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山东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山东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时间:2014-10-31来源: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东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4年10月

  为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转变,实现我省由装备制造大省向强省的战略转型,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装备、卫星及应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五个领域。我省是装备制造业大省,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明显成效,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了较快发展,为促进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

  2013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110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5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利税3497.1亿元,增长17.3%;利润2330.9亿元,增长17.3%;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工业1.8、5.7和4.9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6.9%、25.5%和27.4%,占全国装备工业的比重分别为10.8%、11.4%和11.6%。我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较江苏和广东分别低24654亿元和13509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不含电子信息)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600家,2013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19.4亿元,同比增长15.7%;实现利税835.4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利润552.1亿元,同比增长18.2%。营业收入、利税、利润占全省装备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3.4%、23.9%、23.7%;占全国高端装备的比重分别为13%、14.0%和14.4%,列江苏之后居第二位。

2013年全国主要省市装备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单位:亿元)

 

装备工业

高端装备工业

总量

其中电子信息

占全部工业比重

占全国装备工业比重

总量

占装备工业比重

占全国高端装备比重

全国

排名

全国

328377

77226

31.9%

64186

19.6%

江苏

60242

16957

45.5%

18.3%

15759

26.2%

24.6%

1

山东

35588

4405

26.9%

10.8%

8319

23.4%

13%

2

上海

19462

5504

56.4%

5.9%

4599

23.6%

7.2%

3

浙江

20383

2331

33%

6.2%

3846

18.9%

6%

4

广东

49097

23920

47.4%

15%

3217

6.6%

5%

5

  (二)产业体系比较健全。

  按照国家高端装备分类,我省除卫星及应用装备有待突破外,其它装备基本都形成了规模化生产能力,已构建起门类比较齐全、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高端装备产业体系。其中,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居江苏之后,列第二位;轨道交通装备居湖南和江苏之后列第三位;航空装备处于起步阶段,居全国第18位。智能装备子行业中的机床制造营业收入居辽宁之后,列第二位,机床产量居全国首位;输配电设备居江苏之后,列第二位;仪器仪表和电机制造均居江苏和浙江之后,列第三位。高端装备生产体系的健全,为产业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行业占比情况

行业

规模以上企业数

2013年营业收入(亿元)

占全省高端装备产业的比重

全国排名

轨道交通装备

68

466

5.5%

3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149

725

8.6%

2

航空装备

30

102

1.3%

18

智能制造装备

2367

7119

84.6%

2

 

 

2013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子行业营业收入省市排名情况

(单位:亿元)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

智能制造装备

轨道交通装备

航空装备

省份

营业收入

排名

省份

营业收入

排名

省份

营业收入

排名

省份

营业收入

排名

江苏

2068

1

江苏

12914

1

湖南

528

1

陕西

524

1

山东

725

2

山东

7119

2

江苏

505

2

天津

434

2

辽宁

542

3

辽宁

3480

3

山东

466

3

江苏

271

3

浙江

501

4

浙江

3328

4

吉林

279

4

辽宁

262

4

上海

473

5

河南

3094

5

辽宁

275

5

四川

235

5

广东

395

6

湖南

3011

6

河北

243

6

山东

102

18

2013年智能制造部分子行业营业收入省市排名情况

(单位:亿元)

