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山东信息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山东信息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时间:2014-11-05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东信息技术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4年10月

 

  信息技术产业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支撑与物质基础,为加快我省信息技术产业转型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行业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包括集成电路、软件、计算机通信、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应用电子、半导体照明(LED)等产业领域。近年来,我省信息技术产业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支撑,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依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引领我省工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力量。

  (一)行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2013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365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33亿元、利润 592.71亿元、利税880.45亿元,是2009年的1.97、2.17、2.12倍,年均分别增长18%、21.4%、20.7%,高于同期全省工业年均增速1、3.4、3.5 个百分点。按照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我省信息技术产业收入约占全国的6.5%,高于浙江(占全国4.4%), 低于广东(24.8%)、江苏(22.4%)和上海(6.9%),居全国第四位,并且和上海的差距逐年缩小。

 

 

  随着技术升级和产品换代加快,高端产品增速强劲。我省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彩电和计算机的比重分别从2009年的74.5%和60.47%提高为2013年的96.58%和81.19%。软件和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等信息服务业占全行业比重从2009年的7.23%提高到2013年的19.97%。2013年,软件主营收入中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和数据处理咨询服务分别实现收入463.2、418.4和283.1亿元,共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比重的51.4%,服务化发展态势明显。

  (二)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增强,特色产品优势明显。

  我省目前拥有年收入百亿以上信息技术企业10家(内资企业6家),50亿以上企业16家(内资企业10家),10亿以上企业近80家。2014年,我省海尔、海信、浪潮、润峰电力、歌尔声学、山东鲁鑫贵金属六家企业入围全国电子百强企业,分别列4、5、10、43、44和89位,6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占全省信息技术产业的32.2%、34.6%和40.3%,其中海尔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803亿元,是我省唯一过千亿元的电子企业。海尔、浪潮、海信、中创、东方电子五家企业入围全国软件收入前百名企业,分别列3、5、7、47和61位,5家企业软件业务收入、利润、利税分别占全省软件产业的27.92%、28.66%和28.55%。百强企业已成为我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生产经营、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节能减排等多个方面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我省的服务器、平板电视、蓝牙耳机、ERP软件等一批特色产品,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浪潮集团继续保持国产服务器品牌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并首次进入国际市场前5位,八路服务器市场占有率近20%,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在国内20%的上市公司得到应用。潍坊歌尔声学公司在微型麦克风、蓝牙耳机、主动式3D眼镜领域,市场占有率均高居全球第一位。海信平板电视国内零售市场占有率超过10%,连续十年成为中国液晶电视销量冠军。中创公司的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在全国总里程20%以上的高速公路使用。

 

 

 

 

  (三)集聚效应初步形成,产业布局日益优化。通过大力实施“名城、名园、名企、名品”工程,加快先进产业基地、专业特色园区建设,我省信息技术产业聚集效应明显。目前,青岛、烟台和威海的信息技术制造业产业规模持续保持在我省前三位,分别占全省的28.3%、27.4%、10.9%,三市合计占全省的66.6%,成为我国重要的信息技术产品制造业基地。济南成为继南京之后我国第二个“中国软件名城”, 软件业务收入占全省软件业的57.5%,和青岛合占全省软件业务收入的88.5%。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通信设备产业基地、青岛市的家电及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山东齐鲁软件园、山东青岛软件园4个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区,被认定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淄博集成电路产业园、潍坊光电子产业园等22家特色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信息技术产业园。惠普(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青岛-惠普软件全球大数据应用研究及产业示范基地、富士康(菏泽)产业园、华戎(德州)北斗科技产业基地等的相继落户将带动形成产业的新增长极。目前,我省以胶东半岛为制造业基地、沿胶济铁路线铺开、向鲁西北和鲁西南两翼延伸的信息技术产业带已经基本形成。

