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青岛|抓创新调结构,提升国际贸易总量青岛|抓创新调结构,提升国际贸易总量
时间:2019-08-31来源:青岛日报

  因贸易而生的青岛,有着发展现代贸易的强烈意愿与深厚实力。在当前国际经贸形势错综复杂,尤其是贸易壁垒高企、贸易摩擦频发、贸易格局重构的局面下,全球贸易发展面临重大挑战。

  国际贸易走向何方?自贸试验区提供了全新路径与可能。在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持续优化贸易结构等方面,青岛自贸试验区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眼下,青岛正在发起“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坚决打赢“提升贸易集聚能力硬仗”,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建设贸易载体、打造平台、引进培育主体、发展新业态、改善环境,增强贸易集聚辐射能力。自贸试验区的到来为这场攻势作战提供了“攻坚利器”。

  随着一项项任务的达成,一块贸易发展的新高地将慢慢隆起。

  建设新载体

  应当讲,青岛的贸易载体是比较丰富多元的,既有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国家级园区,又有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这些载体在促进青岛贸易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随着贸易新业态、新模式的出现,这些载体现有的运营模式、监管模式等都无法满足需要,也就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自贸试验区的到来,势必大大提速这一进程。

  就在半个月前,青岛片区内的青岛西海岸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青岛海关等8部门的联合验收。至此,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成功“升格”为集国际物流、国际贸易、采购配送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最高形式。

  “山东自贸试验区的设立,为青岛西海岸综合保税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机遇。”青岛西海岸综合保税区负责人薛伟林说,青岛西海岸综合保税区不但享有自贸区获批的一系列新政策,还叠加了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功能和综合保税区21项试点政策,已成为目前国内政策最优惠、开放程度最高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下一步将积极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园区,进一步创新制度、拓展功能、优化管理,努力探索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如何发挥各类园区载体之间的协同效应,是青岛自贸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课题。青岛将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与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的联动,将自贸试验区探索形成的成熟改革经验向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进行复制推广,从而实现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的协调发展,从而组建起贸易发展的“航空母舰”。

  打造新平台

  一个城市的国际竞争力说到底是体现在对全球资源的整合能力、配置能力上。作为贸易重镇,青岛用平台思维做发展乘法,不断提升贸易辐射力,筑牢青岛桥头堡地位。

  但就目前而言,各类平台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对资源的聚合力、整合力、配置力还不强,这也是青岛外贸竞争力还不够强的原因之一。有了自贸试验区的加持,青岛的贸易平台将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掌握了供应链,就掌握了话语权。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青岛将着力建设国际市场流通供应链。支持口岸服务企业建设供应链服务平台,布局国内外物流园区,提供采购、物流、金融、仓储、分拨等一体化供应链服务;促进机电、轻工纺织等优势生产出口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流通与生产深度融合的供应链平台;开展“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金融产品和服务;打造畅通国际国内的流通供应链网络。

  自贸试验区是为贸易而生,将对商品进出口带来极大利好。对肉类、水果、粮食、苗木等高风险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实施指定口岸制度是国际通行做法。目前,青岛已获批成为粮食、水果、种苗、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肉类、澳大利亚肉牛(屠宰用)等七大类商品指定进口口岸,各口岸拉动进口作用立竿见影。

  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中,青岛将着力建设进出口商品交易平台,高水平建设特殊商品进口指定口岸,打造华北地区进口水果、鲜活水产品、肉类等集聚交易中心。

  同时,支持纺织服装、水产品等具备一定规模优势的内外贸融合市场,向集成交易、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功能拓展,结合二手车出口试点,做大二手车交易产业链,争取试点市场采购贸易等新模式,打造专业市场体系。

  其实就在山东自贸试验区方案获批的五天前,新华锦集团旗下青岛新华锦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刚刚完成了青岛首单二手车出口业务,助力青岛实现了二手车出口零的突破。

  可以想见,随着试点任务的落地,青岛现有各类贸易平台将更有活力,新型贸易平台也将不断涌现。

  培育新业态

  7月24日,一架空客H135直升机在青岛完成大部件组装生产后下线,随后将办理海关通关手续进入出口监管仓库。这是空中客车直升机(青岛)有限公司首架在国内加工贸易项下完成大部件组装生产的H135直升机。在“保税仓库+加工贸易+出口监管仓库”海关保税监管模式下,该直升机全过程保税监管,且最大限度地为企业缩短了生产时间,降低了物流成本。

  这是青岛海关主动变革监管模式,服务贸易新业态的创新之举。自贸试验区建设印发的改革浪潮,将为新业态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青岛片区将开展船舶、飞机等保税维修和高端设备再制造等业务,扩大工程机械及高端装备、医疗设备等领域融资租赁业务规模。