机床整机制造

输配电设备

仪器仪表

电机制造

省份

营业收入

排名

省份

营业收入

排名

省份

营业收入

排名

省份

营业收入

排名

辽宁

553

1

江苏

5300

1

江苏

2990

1

江苏

2228

1

山东

429

2

山东

1852

2

浙江

689

2

浙江

841

2

江苏

352

3

浙江

1392

3

山东

645

3

山东

707

3

浙江

149

4

广东

1316

4

广东

507

4

广东

490

4

安徽

92

5

辽宁

1078

5

上海

343

5

福建

406

5

广东

85

6

江西

789

6

北京

278

6

辽宁

271

6

  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领先地位。2013年,全省生产发动机22691.7万千瓦,同比增长23%,占全国的12.8%;生产数控机床3.7万台,同比增长25%,占全国的18%;生产发电设备940万千瓦,同比增长12.9%,占全国的7%;生产交流电动机2692万千瓦,与上年持平,占全国的9.6%。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持续较快增长,既为推动全省装备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促进全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三)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我省装备制造业始终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打造了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创新主体。目前,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8家,占全省装备工业的58.3%,占全省工业领域的20%;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54家,占全省装备工业的66.8%,占全省工业的24.7%。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总量均居全国前列,装备工业产品设计、制造水平、成套能力都有了较大提高。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优势产品的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智能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核电装备、风电装备、页岩气开发装备、航空装备及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制造业领域新产品开发更是成绩显著,新产品产值比重均在30%以上。济南二机床自主研发的大型快速高效数控全自动汽车冲压生产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进入美国福特等国际著名汽车生产商。盛瑞传动成功开发出国内首款前置前驱8档汽车自动变速器,已实现产业化,开始批量销售,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常林集团研制成功的系列高端回转马达、主阀和轴向柱塞泵,已通过了国家级科技成果鉴定,突破了液压件国产化的技术瓶颈,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烟台杰瑞自主研发制造的压裂设备,打破了油气开采史上单机最高输出水功率记录,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涡轮压裂装备的国家。南车青岛四方自主设计的新型高速动车实现规模化生产。烟台中集来福士研制的深水半潜钻井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三年的培育,全省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省共培育认定了5个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和45个高端装备产业园区。通过培育建设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园区),为加快我省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加速由装备制造大省向强省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目前,全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方式正由“专业化生产+块状经济”向“专业化分工制造+系统集成+产业集群”的现代生产协作模式转变。在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的带动下,产业集群及相关配套企业迅速成长起来,产业链不断完善,促进了优势企业、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及资金的集聚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明显特色的“高端装备区域品牌”。

我省部分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园区)

序号

主导产业

所在地

备注

1

数控机床及轨道交通装备

济南

基地

2

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

烟台

基地

3

动力机械及关键部件

潍坊

基地

4

医疗器械及石化装备

淄博

基地

5

页岩气装备

东营

基地

6

工程机械及高端装备基础件

临沂

园区

7

通用航空

滨州

园区

8

工程机械

济宁

园区

9

高端农业装备及零部件

潍坊

园区

10

节能环保装备

德州

园区

  (五)骨干企业竞争力突出。

  经过多年的培育,我省成长起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打造出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优势品牌。

  1、智能制造装备:济南二机床可制造世界上最大公称力的超重型数控冲压机床和大型数控金属切削机床,是国内机床行业研发和制造实力最强的企业。山东重工集团是我省唯一一家千亿级装备制造企业,其重型汽车、工程机械及船舶发动机和工程机械制造能力具有较高的世界影响力。胜利油田高原石油装备公司建有国内唯一的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全国石油化工设备行业综合实力评比中排名第一。泰开集团是我国输变电产业前三强企业,是国内少数几个具备800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输变电设备总成套供货、电站工程总承包交钥匙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山东核电设备公司率先掌握了三代核电AP1000钢制安全壳底封头制造的先进工艺,并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仪器仪表行业中的济南海能仪器公司、烟台东方威思顿电气公司、山东力创科技等企业开发的高端仪器仪表,技术水平高,市场增长快,发展潜力大,公司的主导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

  2、海洋工程装备:烟台中集来福士公司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行业的领军企业,已建造交付8座深水半潜式平台,占全国的80%。蓬莱巨涛海洋工程公司是专业从事海洋石油和天然气钻井平台、模块及导管架的设计、开发和建造的企业,构建了分布在欧洲、美洲、东南亚等地区的优质稳定的市场资源和客户群。

  3、轨道交通装备: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公司是国家高速列车研发制造基地、高档铁路客车主导设计制造企业、国内地铁轻轨车辆的定点生产厂家和国家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的重要出口基地,其生产的“和谐号”CRH2型动车组获得铁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研制的青藏铁路高原客车获得铁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济南轨道交通装备公司先后开发制造了十多个系列货车新产品,其自主研发设计的低重心罐车和活动棚棚车顺利通过铁道部技术鉴定,已形成年产城轨地铁车辆400辆,高档客车300辆,敞、罐、平等各型货车7000辆的生产能力。

2013年山东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过百亿企业

(单位:亿元)

序号

企业名称

营业收入

涉及领域

1

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1004

发动机

2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621

重型汽车

3

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

393

乘用汽车

4

山东时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82

农业机械

5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诸城汽车厂

209

轻型货车

6

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公司

203

轨道交通

7

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186

农业机械

8

临沂临工机械集团

171

工程机械

9

上海通用东岳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144

轿车发动机

10

山东五征集团

140

农业机械

11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105

工程机械

12

泰开集团有限公司

102

输变电装备

  (注:不含电子信息企业)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部分领域也具有一定优势,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和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着明显不足。

