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坚持生态优先,让齐鲁大地绿起来美起来
时间:2019-03-10来源:大众日报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印在脑子里、落实在行动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

  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山东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聚焦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开展生态修复,奋力补齐生态短板;大力推进“四减四增”,加快结构调整,破解制约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性矛盾。一年来,山东生态环境日益改善,绿水青山、碧海蓝天越来越多地回到人们身边。

  重拳治污,还人民群众蓝天碧水净土

  3月4日,天刚蒙蒙亮,淄博市生态环境局高青分局环境监察大队执法人员就来到淄博华梅化工有限公司突击检查,公司环保工程师孙荣义对此早已习惯。2018年,山东打响蓝天保卫战,在“史上最严”环保要求面前,这家高青有名的“大烟囱”熄了火。企业投资500多万元购买了环保设备,污水、噪音、粉尘、废气全部治理达标。“严是好事,绿色生产企业心里更踏实。”孙荣义说。

  华梅化工的变化,是山东污染防治“八场标志性战役”的缩影。蓝天保卫战、柴油车污染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渤海区域环境综合治理、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危险废物处置、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治——八场战役齐头并进,损害群众健康的“黑色山头”一个个被攻破。

  台账上的数字,记载着攻城拔寨的过程。截至2018年底,山东4万台燃煤小锅炉全部淘汰,972台现役燃煤机组和936台符合要求保留的燃煤锅炉全部实现超低排放,8.59万家“散乱污”企业全部完成整治;2018年,完成439个地级及以上水源地整治,“十三五”规划的危险废物处置项目加紧推进,预计2019年年底利用处置能力基本满足实际需求……

  环境的改变,百姓最有发言权。微信朋友圈中,晒好天气的少了,出门享受自然的多了。数字也印证了人们的感受:2018年5月,山东在全国《大气十条》终期考核中被评为优秀;2018年全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2.5平均浓度分别改善了9.6%、14%;地表水质优良比例增加了7.3个百分点,劣五类水体比例减少了1.2个百分点。至2018年,山东的水环境连续15年持续改善、大气质量连续5年持续改善。

  建设生态文明,山东高点谋划、高位推进。2018年,山东高规格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暨“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动员大会,出台“1+1+8”系列谋划方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了环境保护执法检查和大气污染防治专题询问,省环保督察实现全覆盖。

  推进绿色发展,山东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任免的重要依据,调整对16市的综合考核指标,将水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像大气考核一样由“扣分项”变为“加分项”,绿色发展导向更加鲜明。

  山东还高度重视有效制度供给,提高环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2018年,山东修订10项生态环境法规,将环保约谈、在线监控数据超标处罚、重污染天气应急、区域限批等做法上升为地方法规,同时全面清理废止违反国家环保法律法规的“土政策”。山东还编制完成了32项环境保护标准,13项已发布实施。继大气之后,2019年山东将首次对16市实行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打击环保违法,必须“严”字当头。2018年,山东对生产不达标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厂家开出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以来的全国首张罚单;全国首创的企业“驾照式”环保信用评价实施到第3年,1573家红标企业受到了联合惩戒;全省法院审结一审环境资源民事案件8191件,受理环境公益诉讼案件142件,审结114件。

  系统治理,让齐鲁大地靓起来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顶着结构调整与生态修复的双重压力,山东用系统思维统筹,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给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3月5日,在泰山顶上,记者看到一处处灰色的蓄水池和供水管道已连接成网,在岱顶形成了一个可随用随补的“水源地”。“水不上山,寝食难安。”项目施工负责人武玉军介绍,项目完成后,山上的储水量将由以前的3000方增至14000方,可彻底解决泰山景区全域生产、生活、防火、抗旱等缺水之患。

  这个工程只是正在进行的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一小部分。根据相关意见,这项修复工程划分为泰山生态区、大汶河—东平湖生态区和小清河生态区三个片区,统筹协调、各有侧重地安排地质环境、土地整治、水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监管能力建设等5大类工程,形成“一山两水、两域一线”总体布局。

  目前,仅泰安就已开工子项目210个,完成投资46.8亿元,今年将确保完成工程总量的70%。整治完成后,“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泰山大生态带,将更好地屏障华北、润泽山东。

