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解读|《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 字体:
打印
时间:2019-04-26 10:15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近日,经山东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今后十年内山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总体部署。《意见》的出台,是我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具体举措,也是我省高等教育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我省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教强省作出的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标志着我省高等教育进入以追求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阶段。

  《意见》共分八个部分20条,其中第一部分对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第二部分至第七部分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举措,第八部分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机制。

  一、总体要求

  从三个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是明确了推进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也是推进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

  二是明确了推进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服务经济社会需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特色、重点突破。坚持服务经济社会需求,就是要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全面适应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就是要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系和现代化建设,激发高校发展活力;深化多元合作,推进协同创新,汇集国内外优质资源,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动力。坚持强化特色、重点突破,就是要加强分类指导,优化政策和资金支持方式,建立健全督导考核与激励机制,强优扶特,推动高校在各自领域和类型中办出特色、创优争先,实现重点突破,打造一批高等教育齐鲁标杆。

  三是提出了未来十年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实现2—3所高校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所左右高校在同类型高校中达到国内一流水平,40个左右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使我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支撑和引领现代化强省建设。其中,“2—3所高校在若干学科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主要指向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3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通过省部共建等措施,支持3所高校强化“双一流”建设,力争在若干学科领域冲击世界一流。“20所左右高校在同类型高校中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目标,是指有10所左右本科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或综合实力位居国内高校前100位,有10所左右高职院校建成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40个左右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的目标,是指有40个左右学科可以进入国家“双一流”名单,或在全国学科评估中达到A等级。

  二、着力推进一流建设

  坚持把推进一流建设作为高校内涵建设的先手旗,通过创建一流大学、打造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资源、培育一流人才,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发展。

  1.创建一流大学。对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国内一流大学分别提出了具体举措。一是支持驻鲁部属高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一方面是将驻鲁部属高校改革与发展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学科建设纳入我省学科建设规划,与省属高校统筹建设;另一方面是加大对驻鲁部属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力度,根据中央财政拨付学校的“双一流”建设资金总额,按照1:1的比例给予3年配套资金支持,引导学校立足山东、融入山东、服务山东,争创世界一流大学。二是推动省属高校争创国内一流大学。主要措施是实施“双十”重点建设工程,聚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标国内一流,遴选10所左右省属本科高校和10所左右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学校综合实力达到国内一流大学水平或建成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

  2.打造一流学科专业。分别对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提出具体措施。一是深化实施一流学科建设计划,持续加大建设力度,选择40个左右发展基础好、竞争优势明显的学科,加大投入,重点建设,打造高峰,树立品牌,争创国家一流学科或进入全国学科评估A等级。二是实施一流专业建设计划,一方面持续深入推进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等项目建设,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要求,深化产教融合、科教协同和国际合作,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建立专业认证奖励机制,对通过工程教育、医学教育等国际实质等效认证和国家三级认证的专业予以奖补,激励学校强化专业建设,力争建成800个左右国家一流专业。

  3.建设一流课程资源。通过三种途径建设优质课程资源。一是启动省级优质课程和规划教材建设计划,遴选1500门左右课程和500门左右教材,由学校统筹学科专业建设资金,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建设标准,予以重点建设,力争建成5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课程。二是强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认定一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支持中心按照教育部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规划和要求,对特色优势项目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建成5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打造虚拟仿真“金课”。三是建立完善全省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依托山东省高等学校课程联盟,上线一批优质在线课程,加快推进校际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4.培育一流人才。从两个层面对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出了具体举措。一是在省级层面,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人才引进政策,支持高校引进急需紧缺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二是在高校层面,鼓励高校以重点科研平台或学术团队为载体,实施特殊政策,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

  三、着力调整优化结构

  着眼于加强高等教育宏观统筹,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通过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布局,形成支撑和引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色和优势鲜明的高校和学科专业体系。