  (一)产业层次不高。

  2013年,我省高端装备产业营业收入8319亿元,仅占全省装备产业总量的23.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9个百分点,比江苏省低2.8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40%以上的比重相比,差距更大。高端装备产品中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比重偏低,多数为中低档产品,特别是高精密、智能化、高端大型重型成套装备较少。作为“工业母机”的机床整机制造行业,我省数控化率只有22.8%,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比辽宁低30个百分点,与德日等发达国家产品相比,在高速、精度、可靠性等技术性能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尚缺少高精度、超精密能用于航空、医疗等尖端领域的高档数控机床产品和生产企业;仪器仪表行业中高端产品比重不到30%,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农业机械、轻工机械、重型施工装备等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高端产品占比不到20%。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目前,全省装备行业缺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缺乏对公共关键技术与功能部件的联合开发与创新研究,高端装备所用数控系统、集成芯片等关键技术和功能部件依赖进口。装备企业对产品技术的开发投入不足,全行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到2%,与发达国家平均5%以上的投入比重存在较大差距。迫于市场竞争压力和生存需要,多数企业的技术创新仍停留在成本低、见效快的引进和仿制上,走被动追随国外技术、仿制国外产品的路子,很少有企业能开发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独创原创技术和产品。装备产业获取的国家授权专利80%以上是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代表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不到20%。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我省高端装备产业加快发展的“软肋”。

  (三)关键基础配套能力不足。

  基础制造技术水平不高,配套能力不强,是制约各类主机和重大技术装备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省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整体水平不高,达不到高档主机发展要求。关键零部件产品落后,如为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轴承、液气密封件、模具、齿轮、紧固件等基础件,泵、阀、风机等通用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精密仪器仪表等测控部件,质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种规格不全。全省机床行业高档数控系统市场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为中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关键功能部件70%需要进口;高档传感器市场基本被国外产品垄断;大型工程机械所需30Mpa 以上液压件基本全部进口,大型装载机进口部件占整机价值的50~60%;重大技术装备用仪器仪表严重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达到40%,其中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超过70%;风电设备的主轴轴承、变速箱轴承和电机轴承基本靠进口。装备工业所用基础材料在性能、质量方面与国外产品比仍有较大差距,先进复合材料品种较少, 热处理、精密锻造等基础工艺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产业竞争力不强。

  由于缺少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和主导市场的原创产品,装备产业整体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2013年全省高端装备工业利润率仅6.64%,虽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却比江苏低0.4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10%以上的利润率相比差距更明显。目前,多数装备产品的营销模式为拼规模、拼价格、拼市场占有率,缺乏拥有独创技术、绝对话语权和定价权的高新技术装备。金属切削机床产量虽然居全国首位,但60%以上的产品为通用中小型机床,产品附加值、数控化率、销售收入均低于辽宁省。工程机械行业多数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通用中小型产品上,自主开发的大型专用产品较少,与国内外大型工程机械制造商相比,无论产品附加值、产品种类和企业规模均有一定差距。我省高端装备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二位,但是缺少像上海电气、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华为技术那样的特大型成套装备企业。

  三、发展形势

  (一)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国际方面。

  目前,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等发达国家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韩国、新加坡等国正齐头赶上,除中国、巴西、印度等少数国家之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装备制造业都比较落后。

  美国: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和智能装备制造业长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各州以及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拥有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航天航空设备商洛克希德公司、卫星制造商劳拉公司,导航设备商摩托罗拉公司、轨道交通设备商GE公司等众多世界著名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欧洲: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西欧的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发达国家。涉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公司和产品有德国西门子的数字化制造装备、德国大众和奔驰的汽车装备、法国阿尔斯通的轨道交通装备、法国阿里安商业卫星发射、瑞士u-blox的导航设备、法国空客的大型客机等。

  俄罗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航空和卫星及应用上很突出,航空及卫星基地基本分布在俄罗斯的西南部。拥有多家知名飞机制造商如米格、苏霍伊等。在卫星发射方面,俄罗斯控股的国际发射服务公司(ILS)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已被俄罗斯90%以上的民用领域使用。

  日本:智能制造装备如精密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仪表等众多领域都保持着国际领先地位。日本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能力较强,著名的轨道交通装备企业川崎重工在综合性重型工程装备制造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把握海洋工程产业链全球转移的机遇,继承了海洋钻井平台、钻井船、浮式生产储油船等成套大型设备的生产制造,具备海洋工程总承包的能力,占据着大部分市场份额,如韩国的大宇造船、三星重工、现代重工STX造船,新加坡的吉宝和胜科。

  2、国内方面。

  目前,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以环渤海、长三角地区为核心,东北和珠三角为两翼,以四川和陕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为支撑,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