  不仅是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山东多地展开实践。3月6日,在日照港石臼港区海龙湾退岸还海项目现场,项目副经理丁元鹏正在指挥工人整平沙滩。原来黑乎乎、硬邦邦的煤炭堆场边沿,又变成了金色柔软的沙滩。丁元鹏说,修复后,这片沙滩将与北侧紧邻的灯塔风景区、阳光海岸、梦幻海滩等融为一体,为日照海滨再添一处美丽风景。通过系统治理,山东3345公里的蔚蓝海岸上,多处再现昔日美丽容颜。在青岛西海岸,“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将137公里自然岸线还岸于民。在威海、日照,海岸带迎来地方立法保护。今年,我省将编制完成《山东省海岸带综合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统筹海岸带的保护、修复、利用。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矿山环境治理恢复是关键点。威海华夏集团生态修复项目近日传来好消息:2018年这里接待游客230.2万人,收入2.3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15%、21%。华夏集团董事长夏春亭以生产塔机起家,一度成为全国塔机行业的“领头羊”。挣到了钱,夏春亭想到要整治家乡的采石场,还乡亲们一片绿水青山。他带领职工和周边村民,累计修复44处矿坑,栽树1127万棵,总投资44.3亿元。如今,这里荒山长满了绿树,矿坑蓄满了清水,开山的隆隆炮声被虫叫鸟鸣所取代。每到假期,都有众多游客前来欣赏生态之美。以威海华夏城为标杆,山东已完成治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622座。2018年全省采煤塌陷地治理累计实施382个项目,完成治理68.5万亩,占已稳沉采煤塌陷地面积的62.2%。

  同时,山东深入开展国土绿化,2018年全年完成人工造林190万亩,森林抚育227万亩,确保到202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0%,比2017年提高约2.5个百分点。齐鲁大地,正在变得靓起来、绿起来。

  “四减四增”,让产业绿起来轻起来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山东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生态经济体系,加速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在方圆7平方公里的鲁西集团化工园区,通勤大巴越来越忙碌,近年来这里又有3000多名员工迁来工作。这是集约化、一体化、智能化的智慧园区。进区入园后,鲁西化工各板块的生产装置相互关联,上下游产品互为原料,形成了相互关联的煤、盐、氟、硅、石化产业链条,实行废水“零排放”、烟气超低排放。同时,产品结构脱胎换骨,由原来的化肥为主,变成以聚碳酸酯、氟硅材料等高端化工新材料为主,后者超过总收入的85%。

  像鲁西化工一样,坚持生态优先,正让山东化工产业不断绿起来。2018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创新制定出台了园区认定管理办法等措施,对全省现有近200家化工园区进行重新认定,目前已分3批公布了72家,总数将控制在85家以内。通过进区入园等手段,山东计划到2022年,将化工“三废”全面实现综合治理和回收利用、达标排放,园区污水再生回用率不低于45%,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0%。2018年,“转”“严”“减”“迁”四篇文章齐发力,全省规模以上化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长都在13%左右。

  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与生态环保治理一起部署、一体推进。山东下大气力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

  将《山东省加强污染源头防治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中的187项任务建立台账、挂图作战,这是记者3月6日在省“四减四增”工作专班办公室看到的一幕。专班负责人丁建民介绍,他们对16市和31个省直部门进行月调度、季通报、年评估。目前187项任务已完成28项,但丝毫不能放松,必须牢牢盯住不放。

  交通运输行业,正迎来越来越多的绿色升级。在油城东营,开了春,几条原油成品油管网建设如火如荼。2018年3月,东营出台方案推进4大主干管线及系列支线共17个管网项目建设,2018年底,已建成原油管线管输能力2247万吨,等于一年少跑了68万辆次“罐罐车”。2019年元旦起,青岛港、烟台港、日照港的煤炭集港全部改为铁路或水路运输……山东“公路独大”的运输结构正在悄然改变,2018年全年新增铁路营运里程522公里、油气长输管道里程220公里,全省铁路货物发送量2.51亿吨,同比增长12.56%。

  不仅化工行业和交通运输行业,各高耗能行业,正在不断变绿。钢铁、地炼、电解铝、焦化、轮胎、化肥、氯碱,七大高耗能行业都在进行大调整、大布局、大优化。

  在污染防治倒逼下,新旧动能转换“加减法”正在加速。在淄博,3年前的11个钢铁厂现已压缩至“2个半”,焦化厂从8家减少至1家,煤炭基本全部退出。另一方面,淄博2018年实施市重大项目372个,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工业项目的72%;2019年,淄博力争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规模占全市工业的40%。产业结构转变了,生态环境也跟着变好:2018年,淄博市空气质量良好天数190天,比2015年多了47天。包括淄博在内,近3年,山东累计压减粗钢产能1152万吨、生铁产能505万吨。

  这样一组数据,折射山东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2018年前三季度,山东规模以上高耗能行业投资下降9.3%,而全年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十强”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7%、6.0%和5.5%,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一慢一快”中,山东的产业不断绿起来、轻起来。

  污染防治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建设永远在路上。山东将坚定不移走高质量、高效益、低污染的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开创生态山东、美丽山东建设新局面,让齐鲁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让百姓畅享碧海蓝天、绿水青山。(本报记者 杨学莹 周艳 方垒 参与采写:栗晟皓 程芃芃 曹儒峰)

(责任编辑:祁效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