  以保税维修为例,这一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企业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无污染的境内外维修业务,可以充分利用区内企业开展保税维修的国际竞争优势,吸引大量国际维修业务落户中国。“这项业务的开展对公司来说主要有两方面利好,一是产业链附加值提高了,从制造到维修;二是服务范围扩大了,从中国到全球。” 某贸易公司中央关务经理邱沧淮介绍说,今年前7个月,该企业仅这一项业务进出区货值就达554万美元。

  作为贸易领域最炙手可热的跨境电商将迎来新机遇。青岛将加强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建设中日韩跨境电商零售交易分拨中心,扩大国内适销产品进口,加快电子商务与传统商贸融合创新,推动线上线下联动发展,争取形成北方跨境电商零售集聚区。

  新华锦一直致力于探索国际贸易新模式、新业态,旗下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信贸环球”搭建起了“线上+线下”“境内+境外”“外贸综合服务+跨境电商”的综合体系。

  这一重大利好消息让深耕跨境电商的新华锦欣喜不已。加快建立海关、退税、物流等监管和跨境支付等支撑体系是自贸试验区的试点任务之一,这一体系好比是跨境电商的“高速公路”,对行业的利好将是立竿见影的。

  作为跨境电商的重要一环,青岛企业加快布局海外仓。截至目前,青岛有22家企业在海外设立36个公共海外仓,仓储总面积15.99万平方米,服务青岛跨境电商出口企业447家,主要布局在美国、日韩、东南亚及非洲等18个国家和地区,初步形成公共海外仓体系,“一带一路”沿线也多有布局。下一步,青岛片区将建设对日韩跨境电子商务物流中心,探索建设海外仓和境外服务体系。

  自贸试验区将为贸易新业态提供肥沃的土壤。据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管委经济发展局副局长潘伟介绍,下一步将通过设立“关外仓”等方式,做好现有中德商通、中韩商通等对外贸易平台,扩大适应自贸政策的商业载体,吸引贸易总部、区域销售总部、贸易展示等业态。

  近年来,青岛引导大企业搭建跨境电商和外贸一体化解决方案平台,帮助中小外贸企业扩大海外市场、提高外贸出口能力,创新引领外贸行业新业态发展。海贸云商平台成立不足3年,储备的企业客户超过4000家,供应链企业超过300家,海外采购商超过1300家,将“中国制造”出口到30余个国家和地区。在自贸试验区建设利好下,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发展空间更大,环境更优。

  去年1月,青岛前湾保税港区获批开展汽车平行进口保税试点业务,立即成为青岛外贸的一大增长点。青岛片区将在此基础上,着力推进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建设,积极争取增加青岛片区汽车平行进口试点企业数量。

  推进便利化

  贸易兴不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便不便利。自贸试验区建设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要推进贸易便利化。

  青岛在推进贸易便利化上不遗余力。自今年1月1日起,关税保证保险应用于汇总征税,企业在货物通关时,凭借“一张保单”即可享受“先放后税,汇总缴税”的便利。上半年,青岛海关全力推进这一改革实施,关区接受汇总征税保险单299份,担保额度合计62亿元。关税保证保险叠加汇总征税改革,有效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节约了时间和人力,切实助力企业降本、提速、增效。

  青岛片区将进一步推进流程再造和制度创新,着眼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优化口岸服务环境,着力打造效率最高、服务最优、成本最合理的“三最口岸”。重点通过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发展过境贸易,有条件的货物分类监管、异地委托监管、企业备案制等举措,简化管理、便利通关、降低费用。

  在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这个“明星码头”,海关配备的机检设备全天候对企业进口集装箱进行全身扫描,位于海关联网集中审像中心的专家实时研判扫描图像,确认图像无嫌疑后集装箱直接放行。

  “智能审图”结合“先期机检”作业,是黄岛海关目前正在探索的先进监管模式之一。通过使用世界领先的人工智能技术和大型集装箱X光机检查设备,将海关监管整体置于贸易物流全程,实现口岸物流和通关的零干扰、零待时。

  下一步,青岛海关还将运用智能监管手段,实行数据自动比对、卡口自动核放,实现保税货物点对点直接流转。海关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手段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的成效逐渐显现。“智慧海关”建设已成为海关推动贸易便利化的内源动力。

  与此同时,青岛还将完善发展保障机制,建立与贸易发展相匹配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体系,完善健全风险预警和防控机制,建立与开放市场环境相匹配的产业安全预警体系。

  插上自贸试验区翅膀的青岛国际贸易确立了新的目标:到2022年,青岛片区内企业主体不低于3万家;进出口额比2018年实现翻番,达到300亿美元。力争到2022年,青岛国际贸易总额达到1500亿美元,年均增长5%左右,基本形成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记者 沈俊霖 衣 涛 李 沛)

(责任编辑:陈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