  5.调整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一是做大做强研究生教育。着眼于突破短板,一方面通过实施学位授权点精准培育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培育)单位建设,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力争新增5—10个硕士或博士授权单位、300个左右学位授权点,进一步丰富和拓展研究生教育培养平台;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增加研究生招生计划,同时鼓励省属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合作培养研究生,扩大我省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二是稳步发展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本科教育的总基调,逐步稳定本科高校数量,推动本科教育由扩规提速转向增效提质,同时逐步取消硕士授权高校专科生培养,集聚优质教育资源和人、财、物等集中投向本科人才培养。三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一方面创新办学体制,吸纳社会资源,拓宽办学渠道,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形成多主体办学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着眼于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国务院部署,积极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逐步扩大职业教育本科规模,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6.优化高校和学科专业布局。紧密对接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重点优化两个方面的布局:一是优化高等学校布局结构,通过增设、合并、引进等方式,逐步建立与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布局相呼应的高等教育空间布局,支持有条件的市加快大学城建设,推动高校集群发展。二是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一方面优化学科布局,支持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培育新兴和交叉学科,重点打造服务乡村振兴、经略海洋、新旧动能转换的三大学科群,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强化建设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引领力和影响力。扶持一批基础学科,提升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壮大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科,挖掘和阐释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优化学科布局,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优化专业布局,继续丰富完善项目引导机制,实施各类专业建设项目,引导学校主动设置和建设服务“十强”产业领域的专业,及时调整特色不鲜明的学科和就业前景不好、市场需求不高的专业,构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文化社会事业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群。

  四、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落实“六个下功夫”,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7.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这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着眼于提升思政教育质量,一是实施思政教育提升工程。着力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改革,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思政课是第一课”的理念,统筹抓好思政课专职教师数量达标和质量提升,鼓励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丰富教学内容;鼓励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德育元素,推出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不断深化思政课改革,组织实施全省“同城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充分发挥我省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优势,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特别是沂蒙精神以及海洋文化传承弘扬工程。二是加快建立全员育人工作机制,积极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压实高校党委思想政治工作主体责任,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高校制度,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定期到高校为师生讲思政课或作形势政策报告,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紧紧地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常抓常新。

  9.严格学习过程管理。对高校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深化学分制改革。目标是实现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学习。为实现改革目标,高校必须要进一步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压缩必修学分比例,扩大选修学分比例,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同时还要完善开课管理、选课管理、课程学分认定和成绩转换等制度,打破专业、学科、学院之间的课程开设壁垒,逐步实现专业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扩大学生学习的选择权。

  二是推行学业导师制度。目的是能够指导学生按照不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修读方案。为此,高校要全面推行适应学分制管理的学业导师制度,指导学生按照自主创业、就业、继续深造等不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修读方案,推进学生分类发展。

  三是强化学风建设,全面整顿教学秩序。主要措施是规范课堂纪律和学习行为,加大过程考核比重,加强学生品行考核,严把毕业出口关。为此,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修改完善课堂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严肃课堂纪律,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另一方面,要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和品行考核,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同时还要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管理,对形式、内容、难度进行严格监控,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再一方面还要严把毕业出口关,严格毕业和学位授予标准,全面取消毕业前补考制度,严肃毕业审核纪律,切实提高毕业生质量。

  五、推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强化平台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建立重大项目引导机制,推动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

  10.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本部分从两个方面对创新平台建设作出了规划布局。一是加强省级统筹,布局建设100个左右山东省实验室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等省级平台,推动高校瞄准国家和省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合学科、人才优势资源,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基础保障能力,培育建设30个左右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二是完善省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制度,强化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推动高校将大型仪器设备和重大科研数据等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科研活动提供规范化、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

  11.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本部分围绕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主阵地作用,通过设立一批竞争性重大基础研究和重点技术研发项目,支持高校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国家重大战略和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需求,开展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研究,加强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攻关创新,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转化衔接融合。