  (四)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特色企业不断涌现。

  我省信息技术行业拥有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9个、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76个、集成电路设计中心10个、RFID(射频识别)工程技术中心10个、半导体照明工程中心15个,拥有102个山东省名牌产品。目前已成立RFID、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设计、电力合作等多个产业联盟。2009年以来,我省共承担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13个、国家电子发展基金项目52个,通过重大项目实施,中创软件“国产中间件参考实现及平台”,浪潮集团“面向互联网应用的服务器核心软硬件研发”、“面向大型行业应用的共性云计算基础软件平台研制与应用”等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了重大突破。

  山东华芯研发成功国内首颗65纳米存储器芯片,建成了国内首条12英寸高端存储器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生产线。山东瀚高的国产数据库、山大华天软件的三维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山东概伦电子的EDA(电子辅助设计)工具、山东天岳的碳化硅晶体材料、恒汇电子的IC卡封装载带、济南晶正电子的铌酸锂电子材料等在电子材料、数据存储、软件设计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多项技术产品打破国外垄断,处于国内相关专业市场的龙头地位,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正在加速崛起。

  (五)推广应用愈益深入,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我省加快“以用兴业”,着力推动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技术产品快速增长,以新应用带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积极推进“智慧山东”建设,大力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目前山东省从事物联网产业研发、生产、应用等的企业达1000多家,涵盖电子信息、软件服务、物流、交通、家居、医疗等多个领域,2013年实现业务收入1600多亿元。浪潮、海尔、海信、积成电子、北洋、中创、华翼等企业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及节点、应用软件、高端集成等领域,居全国领先水平。培育了济南、青岛、淄博、潍坊、威海、济宁、日照7个省级物联网基地,实施了物联网100强企业培育计划,推动浪潮、北洋、积成电子等10家骨干企业列入国家物联网重点企业。启动了智能工业、智慧农业、智慧矿山、智慧水利、智能交通等12大应用示范工程,提升了重点示范区域、行业的智能管理和民生智能化水平。

  为解决电子政务发展长期存在的重复投资、资源浪费等问题,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我省充分整合浪潮集团、省科学院相关云资源,组建成立了云服务提供商,搭建完成了省级云计算中心和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平台。目前,服务器规模已超过4000台,存储能力达100PB,并对外提供具有云技术特征的电子政务外包服务。依托省级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平台,于今年4月完成了省级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目前,人口、企业法人等基础数据库的共享应用项目已落地该平台,公安、计生、人社、民政、质检、工商等10余家单位基于该平台已开始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应用,交换数据近200万条。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开通了“好品山东”网络营销管理服务平台,今年上半年上线企业超过10000家,带动企业完成交易额204.9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信息技术产业大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但从国内外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对比来看,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一)产业影响力、带动力尚不够强。近年来,虽然我省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稳居全国第四位,并与上海的差距逐步缩小,但与排名第一的广东、排名第二的江苏差距依然较大。我省信息技术产业仅占全国信息技术产业的6.5%,远低于全省工业在全国的占比(12.86%)。信息技术产业在全省国民经济总量构成中的比重偏低、贡献偏弱,产业地位不够突出,还远没有成为一个支柱产业,骨干企业还相对偏少,总体水平与先进省份存在差距。

 


  (二)创新能力和投入不足。

  据工信部统计,我省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不及广东的四分之一和江苏的二分之一,其中发明专利的比例约为30%,远低于广东的60%和江苏的42%,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差距。江苏全省社会研发资金约三分之一投入到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各类创投机构和资金规模均居全国首位。广东省“十二五”期间,全省各级共安排22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在信息技术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业风险投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我省以海尔、浪潮等电子百强企业为代表的大多数企业的创新能力、专利数量与国际、国内先进企业尚有较大差距。绝大多数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低于5%,与国际巨头及华为、中兴等国内企业有较大差距,高层次研发、管理人才团队缺乏等问题还比较突出。

 

 