  环渤海地区:北京凭借其丰富的人才、科研与教育资源,成为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研发中心和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天津的航空部件制造、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快速,辽宁以数控机床、航空装备、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为主,河北重点发展了轨道交通和海洋工程装备。

  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是国内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开发和生产基地,在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上海为国内民用航空装备科研和制造重点基地,江苏的海洋工程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发达,浙江的轨道交通和数控机床产业发展迅速。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已初步形成了包括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在内较完整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

  珠三角地区: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分布在广州、深圳、珠海和江门等地。广州以大中型集装箱船和特种船为主。珠海依托珠海航空产业园,将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制造、维修及运营服务产业。江门依靠南车集团、北车集团的投资,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将建成国内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重要基地。深圳正着力建设华南地区数控系统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和机械手的研发与生产。

  中西部地区:以四川、陕西、湖南和山西为中心重点发展航空航天、轨道交通装备和智能制造装备。湖南和山西分别以株洲和太原为中心成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的重要制造基地。湖南和江西作为国家重点航空产业基地,重点发展航空装备制造。四川、重庆、陕西也逐渐形成了航空、卫星、轨道交通装备和机床等产业的集聚区。

  (二)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正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兴起,而信息网络技术将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推进生产方式、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实时感知、采集、监控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促进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和企业间的协同制造,实现生产系统的智能分析和决策优化,使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柔性制造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制造业网络化、数字化正成为一种大趋势。如德国正在实施的“工业4.0”计划,核心是积极发展智能生产技术和智能生产模式,通过“物联网”和“务(服务)联网”,把产品、机器、资源、人有机联系在一起,推动各环节数据共享,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信息网络技术与制造业互相渗透、深度融合将快速推动装备产品智能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产品服务智能化,并不断催生出新的产品门类和业务领域。极限制造、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巨系统制造等有可能成为装备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

  (三)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一是技术创新面临巨大压力。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在数控机床、航空航天、卫星、测控仪表、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芯片制造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研发投入大、基础好、人才多,新技术新产品推出快,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处于垄断地位且实行技术封锁,对我省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创新等方面形成了严峻挑战。

  二是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难度加大。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力图抢占高端制造市场并不断扩大竞争优势。美国先后制定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并设立了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数字制造和设计创新中心等先进制造技术研发创新中心。德国政府推出了《“工业4.0”战略》,欧盟国家提出了“再制造化”措施。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等国也纷纷加大高端装备产业投入,加快向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性转移。这将进一步加大我省企业进入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难度。

  三是国内竞争更加激烈。鉴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独特的战略地位,国内各省市也纷纷行动起来,将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各省的战略重点,制定优惠政策、编制科学规划、落实相关措施,努力抢抓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制高点。上海、浙江、江苏、东北等省市地区均制定了高端装备领域的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力争在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突破,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今后,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与国内省市之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四)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机遇。

  一是国际合作拓宽市场新空间。“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经贸合作力度不断加大,未来几年,将联合东盟国家实施“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在欧亚大陆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同时进一步加强与非洲和南美国家的经贸合作,这将为我省高端装备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有利条件。

  二是结构调整带来发展新需求。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和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以及冶金、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将带动一大批装备产品的更新换代,为我省发展高端装备创造新的市场机遇。

  三是政策支持增加发展新动力。国家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列为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对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和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这将充分调动地方和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发展,推动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

  四、发展目标

  综合考虑国内外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我省发展条件,到2017年及2020年,我省高端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一)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到2017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3000亿元,年均增长16%,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25%。到2020年,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20000亿元,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达到30%,将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17年,初步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装备技术创新体系,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突破和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核心技术。到2020年,全省高端装备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整体达到3%以上,骨干企业达到6%以上,形成一批自主技术和标准,成为国内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强省。

  (三)骨干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规模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国际知名品牌。到2017年,全省收入过100亿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达到20家;到2020年,收入过1000亿元的企业2家,过100亿元的超过25家。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的专业化生产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企业格局。

  (四)关键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到2017年,全省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配套系统与设备、关键零部件与基础件制造能力显著提高,其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智能技术及核心装置得到普遍推广应用。到2020年,能够研发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工艺技术和关键基础件,打破国外垄断,满足市场需求。

  (五)产业集群建设再上新水平。继续加大对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园区的培育和建设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挥比较优势,围绕高端装备特色产业,引导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促进高端装备集聚、集约发展,到2020年,在培育壮大现有5个高端装备基地和45个园区的基础上,重点抓好8个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中小专业配套企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业态。

