融服务业,全面提升产业竞争新优势,形成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泰安展开了一系列大动作,打出一套高含金量的政策“组合拳”,创新体制机制,突破发展瓶颈和障碍,激发内生动力及发展活力。如,高起点编制《泰安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出台财政政策,设立产业直投基金和重点企业财源建设基金,建立新旧动能转换市场化基金;实施以领军企业50强、科技创新50强为中心的“双50强”战略,确立了上百项扶持政策,加快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制定《关于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减轻民营企业税费负担、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7大方面20条具体举措……不止于此,泰安市还“专人专事挂牌督战”,实行工程化推进机制,高标准编制完成了十大产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专项规划,“11+4”产业专班合力推进,形成各专班、智库、协会协同发力的格局。

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高质量的产业。截至2019年底,泰安高端装备产业、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288.82亿元、543.95亿元、294.32亿元;全市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实现840.9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2.8%;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4.31%,居山东省第6位。在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方面,泰安建材新材料、新能源、精品旅游3个产业集群和泰山玻纤、泰开集团2个企业纳入了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产业集群库和集群领军企业库。

新旧动能转换带来了重大项目频频落地的崭新格局。泰安优质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46个山东省新旧动能优选项目2019年度投资完成率达到121.35%。

泰安新旧动能转换正从科技创新中要效益,动能转换动力不断增强,全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达到60.17%,居山东省第6位,企业创新指数跃居山东省第3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日益显现。

“高质量”引领工业经济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崔洪刚认为,分析泰安经济发展现状,工业是强市之基、财税之源、富民之本,“发展工业是泰安的硬任务,硬任务就需要硬措施。”坚持新发展理念,泰安在培育“双50强”战略基础上,出台《泰安市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十二条意见》,全力振兴工业,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实现重大突破、跨越发展。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只有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才能汇聚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动力。2019年,泰安市工业领军企业50强实现营业收入1304.3亿元,同比增长5.64%;46家50强创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8亿元,同比增长20%;推进工业企业晋档升级,泰安全市净增纳统企业83户。目前,泰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数量居山东省第一位,251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瞪羚企业。

在崔洪刚看来,催出工业经济发展“加速度”,必须用好考核这个“指挥棒”。泰安树立大抓工业经济的鲜明导向,实行差异化考核,分类构建考核体系,明确主攻方向和重点。同时,将工业经济考核与全市综合考核紧密衔接,纳入综合考核成绩,设立工业经济发展考核单项奖。

围绕工业经济发展,减税降费是泰安市减轻企业负担的一项重大举措,也是该市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泰安市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与“放管服”改革形成“组合拳”,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仅2019年就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151亿元,为67户企业累计办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4.46亿元,改善了企业的资金状况,增强了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针对新旧动能转换相关纳税人办税中的“痛点”“难点”,泰安全面推进办税服务便利化改革,建立上下畅通、专人专管、快速响应的重点企业税收顾问团队服务机制,实现对新旧动能转换企业办理涉税业务优先办、全能办、加速办和“一窗通办”。

“双招双引”助力发展“高质量”

崔洪刚坦言,抓好“双招双引”,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壮大工业经济发展,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双招双引’是事关长远的大战略、大举措,是牵动泰安发展的关键点、突破点。抓好‘双招双引’,就要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努力使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比翼齐飞,把泰安的现代产业发展起来。”

2019年,泰安“双招双引”内资十强产业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项目考核到位资金288.28亿元,同比增幅340.81%,位居山东省第5位,百亿元大项目、中国500强等累计加分项并列山东省第1位。

崔洪刚指出,强化人才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服务和支撑,就要实行“重金”引才,增加引才政策的“含金量”和吸引力,加快打造人才洼地。泰安出台了《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助推新泰安建设的十条措施》,截至目前,泰安市本级已累计兑现“金十条”政策奖励补助资金11480万元。通过实施“泰汶专才”计划,推进“十百千”人才队伍“促引培优”行动,泰安市培养引进一批“产业顶尖人才”“行业领军人才”,培育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3300余人;新增省级以上人才平台载体44家。

财政是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为破解融资难题,泰安市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财源建设基金,着力支持纳税贡献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做大做强。2018~2019年,泰安市共完成四批基金投资,总投资额42.8亿元,支持了19户企业的21个项目,截至2019年底,被投企业上缴税金平均增长20.05%。

此外,泰安出资1000万元参与组建了山东省财金创投新旧动能转换股权投资基金,推动新兴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泰安市还注重发挥好市场化融资平台作用,综合运用直接借款、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和过桥还贷等方式,合计帮助实体企业融集资金246.83亿元。“同时,我们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骨干企业和薄弱环节。”据崔洪刚介绍,通过全方位搭建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对接平台,泰安近3年精心筛选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政银企合作项目858个,资金到位率达到9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泰安市始终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把放管服改革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保障,注重把“软环境”做成“硬实力”,成效显著。“环境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过去发展拼资源、拼政策、拼土地,现在是拼环境、拼服务、拼行政效能。”崔洪刚说,泰安市早在2018年就在山东省率先成立了第一家市级行政审批服务局,188项行政许可事项、34项关联事项和6项收费事项全部划转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全面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泰安还在山东省率先以市场准入领域“证照通办”改革为试点,同时配套进行了市县同权、一窗受理、联合勘验、一件事一链办等方面的改革探索。通过改革,企业办事平均用时减少62%,提交材料减少46%,跑腿次数减少70%以上,满意率达到100%。

“把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崔洪刚直言,新旧动能转换的下一步,泰安市将擂起工业经济发展的战鼓,抓好工业“四梁八柱”支撑,努力让“双招双引”为泰安高质量发展蓄势蓄能蓄力。比如泰安市明确,将突出“双50强”企业培植,集中一切能源指标、环境容量、土地指标、财税政策等资源要素,一对一地帮助这些企业引人才、引资金、引项目,不断膨胀企业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对全市工业的支撑带动作用。

“目前,山东省已经全面吹响了改革攻坚的冲锋号,为干部群众锚定了干事创业的前进方向、注入了奋力改革攻坚的‘强心剂’。”崔洪刚表示,击鼓再奋战,整装再出发,泰安市将勇做重点改革攻坚任务落实“挑山工”,秉持“挑担不畏难、登山不畏险、坦途不歇脚、重压不歇肩”的攀登精神,锐意创新,不断释放新动能,书写泰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 温向前
分享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