  六、着力提升教师素质

  坚持“四有”好老师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教能力,加快壮大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1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从三个层面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把好教师素质关。在教师选聘、考核、职务晋升等环节,高校要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要严把思想政治素质关。二是加强师德考核,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对于师德考核不合格的,在招聘、聘用、考核等教师管理具体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三是全面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高校要扎实开展准则的学习贯彻,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和把握,教育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加强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13.强化名师引领作用。从两个层面提出了改革举措。一是省级层面,启动实施教学名师和团队“双千”计划,在全省高校遴选培养千名省级教学名师、千个省级教学团队,培育一批国家级教学名师,造就一批教育家型教师和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二是高校层面,要建立新入职教师跟班助教制度,完善名师传帮带机制,为每位新进教师配备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予以直接指导和示范带动,着力加强新入职教师的培养,推动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14.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从两个层面四个维度提出具体改革举措。一是对高校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要进一步完善内部考核奖励制度,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岗位考核等工作中,要把教学工作作为重要条件,把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社会服务业绩同等对待。二要完善教授上课制度,确保每人每学期至少为本科生讲授1门学分课程,实现教授全员给本科生上课,大力推动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走上本科教学一线并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三要完善绩效奖励办法,在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中,增加教学业绩比重,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对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人员,提高基础性绩效工资额度,保证合理的工资水平。二是在省级层面提出了完善教育教学研究立项和教学成果奖励机制的举措,每年立项支持一批优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每两年对优秀教学成果按规定给予奖励,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

  七、着力推进改革开放

  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大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强化平台建设,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问题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

  15、扩大国际交流。本部分对高校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力度,鼓励联合举办二级学院,扩大实施并积极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着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二是加强职业教育院校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合作,借鉴德国高校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应用型高校发展之路,提升“大国工匠”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三是加大国际访学项目实施力度,选拔优秀教师、学生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访学交流。四是深化国际学术合作,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发机构,举办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合作开展科学研究、项目推广转化、发表学术论文。五是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有条件的高校要以多种形式走出去合作办学。

  16、加强国内合作。从两个层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举措。一是对地方政府和高校提出要求,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创新合作办学机制,引进“双一流”高校和高水平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研究生院、研究院,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二是加强校校合作,建立学校管理人员赴部属高水平大学挂职锻炼制度,学习和实践高水平大学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全面提升学校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17.改善内部治理。一是对高校章程管理工作提出要求,进一步修订学校章程,加强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二是在总结取消二级学院行政级别试点经验基础上,逐步取消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行政级别,探索创新二级学院院长选拔任用方式,支持学校面向校内外公开选聘政治素质过硬的高层次人才担任二级学院院长。三是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试点实施高校职员制改革,探索建立有利于职业发展的职级晋升、交流任职、薪酬分配等制度体系,进一步激发高校干部队伍活力。

  八、强化领导和保障

  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构建考核与评价机制,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为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领导和保障机制。

  18.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本部分从三个方面提出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确保中央对教育工作的要求和省委决策部署在全省高校落实落地落细,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一是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选优配强高校领导班子,注重领导干部专业互补、梯次配备、结构优化,注重保持班子成员任期相对稳定,打造政治素质过硬、熟悉教育规律、富有教育情怀、善于团结同志、品行作风优良的高校领导干部队伍。二是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高校党委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三加强基层党建工作,高校要进一步优化师生党支部设置,建强院(系)党组织,创新活动方式,提高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质量,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教育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19.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的具体举措。一是通过实施一批竞争性建设项目,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逐步使高等教育生均拨款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完善生均定额拨款制度改革,实施专业导向性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实施浮动拨款。三是鼓励高校积极拓展办学经费来源,通过社会捐赠、社会服务、科学研究等多种方式筹集经费,逐步使自筹经费达到办学经费总额的30%左右。四是开展收费改革试点,支持高校根据培养成本、财政拨款及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自主、合理确定学费标准。五是加强校地合作,鼓励各市与高校主管部门至少共建一所高水平高校,给予高校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20.加强考核与评价。从两个方面加强对高校高质量发展的考核与评价。一是转变高等教育管理方式,结合省委对省属事业单位的考核要求,研究制定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实施方案,建立高校分类管理与评价体系,按年度对高校实施分类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财政预算管理和实施奖惩的重要依据。二是强化高校领导班子主体责任,将高校高质量发展情况要作为领导班子成员述职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指导和推动全省高校加快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石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