  (三)产业竞争力、效益水平有待提升。

  我省信息技术产业80%以上企业从事代工制造和组装加工贸易,总体上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虽然海信的平板电视、浪潮的服务器等产品在国内具备一定优势,但其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竞争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集成电路等高附加值的核心基础产业还相对比较薄弱,集成电路产量仅占全国的0.57%,相当于江苏的1.71%、广东的2.69%、上海的3.03%、甘肃的5.35%,排在全国第9位,手机、程控交换机产量仅列全国第6和8位,仅相当于广东的6.9%和1.6%,与我省信息产业大省和信息消费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目前我省在部分高端制造领域还处于空白,还没有一条大规模集成电路晶圆和液晶面板生产线(江苏6条6寸以上晶圆生产线、4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广东4条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2013年我省信息技术产业全行业利润率仅为5.2%,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 0.7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省工业(6.4%)1.2个百分点。入围电子百强企业的6家骨干企业平均利润率为6.1%,虽高于全国百强企业平均水平(5.4%)0.7个百分点,但盈利水平较英特尔、微软、三星、苹果等国际巨头存在较大差距。

 

 


 

 


  (四)产业外向型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我省外向型企业数量相对偏少,出口产品规模小、品种少,信息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低于广东、江苏、上海、四川、河南、福建、重庆、天津排全国第九位,与广东、江苏等省在对外出口总量、出口所占比重上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市场开拓、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合作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电子政务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我省电子政务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信息共享程度较低。据统计,全省仅28% 的单位有跨部门数据共享的固定渠道。二是基础建设投资大,资源利用率低。2011年至2013年3年间,省一级财政预算单位电子政务建设累计投入约9.5亿元,购置了大量基础设备,但是各部门服务器CPU利用率只有20%-30%,存储设备利用率只有30%左右。三是安全隐患风险较大。目前,80%以上的省直部门机房未达到信息安全要求,我省关键信息系统大量使用国外品牌设备,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四是各级各部门电子政务运行费用较高。比如省一级财政预算单位电子政务运维人员近700人,各部门每年用于运维上的支出合计至少1亿元。

  三、面临的形势

  (一)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产业仍是全球竞争的战略重点。信息技术产业具有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的特征,是当前全球创新最活跃、带动性最强、渗透性最广的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步入加速成长期,新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不断涌现,带动产业格局深刻变革。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和地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构筑国家竞争优势,抢占产业发展主导权的竞争愈演愈烈,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特别是科技和军事竞争的焦点。

  2.融合创新推动产业发生重大变革。信息技术产业各行业边界逐渐模糊,信息通信技术在各类终端产品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蓬勃发展。价值链重点环节发生转移,组装制造环节附加值日趋减少,IBM、惠普等国际领先企业纷纷立足内容及服务环节加快产业链整合,以争夺产业链主导权。制造业、软件业、运营业与内容服务业加速融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传统产业体系带来猛烈冲击,推动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革。

  3.工业转型升级对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了制造业竞争策略,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前瞻布局。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发展方式粗放,大而不强,为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工信部会同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正在研究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先进制造的核心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两化深度融合成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制高点,也是促进我国工业由大变强的必由之路。信息技术产业是两化融合的基础和纽带,只有加强信息技术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应用,才能加快实现两化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将真正成为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键引擎。

  (二)我省信息技术产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1.面临的挑战。目前信息技术产业总体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不断下降,周边国家和地区同质竞争日益激烈,国际贸易保护势力抬头,以知识产权、低碳环保、产品安全为代表的技术性贸易限制措施被广泛使用,对信息技术产业持续稳定发展造成一定压力。

  2.发展机遇。一是产业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国际市场规模稳步扩大。信息化建设全面深化,传统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正在加快,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居民收入增长、内需扩大、消费结构升级和市场机制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方向。

  二是国家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国家鼓励政策的陆续出台和深入实施,将推动信息技术产业、信息消费成为继汽车、房地产之后的新一轮的投资、消费热点。

  三是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我省“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板块加快崛起,为信息技术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提供了载体条件。中国软件名城济南等众多园区基地以及海尔、海信、浪潮等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将有力支撑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四、发展目标