  五、实施路径和重点任务

  根据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总要求,围绕加快推进由装备制造业大省向强省转变和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总目标,按照“调整产品结构、夯实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发展方式、实施重大工程”的总体思路,推进全省高端装备转型升级。

  (一)调整产品结构。

  依托我省装备制造业现有基础,瞄准国际高端装备技术发展方向,积极应用现代新兴技术改造提升六大传统装备,加快培育壮大六大新兴装备,实现产品结构的转型升级。

  1.改造提升六大传统装备

  以机床、发动机、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石油化工设备、大型成套装备等传统优势装备为重点,积极采用自动控制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对产品进行技术改造,提升装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推动传统装备加快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变。

  ——机床。以军工、航空航天、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急需的高速精密卧式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高速龙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精密复合数控磨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生产线等高速、精密、智能、复合高档数控机床为主改方向,加大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的应用比重,加快研发整机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技术,掌握数字化设计、动态误差补偿等核心技术,提升高档数控机床可靠性和精度保持性,力争到2020年,我省数控机床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中高档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机床数控化率达到50%以上。

  ——发动机。以汽车、工程机械、船船用发动机及发电机、天然气压缩机、背压式工业汽轮机等为重点,加快应用数字芯片、智能传感器、高压共轨等新技术对各类发动机进行嫁接改造,提高发动机节能效果,增强发动机智能控制、数字显示、自动报警等功能。到2020年,全省发动机产品均达到国Ⅴ、国Ⅵ排放标准,智能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工程机械。以重型履带式起重机、大型装载机、挖掘机、桩基施工机械等为重点,加快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卫星通信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在工程机械装备上的应用,实现自动远程定位、监控、检测、诊断、维护、预报、管理等智能化控制,推动工程机械向高端化、节能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适应极端环境、大型化、功能多样化等各类需求。到2020年,全省工程机械大型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农业机械。以大中型拖拉机及谷物、棉花、油菜、甘蔗等联合收获机械为重点,加快应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改造提升装备性能,实现故障及作业性能的实时诊断、远程监测和自动控制,推动农业机械向智能化、自动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快联合整地机、精密播种机、精密施肥机、精准植保机等配套农机具的技术改造,提高性能,促进农业机械整机向高端智能转变。到2020年,全省大型农业机械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石油化工装备。抓住国家实施页岩油气开发战略的重要机遇,大力发展石油钻采通用及页岩油气专用装备、全液压钻机、模块钻机等装备;加快发展地震仪、检波器、随钻测量测井仪、电磁地质导向仪等勘探测录装备;提高大型压裂成套装备、固井车、压裂管柱等固井压裂装备国产关键部件的使用比重。加大在线检测、远程自动控制、智能自动分析等技术的应用,提高石油工程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加大核心技术开发投入,提高炼油控制装置、多联产煤化工自动控制系统、合成橡胶及塑料生产装置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水平。到2020年,全省石油化工大型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大型成套装备。以汽车制造、食品加工、轻工纺织、医药生产、冶金制造、高效印刷等领域为重点,加快采用新型传感技术、模块化与嵌入式控制系统、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系统协同技术、故障诊断与健康维护技术、高可靠实时通信网络技术、功能安全技术、特种工艺与精密制造技术、识别技术等共性基础关键智能技术,重点发展汽车自动焊接涂装生产线、食品加工自动生产线、印染纺织数控生产线、医药生产自动控制检测包装线、冶炼铸造自动生产线、大型煤炭井下自动综合采掘输送成套设备、数字智能高速多功能印刷机械等。推动我省工业生产装备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和大型成套化发展。到2020年,全省大型成套装备自主开发能力显著增强,产品系列更加丰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达到国际先进。

  2.培育壮大六大新兴装备

  抓住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新机遇,紧密跟踪国际装备产业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培育发展高档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清洁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高端新兴装备,扩大生产规模,尽快发展成为我省装备产业的新优势。

  ——高档仪器仪表。以工业、科技、环保、国防、文教卫生、农业、交通、人民生活等领域快速增长的高档仪器仪表需求为重点,加快发展工厂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在线分析仪表、机械装备功能检测设备、科研检测分析仪器、食品化学及医疗检测仪、石油地质勘探仪、煤矿安全监测系统、环境保护检测仪、电力电子监测仪器等先进仪器设备,以及高档智能传感器和智能化(温度、压力、流量、物位、热量)仪表、微机电系统(MEMS)、智能变频电动执行机构、智能阀门定位器、高可靠执行器等。到2020年,全省高档仪器仪表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成为国内高档仪器仪表及控制系统研发制造强省。

