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刘庆民:乡村医生队伍亟需“新鲜血液”,探索乡医培养好模式
【 字体:
打印
时间:2020-05-20 11:23 来源:闪电新闻

  刘庆民是山东济宁市泗水县苗馆镇隈泉庄村的乡村医生,也是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40多年来,他对病人有求必应,为了方便群众他总是亲自上门给人治病,骑坏了6辆自行车、7辆摩托车。他常年看病从不提钱,40多年下来,光欠条就是2000多张。1979年,他在泗水县隈泉村开办了第一家诊所,并立下誓言,24小时随时出诊。提及他的医术和为人,周围的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他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偏远山区医疗卫生条件有限,驻扎于此的乡村医生在疫情防控中要承担更多。“口罩得捂好鼻子,这样才能起到防护效果。”帮村民戴好口罩的动作,几个月来刘庆民重复了无数次。除了日常接诊,刘庆民还要穿梭于镇上的各个检查卡口和重点场所,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体温测量、环境消杀等工作,尽己所能为当地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这个由20多名乡村医生组成的“医在乡间”协会成立于2019年夏天,发起者正是刘庆民。“成立这个协会的本意是关心关怀老年人,开展常见病义诊、走访慰问活动。”刘庆民说:“没想到,疫情防控期间让这个乡村医生团体担负起了更大的责任。”

  山头连着山头,村庄遍布山沟沟,隈泉村远离县城,地处山区腹地,为了方便远近8个自然村、2000多名乡亲及时就医,刘庆民坚持24小时出诊。崎岖颠簸的山路,每一寸都记录下他走过的痕迹。

  这是刘庆民的药箱。这是十多年前,泗水县妇幼保健院赠给他的。多年来,像这样的药箱他已经用坏了十几个,光是听诊器,就用坏了七八个。

  “我不是为了钱才当医生的。”今年已经60岁的刘庆民,从医40多年来,一直坚持先看病后交钱,无偿为困难家庭免费看病,攒下欠条2000多张,也经常为乡亲们垫付医药费。这些欠款,他从没有要过,也从没有想要过。刘庆民说,有条件还,人家肯定会还,不还,是因为没钱,留着这些单子,不是为了要账,而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和孩子坚守当初的承诺。

  8个村,2000多人,只要年纪稍大点的村民,刘庆民每个都认识,特别是得了慢性病的老人,他都会定期上门看望、测量血压。

  刘庆民介绍,从2010年开始,他帮扶了多位孤寡老人,不仅吃药打针全部免费,有时生活上还得多提供一些帮助。刘庆民坦言,当前乡村医疗空白点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与他所处的偏远山区相似的环境中,医疗力量严重不足。他曾赴浙江安吉、山东潍坊等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医生制度构建及培养的建设性举措。他将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针对这个问题,继续呼吁并提出建议。

  24小时坐诊,24小时上门服务,刘庆民一干就是40多年。“很多乡村医生为老百姓服务了一辈子,但待遇始终跟不上。”刘庆民说。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将继续呼吁解决乡村医生的编制问题,提高收入和补贴的额度,建立相对完善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让基层医务工作者能够安心在村里驻扎。

  除此之外,他也将提出建议,探索更加合理的乡村医生培养模式,为乡村医生群体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乡村医生队伍中,很大一部分都已经是‘60后’,会慢慢退出一线,需要年轻人补充进来。”刘庆民说。经过进一步调研后,刘庆民完善了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机制的建议。作为村里的“全能”乡村医生,刘庆民对中医也颇有建树。常见疾病,他有时候也用中药给予治疗,很多中草药都是他去山里采摘的。

  刘庆民提出,乡村医生培养可遵循“从本村来,回本村去”的原则,“本土化”有助于医患沟通,建立有“人情味”的医患关系;同时要加大投入,设立乡村医生培养专项经费,并且针对偏远山区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投入力度;另外还要解决年轻乡村医生的编制问题,提高其收入待遇,确保他们“留得住、用得上”。令人欣喜的是,刘庆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自己的卫生室后继有人。儿子刘壮壮在中医学校毕业后,懂事的他毅然回到了大山中,子承父业。近年来,父子两人承担了附近8个村的健康扶贫工作。

  刘壮壮放弃了原本可以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家乡。看着儿子穿梭在注射室和药房之间,动作熟练地给村民打针、换药,刘庆民笑着说:“科班出身的就是跟我这半路出家的不一样,适应得挺快。”图为儿子刘壮壮在诊所工作。

  刘庆民提出,当前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同战“疫”,很多人表达了对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的关心支持。他将提出建议,建立和完善医患双方信息沟通渠道和医疗纠纷仲裁机制,同时提升医疗卫生人员的医德素养,促进规范执业,营造更加和谐的医患关系。疫情当前,刘庆民发现,很多教学场所,尤其是位于偏远山区的小学、中学,医务力量的配备不够完善。他打算在今年两会时建议,希望国家层面加大投入,让每一所学校都能配备医务室和医务人员,及时处理校内突发情况,保障学生安全。(记者 白少光 苏发东)

责任编辑: 倪文秀
分享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