  (一)产业规模方面。到2017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万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信息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万亿元,年均递增13%,软件业务收入达到4000亿元,年均递增20%。到2020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万亿元,其中信息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

  (二)结构调整方面。到2020年,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等关键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自主可控、附加值高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数字家庭、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收入占比超过25%。培育15家以上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大型骨干企业,培育30家超50亿元的企业。培育30个省级以上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基地,推动形成分工合作、优势互补的产业区域格局。

  (三)技术创新方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加快,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5%。在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重要电子材料、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电子专用设备仪器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五、行业发展重点

  下一步我省信息技术产业将以转型升级为主线,坚持创新引领、应用驱动、融合发展,突破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领域,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统筹内外需市场,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推动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数字家庭等九大产业变大变强,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及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集成电路产业

  按照“先两头(设计、封装测试)、后中间(制造)”的发展思路,优先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进一步完善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济南产业化基地等园区基地承载能力,面向物联网、云计算、消费电子、信息安全等市场需求大的产品领域,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与整机企业开展合作,依托山东华芯、海信信芯、概伦电子等骨干企业重点开发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工具、计算机存储芯片、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各类IC卡及电子标签等量大面广的产品,建成20-30家省级以上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做大做强封装测试业,巩固济南、淄博、威海等市在存储器芯片、IC卡、半导体器件等封装测试领域的优势,重点培育和引进3-5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测试企业,努力建成国内重要的存储器芯片和IC卡芯片封装测试基地。依托鲁鑫贵金属、科大鼎新、恒汇电子等企业积极推动集成电路用金丝、硅铝丝、封装载带等配套材料、配套件产业的发展,以国际合作为突破口,加快推动集成电路生产线建设,尽快形成较为完善的集成电路产业链。

  (二)高端软件

  优化软件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到2020年,把济南建成特色优势明显、影响力突出、国际知名的软件与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地和国内一流的“中国软件名城”。进一步优化青岛产业发展环境,提高产业规模与发展质量,适时争创共建中国软件名城。推进烟台、潍坊、临沂、淄博、威海、济宁等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新兴聚集区加快发展,成为我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以承担国家“核高基”项目为突破口,以全国软件百强企业和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为重要载体,推动企业在基础软件、应用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产业领域进行攻关开发和产业化。支持海尔、浪潮、海信、中创等骨干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尽快在嵌入式软件、基础软件、信息服务、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领域实现更多重大技术突破,积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做强一批如山东卓创资讯、烟台捷瑞网络等新兴业态小微企业,在新兴业态的细分专业领域,形成更强更独特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

  (三)云计算设备及配套产业

  优化服务支撑体系,依托浪潮集团等骨干企业积极发展高端容错计算机、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存储、工业控制计算机,加快实现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促进“终端+应用+服务”的产业链整合,推动整机企业向服务延伸。以云计算应用需求为牵引,重点发展适于云计算的服务器产品、网络设备、存储系统、云服务终端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建立配套完整的云计算相关产业链,为云计算规模化示范应用提供完整的设备解决方案,完善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究,依托中孚信息、山东确信等企业,大力推进网络安全、安全存储、数据安全等信息安全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依托威海新北洋的打印机等优势产业和产品,大力发展外围设备和配套件产业,拉长产业链。

  (四)数字家庭产业

  依托海尔、海信、澳柯玛在数字化家电的产业优势,重点发展节能智能型和网络化冰箱、电视、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家用、商用电器,进一步完善技术标准和数字家庭系统解决方案。支持海信、海尔等平板整机龙头企业向面板、模组等中、上游领域延伸,支持歌尔声学、共达电声的微型麦克风、蓝牙耳机、主动式3D眼镜等为消费电子整机产业配套的关键器件、专用设备研发及产业化,推进终端制造业与内容服务业融合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依托海尔、海信、浪潮、泰信电子等企业,重点研究推广数字电视技术,发展网络电视(IPTV)和手机电视等无线视频、有线视频和各种终端多媒体产品。推动济南、青岛的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以应用示范为载体,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产品在数字家庭服务中的应用。