  ——工业机器人。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智能化装备。面向汽车、家电、材料、电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医药生产、智能电网等行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展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设计、制造、试验检测等核心技术研究,攻克伺服电机、精密减速器、伺服驱动器、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大力发展焊接机器人、组装机器人、巡检机器人、包装机器人、喷浆机器人、探矿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各类工业机器人及专用控制器。提升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在重要工业制造领域推进工业机器人的示范应用,带动全省机器人研发制造上规模、上水平。到2020年,培育3-5家工业机器人骨干企业,全面掌握重点领域机器人研发制造技术,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成为全国机器人生产重要省份。

  ——海洋工程装备。面向国内外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需求,重点发展3000米深水海洋资源开采装备,主要包括半潜式钻井/生产平台、钻井船、自升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置、物探船、起重铺管船、海洋钻采设备及其关键系统和设备、水下生产系统及水下立管等装备。大力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装备,主要包括海水淡化装备、海洋波浪能、潮汐能、海流(潮流)能、天然气水合物开发装备。积极发展海上浮式石油储备、海上后勤补给装备等。加快提升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完善产业链,到2020年,全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成为全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强省。

  ——轨道交通装备。适应国家铁路快速客运网络、大运量货运通道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需要以及国际市场需求,大力发展“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高速动车组、高档客运列车、快速重载货车,提高客运轨道交通装备的可靠性、舒适性、可维护性,开发适应高寒、高热、高风沙、高湿、广域等不同系列的谱系化动车组,满足跨线、跨网的旅客运输提速提效需要,开发新型城际轨道交通装备,满足各个国家不同技术标准要求的多系列城轨车辆产品谱系。积极发展铁路工程施工及养路机械装备、信号及综合监控与运营管理系统,以及轮轴轴承、传动齿轮箱、发动机、转向架、钩缓、减振装置、牵引变流器、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器件、大功率制动装置、供电高速开关等关键零部件产品,提高质量水平,满足整机配套需求。到2020年,全省轨道交通装备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

  ——清洁新能源装备。以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利用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急需的新能源装备为重点,加快发展天然气LNG液化成套装备、煤制气装备、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兆瓦级风力发电机主轴、AP1000堆型核电站安全壳压力容器、核反应堆内构件、光伏发电等产品;大力发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超临界火力发电系统、高效节能高压变频器、高效节能锅炉、电站环保设备、高参数阀门、叶片、变频变压调速电机、无功补偿及电能质量治理设备等产品;积极发展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大型高效节能变压器、断路器、全封闭组合电器等智能化输变电成套设备。加快开发高压、超高压、特高压特种及专用(复合)电缆、高强度高等级电气绝缘子及智能化电器和配网自动化设备等。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成为全国新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强省。

  ——节能环保成套装备。重点发展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城市及工业污水污泥处理设备、装备产品再制造设备、余热余气发电设备、危险固体废弃物处置设备、环保节能设备。开发富营养化污染防治、高负荷生物脱氮除磷、脱硝脱硫、高效厌氧好氧生物处理、高盐度及难降解有毒有机废水处理等技术装备;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脱硫脱硝和袋式除尘技术、日处理600吨以上大型城市垃圾焚烧、机动车尾气净化控制设备、焚烧烟气和二恶英控制设备及环境监测仪器等。到2020年,全省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生产强省。

  (二)夯实发展基础。

  围绕重大装备和高端装备配套需求,重点发展10类机械基础件、6类基础制造工艺和2类基础材料。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机械基础件。以带动性强、辐射作用大的高速、精密、重载轴承等10类机械基础件为重点,以提高性能、可靠性和寿命为主攻方向,力争使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加快发展高速、精密、重载轴承,超大型、高参数齿轮及传动装置,高压液压元件和大功率液力元件,智能、高频响气动元件,高可靠性密封件,高可靠性联轴器、制动器、离合器、自动变速器,高强度紧固件,高应力、高可靠性弹簧,高密度、高强度粉末冶金零件,大型、精密、高效、多功能模具等,为高端装备发展提供基础配件保障。

  ——基础制造工艺。重点发展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切削加工及特种加工6类先进绿色制造工艺,降低能源、材料消耗、改善环境,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为高端装备产品质量提供工艺技术保障。

  ——基础材料。加强与有关材料科研生产企业的合作,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突破发展关键基础零部件所需的高品质结构材料和工艺材料。结构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结构钢,高温合金,高压精密液压铸件用铸铁,高性能柔性石墨密封材料,F、H级亚胺薄膜,特高压绝缘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液压泵用双金属烧结材料等。工艺材料重点发展模具钢,高强高韧焊接材料,超硬刀具材料,环境友好型涂料和润滑剂等。为高端装备产品生产提供先进优质的基础材料保障。