  (五)新一代网络与通信产品

  以第四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为契机,加快通信设备产业发展,推进产品和服务的融合创新。加快TD-LTE等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积极推动海尔、海信、浪潮乐金等企业,开发适应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特点和移动互联网需求的系统设备、芯片、手机等新产品和新业务、新应用,带动系统和终端产品升级换代,打造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链。推进宽带无线接入、多媒体数字集群及数字对讲技术和产业的发展。支持广域覆盖低成本宽带接入、超高速无线局域网、面向专网应用的数字集群通信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广在政府事务、公共安全、能源、物流、交通运输、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的应用示范,建设面向行业领域的专用通信系统完整产业链。培育壮大山东九通、广安科技、北斗华宸等北斗产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基于北斗卫星通信导航系统的相关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六)物联网产业

  立足优势,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明确发展重点,依托威海北洋、威海双丰电子等企业,加强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传感器、传感节点的研发与产业化,依托华翼微电子、山东泰宝、山东省射频识别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电子标签、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创新,推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的融合发展。在工业、农业、能源、交通物流、生态保护、民生服务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实施一批物联网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推动形成应用规模,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加强物联网产业聚集区、骨干企业、重点项目、企业联盟等载体建设,以济南、青岛等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推进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培育和建设。

  (七)半导体照明(LED)

  强化行业引导和管理,重点突破产业链薄弱环节,打造知名产品,拓展半导体照明应用领域,促进LED产业健康科学有序发展。大力推动潍坊、济宁等光电子产业园发展,加强半导体照明产品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加速LED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高地。依托浪潮华光、青岛杰生、山东天岳等企业突破碳化硅(SiC)晶体材料、外延片、设备制造等产业链上游重点领域。依托淄博银河、潍坊开元等企业,加强对封装结构设计、新封装材料、新工艺、散热机理等的研究,着力提高器件封装的取光效率、荧光粉效率和散热性能,增强功率型LED器件封装能力。依托宝世达、宇泰光电、中微光电子、雷士照明等企业,推进景观照明、液晶显示背光源、户外大屏幕显示以及室内商业照明等应用。支持山东大学、省LED产业联盟、省信息产业协会等科研院所及行业组织,加快LED相关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制定,完善LED标准体系。

  (八)太阳能光伏

  积极推进我省光伏产业有序发展,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稳步有序推进光伏应用项目,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坚持“节能环保为先,实际应用为主”的发展思路,重点抓好质量提升和应用环节创新,加快产业整体向前稳步发展。依托山东大海新能源、宇骏新能源等企业,发展高效、低成本、低能耗硅锭生产技术,突破薄型化硅片切割技术,提高硅片质量。依托润峰电力、山东力诺太阳能、山东天信等企业,支持高效率、低成本、长寿命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超高效太阳能电池、新型聚光电池、薄膜电池开发与应用,鼓励光伏用逆变器、控制器和储能系统等产品及技术研发。依托力诺光伏高科、皇明洁能、青岛昌盛日电等企业,积极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组件生产技术,扩大建筑附着光伏组件应用范围,支持小型光伏系统、分布式光伏系统、离网系统研发及应用。降低光伏发电成本、拓展光伏应用市场,提升我省光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九)应用电子产业

  重点围绕石化、轻工、钢铁、机械、纺织、建材等领域需求,提升信息技术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能力。加速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和推广,重点支持积成电子、东方电子的电力自动化设备,天海科技、山东朗进科技的汽车电子,烟台华东电子的船舶电子,山东迈赫自动化装备的工业自动化控制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和标准制定,建立国产电子产品和信息系统为国家重大工程配套保障机制。以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流通、企业管理等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电子商务在商业、贸易、旅游、娱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六、保障措施