  (三)优化产业布局。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大企业集团为依托,促进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培育发展七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1.济南都市圈数控机床产业集群。积极支持济南二机床集团公司为、济南法因数控、济南捷迈、济南四机、泰安华鲁锻压、山东宏康、德州普利森等数控机床企业,充分利用现有技术和市场优势,加快发展双臂高速自动生产线、高精度高速五轴联动加工中心、高柔性伺服冲压成形机床、大型数控径轴向碾环机、超大型数控船用卷板机、大功率厚板激光切割机和三维数控激光切割机、铸件砂型近净成形成套装备、智能自动化数控深孔加工机床等高端机床,加大开发力度,向高速、高效、高智能化技术方向发展,建设国内最大的集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济南都市圈数控机床产业集群。到2020年,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高端数控机床占比达到50%以上。

  2.青岛机车车辆产业集群。依托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公司、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装备公司,重点发展高速动车组、高档客运列车、高端城市轨道列车,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加快轻量化车体技术、高速转向架技术、牵引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进一步提高列车质量水平,到2020年,形成高端轨道交通车辆生产能力2000辆,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成为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轨道交通装备生产基地。

  3.潍坊内燃机产业集群。以潍柴动力为龙头,加快发展达到国Ⅴ、国Ⅵ排放标准的重型汽车、工程机械用高速柴油机,以及船船与发电机组用中速发动机等。通过市场引导、政策鼓励和龙头企业吸引带动,促进国内外相关零部件制造、物流等企业到潍坊投资建厂,逐步形成配套能力强、产业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到2020年,形成各种规格高端发动机生产能力130万台,销售收入1500亿元,成为产品规格齐全、配套体系完善、品种系列化多元化、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世界级内燃机研发制造基地。

  4.东营石油装备产业集群。发挥石油装备产业基础好、企业集中度高的优势,以东营科瑞控股集团、胜利高原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加快发展以石油及页岩气开采用高端钻机、大型压裂车组、固井成套设备、连续油管作业设备等重点产品,到2020年,石油装备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成为我国最大的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油气钻采和测录井装备生产基地。

  5.青烟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烟台来福士、蓬莱巨涛、海洋石油工程(青岛)、中航威海船工厂、青岛北船重工、山东海洋仪器研究所等为依托,加快制造多功能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固定式桩基平台、移动平台、海水淡化设备等及相关配套产品,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提升产品技术水平,加强配套能力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到2020年,海洋工程装备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将青烟威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6.烟台核电装备产业集群。抓住胶东半岛核电项目建设有利契机,充分利用国家核电技术基地、山东核电培训基地的技术支撑作用,积极支持山东核电设备制造公司、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公司等龙头,加快发展AP1000锻造主管道、大型双相钢及超级双相不锈钢叶轮、大型先进压水堆钢制安全壳、结构模块、设备模块、一体化堆顶组件(IHP)等核电关键设备,辐射带动核电配套零部件和原材料企业向烟台集聚,到2020年,核电设备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核电装备生产基地。

  7.泰安济南高端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以泰开集团有限公司、特变电工等企业为主体,发挥泰安在鲁中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抓住国家发展鼓励发展清洁新能源、超高压、特高压、智能电网、智能配电装备的有利时机,加快发展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设备、500千伏交直流和750千伏交流输变电关键设备、高压超高压成套设备、智能电网及其配套设备、变压器、交联电缆、互感器、断路器、开关、组合电器等。到2020年,输变电装备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发展成为全国高端智能输变电装备生产基地。

  (四)转变发展方式。

  一是大力发展装备制造服务业,加快由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积极推动企业从单纯加工组装的生产模式走出来,向研发、售后服务、工程承包、整体解决方案等方面发展,提高服务增值在装备制造价值链中的比重。大力发展与制造业务密切关联的产品设计、技术服务、维护维修、人员培训、咨询及信息等服务业,鼓励发展检验检测等专业化技术服务和工程总承包服务,在大型成套装备领域,积极推广工程机械融资租赁服务模式。实施装备制造服务业发展示范工程,增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服务集成能力,推进非核心业务的转移外包,支持有条件的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向具有系统总集成、设备总成套、工程总承包能力的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

  二是深化装备领域两化融合,加快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鼓励企业学习德国西门子数字化工厂的经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积极应用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改造生产线,建设数字化车间,构建数字化工厂。引导企业大力研发智能化装备,加大工业电子、嵌入式软件、传感器等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应用比重,提高装备产品智能化水平,推动重大成套装备向精密化、数字化、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发展,实现装备制造由传统制造方式向智能制造方式转变。

  三是积极推广资源节约新技术,加快由粗放型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在设计、生产、服务各个环节积极采用新理念、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加快发展高效、节能、节材、减排型绿色产品,为节能减排提供先进装备支撑。积极开展再制造产品设计、剩余寿命评估、无损拆解、微纳米表面工程等技术研发,建立完善再制造技术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快推进汽车零部件、机床、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重点领域装备的回收利用和再制造,扩大再制造应用范围,实现装备再制造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五)实施一批重大工程。

  1.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围绕全面提升全省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省市企三级创新能力建设。一是支持山东省机械设计研究院依托现有基础,联合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省科学院、山东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省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山东省高端装备行业技术中心,发挥协同创新平台作用,为全省装备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二是引导装备产业重点市,围绕服务产业集群,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探索建立市级高端装备行业技术服务平台,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公共技术服务支持。三是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积极创建重大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对企业引进人才、引进技术、技术合作、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迅速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围绕壮大高端装备产业规模,加快推进高端装备新产品产业化,积极支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支持企业积极开发重大智能装备。每年选择100个产品技术水平高、经济带动力强的重大技术装备列为全省装备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项目,在信贷、土地、水电、立项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促进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通过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全省装备制造业加快结构调整,实现转型升级。

  3.消化吸收再创新工程。总结推广泰安康平纳集团公司、山东中际电工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经验,引导省机械设计研究院、有关高校和省内装备制造企业,与纺织、造纸、食品加工、冶金、汽车制造等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的行业企业加强合作,设立消化吸收再创新专项,每年选择一批国内尚处空白、技术水平高、市场需求量大的国际先进装备列为攻关项目,组织有关单位对引进设备进行联合深度研究分析,在消化吸收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再创新,尽快掌握国际先进装备技术,增强我省高端装备开发制造能力。

  4.典型企业示范工程。总结“行业对标助推转型升级专项行动”的成功经验,选择一批在自主创新、两化融合、质量品牌、技术改造、管理创新、节能降耗、循环经济等方面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为典型,加大培育力度,总结企业发展经验,组织相关企业积极借鉴学习。通过示范推广,带动全省装备产业加快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持。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引导。高端装备具有前期开发难度大、开发投入多、开发周期长、配套要求高等特点,需要政府从产业政策等方面加强引导。根据国际装备产业发展趋势,结合我国装备产业市场需求,研究制定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集中力量支持高端装备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二)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省工业提质增效升级专项资金、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和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科技专项资金等政策,向高端装备产业倾斜,重点支持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高端装备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大装备产品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重大装备产品示范推广等。建立支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引导基金,发挥财政政策对发展高端装备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三)推广首台(套)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组织实施高端装备首台(套)推广应用示范工程,鼓励我省企业大胆购买和使用本省企业研发生产的首台(套)高端装备。建立首台(套)技术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保险补偿机制,促进高端装备开拓市场。依托重大工程建设,鼓励由用户与企业、制造企业与科研机构组成产业联盟参与工程招投标,联合开发大型高端成套装备。

  (四)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以上市融资、发行公司债券、短期融资融券、信托产品、中期票据、股权出资等形式筹集资金。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银企对接合作平台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对重点领域的重大高端装备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五)突出质量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建立专利联盟,联合构筑专利共享平台,拥有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知识产权。建立完善高端装备及其技术、关键系统、零部件的研发、试验验证及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在质量、安全、环保等方向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强化高端装备可靠性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升装备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鼓励企业提升品牌层次,扩大品牌影响,支持自有品牌在境外的商标注册和专利申请,促进自有品牌跨国经营与国际化发展。

  (六)建立重大项目协调服务机制。高端装备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全省装备工业转型升级工作。为保障全省100个高端装备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由项目所在地主管部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成立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办公室,跟踪项目建设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早见效益。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高端装备制造业紧缺人才引进和培养鼓励机制,加强高端装备领域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创造优良的生活、科研和创业环境,吸引有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留学人员和境外人才来山东创业。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职业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的平台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人才培训规模,尽快培养一批、引进一批高端装备领军人才和创业团队。

  (八)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平台,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融入全球产业链。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境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我省投资生产高端装备、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国外企业与我省企业开展高端装备合资合作、联合研发与创新。支持我省企业“走出去”,并购或参股国外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支持我省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开展国际化经营,多层次参与国际合作。

 

 

(责任编辑:宗刚英)
点击排行
推荐阅读