  (一)健全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创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撑环境和服务体系。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多部门参与的重大事项沟通决策机制,研究落实相关资金、人才、土地等优惠政策,协助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问题与相关资源配置。建立我省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专家委员会,对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政策措施开展调查研究,进行论证评估,提供咨询建议。进一步加强对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导,全面落实《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等各项政策措施,实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进口免税政策,以及有关科技重大专项所需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零部件、原材料进口免税政策。促进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统筹财政支持资金渠道,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继续做好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等各类财政专项的组织实施,重点支持信息技术产业领域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企业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大政府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和吸引大型企业、金融机构和海外资本参与组建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针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用股权投资等方式规划部署一批大项目,集中力量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持以获得核心技术为目标的跨国并购等。积极发挥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优势,鼓励和引导银行业继续加大对信息技术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创新符合产业需求特点的信贷产品和业务。支持信息技术产业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及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

  (三)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助推工业转型升级。紧抓我国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我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等战略机遇,继续加强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在传统工业、农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重点突破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工业电子等“两化”融合所需的核心技术,大力培育发展支撑两化融合的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形成工业行业所需的重大信息系统产业链配套能力。鼓励信息技术企业、工业信息化服务企业与工业企业的供需对接和多层次合作,在机械、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实施一批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形成可推广的综合解决方案,提升工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等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水平。

  (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发挥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工程技术中心在基础研究、高技术开发等方面的优势,发挥产业协会、联盟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技术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加快重大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吸引省内外、国内外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大企业参与我省信息技术产业研发平台建设,联合我省企业共同设立实验室、研究机构、公共技术平台和技术转化基地,发挥产业和技术聚集优势,提升自主研发和产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与国际上的交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战略,引导企业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相结合,加快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积极探索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直接融资方式和资产管理制度,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五)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安全可靠软硬件产品的推广应用。充分利用扩大“信息消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等政策措施,加快推动网络、广电等国计民生重要领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化改造。尽快出台《关于加快我省电子政务集约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山东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省、市两级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云平台,统一建设满足我省各级国家机关业务系统数据管理需求的电子政务灾备中心,建立云平台运行维护和安全保障体系,为全省各级国家机关提供安全可靠的云计算支撑服务。稳步实施省、市国家机关新建的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和迁移,积极推进基于云平台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大数据应用,建立健全云平台服务质量评价、云平台标准及政府购买服务价格体系。

  组织实施安全可靠关键软硬件研发和应用推广计划,适时发布我省自主可控关键软硬件技术产品推荐目录,在重点领域和部门、省里各项惠民工程和财政资金支持的信息化项目中优先推广使用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国产集成电路、基础软件及整机系统,加快推动信息安全、信息消费等领域的信息系统国产化替代进程。

  (六)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并购。大力推动集成电路、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等重点产业链整合提升,提高产业链管理及运作水平,强化产业链整体竞争力。以资本为纽带推进资源整合及产业融合,加快发展和形成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突出、品牌知名度高、国际竞争力强的大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与大企业共同构建合理的产业分工体系。探索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企业间的联合与协作,推动形成密切合作的研发体系,支持组建产业联盟。

  (七)实施园区发展战略,促进信息技术产业聚集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协调发展总体部署,加强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依托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淄博等地产业基础与环境优势,着力打造一批信息技术特色优势产业高地。支持各市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吸引国内外投资,因地制宜地承接产业转移,切实增强研发能力,提高在产业分工体系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加快推动中西部地区形成新增长极。做大做强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园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完善以胶东半岛和济南都市圈为基地,沿胶济铁路沿线铺开并向两翼拓展的产业格局。

  (八)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实施人才战略。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在我省建设高水平的研发中心、生产中心、运营中心,解决技术来源、市场供求、人才支撑、生产经营和管理团队以及资金不足等问题。把“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战略联盟、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进入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企业培育引进信息技术领域创新人才、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完善激发人才创造才能的奖励政策和分配机制,探索通过股票期权等对核心技术人才实施股权激励。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引进信息技术领域优秀人才的支持力度,对引进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团队的企业给予奖励。建立健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与我省高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学科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研发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公派出国(境)留学或培训项目,重点培养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

(责任编辑:宗刚英)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